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從前慢丨夏日香草生活

紫 蘇

從前我還在北京的時候, 住在頤和園附近的一棟民居裡, 房東在屋頂上開闢了一個小菜園, 搭起了瓜架, 種滿了各色蔬菜瓜果,

其中有一株紫蘇, 種在一隻破了的大花盆裡, 盛夏時, 長得十分茂盛, 葉片碩大, 尤其背面顏色紫紅, 鮮豔奪目。 有時週六日我自己做飯, 就偷偷地跑到樓頂上去摘幾枚紫蘇葉子來吃。 紫蘇涼拌熟食皆宜。 將秋葵洗淨切片, 呈好看的五角星形狀, 在沸水裡焯一焯, 撈起放入冷水裡浸泡, 防止抽絲, 而後撈出裝盤, 將紫蘇葉子也用沸水焯一焯, 加鹽、醋和香油與秋葵同拌, 稍稍醃漬, 就可以吃了, 簡單爽口。 或者做紫蘇雞蛋餅, 將紫蘇莖葉切碎, 倒入蛋液裡, 加鹽攪拌均勻, 然後在熱油鍋裡攤成餅狀, 煎至兩面焦黃即可, 比起用青椒、韭菜或土豆絲攤成的雞蛋餅, 紫蘇雞蛋餅更有一種天然的清香氣, 也更好吃。

這一株紫蘇得我經常光顧,

隔三岔五即去摘幾片葉子。 終於有一天, 被房東逮了個正著。 房東裝出嚴肅的樣子來說:“好哇, 我說是誰偷了我的紫蘇, 原來是你!真是防火防盜防鄰居啊。 ”房東是一個地道的北京人, 說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 尾音上揚, 有一點“老炮兒”的味道, 一面這樣說, 一面自己也笑了。

若要放到我的家鄉, 根本用不著偷, 房前屋後、樹林裡、池塘邊, 隨處可見紫蘇的身影, 綿延成一片紫色的雲霞, 隨便走三兩步就可以摘一大捧。 媽媽也種紫蘇, 自家種的紫蘇因為得人照料, 長勢就比野生的茂盛, 植株也更大。 地方上管紫蘇叫“紫絲”, 更親切近人的稱呼。 家裡做菜要用到紫蘇了, 媽媽就在廚房裡喊一聲:“去摘幾片紫絲來。 ”

紫蘇有紫色和綠色兩種,

其中紫色又有兩面紫色和上綠下紫的品種, 葉片也有區別, 有一種呈卵圓形, 葉面闊大, 邊緣帶有鋸齒花邊, 多為野生;家種的則多呈皺縮捲曲狀, 顏色也鮮亮許多。 需要區分的是, 還有一種藿香, 與綠紫蘇容易混淆的, 藿香多用來做湯點綴, 取其鮮綠的顏色和特異的芳香, 少用來作主料的。

《本草綱目》記載:“紫蘇嫩時有葉, 和蔬茹之, 或鹽及梅鹵做菹(即醃的意思)食甚香, 夏月作熟湯飲之。 ”這裡介紹了好幾種紫蘇的吃法。 紫蘇盛產時節, 媽媽無論做什麼菜都要放一點紫蘇, 尤其做各種魚類時。 夏天發大水, 池塘滿溢, 水庫決堤, 魚都跑了出來, 爸爸抓了魚回來, 就到了媽媽大顯身手的時候了。 媽媽是做魚的高手, 烹魚無論紅燒、香煎或做湯都用得著紫蘇。

有一道紫蘇鯽魚湯, 在鯽魚湯出鍋前, 放一點切碎的紫蘇末, 牛奶白的湯汁, 搭配紫蘇的紅紫色, 賞心悅目, 兼有魚的鮮嫩和紫蘇的香氣, 回味無窮。

夏天的晚上, 爸爸有時會趁夜去捉黃鱔, 第二天, 將完好無損的黃鱔賣掉, 剩下的就自己做成下酒菜。 有時也會帶我們去摸螺獅, 水庫裡多螺獅, 小孩子在水庫邊上用腳試探著摸到螺獅了, 就紮一個猛子下去, 將螺獅撿起來, 扔到岸上, 一個下午可以撿一簸箕。 炒黃鱔或螺獅時, 紫蘇也是必備的佐料。 將去骨後的黃鱔切成小段, 加辣椒、大蒜葉和紫蘇爆炒, 味極鮮美。 螺獅去殼, 挑出螺肉, 洗淨後同樣加蔥薑蒜和紫蘇爆炒, 更添美味, 紫蘇可起到“辟腥膻、解魚蟹毒”的作用。

我看高誦芬的《山居雜憶》一書時, 注意到其中寫到一味“梅舌兒”, 又叫“梅什兒”, 是江浙一帶獨有的風味小吃, 清代龔自珍和魯迅都有寫到過這種梅舌兒, 其中也用到了紫蘇, 高老太太的做法是:

待梅子上市時, 用一隻瓷缸, 將梅子切成塊, 放入瓷缸內, 一層白糖, 一層紫蘇葉, 一層茭白葉, 裝滿一瓷缸。 然後用絲綿包在缸上面, 放在太陽下曬一個月左右, 缸內的梅子就變成碧綠, 茭白則變成雪白, 而紫蘇變成血紅。 又好吃又好看。

——果然是大戶人家的吃法啊!像我等小門小戶的, 不免發出像《紅樓夢》中劉姥姥聽聞“茄鯗”的做法後一樣的感歎來, “我的佛祖!倒得十來隻雞來配他, 怪道這個味兒!”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 紫蘇可用來作醃菜。 鄉下家家要做醃菜,少不了的要用到紫蘇。將豆角青紅辣椒榨菜葉子等和紫蘇葉、梗洗淨切細,曬幾個大太陽,收在陶瓷罎子裡,拌上鹽,蓋上蓋子,用一塊磨刀石壓實,壇沿凹槽裡注入清水,以防止空氣進入壇內,否則醃菜容易變質。其原理是,在醃菜罎子裡放入紫蘇葉、梗,可以防止醃菜產生白色病菌。一兩個月後開壇,取一小碗醃菜,用豬油和臘肉同炒,清爽開胃,是很好的下飯菜。家裡年年做醃菜,媽媽負責切菜曬菜醃菜等主要環節,我們則負責打下手,紫蘇的香氣沾在手上,經久不散。

紫蘇還可用來研汁。這可以追溯到宋代,宋仁宗曾命翰林院評定當時各類湯飲的高下,“紫蘇飲”即被評為第一。“紫蘇飲”即以紫蘇與其他中藥藥材煎水而成。中國古代典籍、辭書之祖《爾雅》中也曾有這樣的描述:取(紫蘇嫩莖葉)研汁煮粥,良,長服令人體白身香。——遑論真假,倒是令人躍躍欲試。

英國人維尼夏在《京都山居生活》一書中寫過“紫蘇汁”的做法,大意是:

將水燒開,放入紅、綠紫蘇,再次燒開後轉小火煮一小會兒,然後關火,加入檸檬酸,等到溶解後過濾,將濾出的汁液倒回鍋中用中火熬煮,同時加入砂糖,再次煮沸後撇掉浮沫,隨後關火,裝瓶冷藏,即大功告成。

喝時可用五倍左右的白開水或蘇打水沖泡,調好的紫蘇汁“香味甘醇,口感酸爽,有好看的酒紅色”,不失為夏季消暑良品。這裡的紅紫蘇用來調色,綠紫蘇則用來提味。如果沒有檸檬酸,可以取鮮檸檬擠一點檸檬汁代替呀。梅舌兒難做,紫蘇汁還是可以試一試的。

紫蘇生命力強,摘掉葉子後又很快發新葉。吃不完的紫蘇可曬乾成幹紫蘇,做菜時,用水泡發了,香味不改。幹紫蘇現在是金貴東西,不大常見的,所幸家裡年年吃得上新鮮紫蘇。舊家老屋不常去了,媽媽在新屋前的花壇裡種紫蘇,也長得很好,盛夏裡,如果湊近細嗅,可以聞到隱秘而濃郁的香氣。舊年做醃菜的罎子,醃菜吃完了,罎子裡還久久地留著紫蘇的香氣。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味道呢?噢,我想起來了,那是勾連于心底的兒時的鄉野的味道,是通向故鄉的味道,是離家懷鄉之人藉以確認自己身份的味道。

推薦閱讀《說服力:如何講好一個故事》,當當網有售~

鄉下家家要做醃菜,少不了的要用到紫蘇。將豆角青紅辣椒榨菜葉子等和紫蘇葉、梗洗淨切細,曬幾個大太陽,收在陶瓷罎子裡,拌上鹽,蓋上蓋子,用一塊磨刀石壓實,壇沿凹槽裡注入清水,以防止空氣進入壇內,否則醃菜容易變質。其原理是,在醃菜罎子裡放入紫蘇葉、梗,可以防止醃菜產生白色病菌。一兩個月後開壇,取一小碗醃菜,用豬油和臘肉同炒,清爽開胃,是很好的下飯菜。家裡年年做醃菜,媽媽負責切菜曬菜醃菜等主要環節,我們則負責打下手,紫蘇的香氣沾在手上,經久不散。

紫蘇還可用來研汁。這可以追溯到宋代,宋仁宗曾命翰林院評定當時各類湯飲的高下,“紫蘇飲”即被評為第一。“紫蘇飲”即以紫蘇與其他中藥藥材煎水而成。中國古代典籍、辭書之祖《爾雅》中也曾有這樣的描述:取(紫蘇嫩莖葉)研汁煮粥,良,長服令人體白身香。——遑論真假,倒是令人躍躍欲試。

英國人維尼夏在《京都山居生活》一書中寫過“紫蘇汁”的做法,大意是:

將水燒開,放入紅、綠紫蘇,再次燒開後轉小火煮一小會兒,然後關火,加入檸檬酸,等到溶解後過濾,將濾出的汁液倒回鍋中用中火熬煮,同時加入砂糖,再次煮沸後撇掉浮沫,隨後關火,裝瓶冷藏,即大功告成。

喝時可用五倍左右的白開水或蘇打水沖泡,調好的紫蘇汁“香味甘醇,口感酸爽,有好看的酒紅色”,不失為夏季消暑良品。這裡的紅紫蘇用來調色,綠紫蘇則用來提味。如果沒有檸檬酸,可以取鮮檸檬擠一點檸檬汁代替呀。梅舌兒難做,紫蘇汁還是可以試一試的。

紫蘇生命力強,摘掉葉子後又很快發新葉。吃不完的紫蘇可曬乾成幹紫蘇,做菜時,用水泡發了,香味不改。幹紫蘇現在是金貴東西,不大常見的,所幸家裡年年吃得上新鮮紫蘇。舊家老屋不常去了,媽媽在新屋前的花壇裡種紫蘇,也長得很好,盛夏裡,如果湊近細嗅,可以聞到隱秘而濃郁的香氣。舊年做醃菜的罎子,醃菜吃完了,罎子裡還久久地留著紫蘇的香氣。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味道呢?噢,我想起來了,那是勾連于心底的兒時的鄉野的味道,是通向故鄉的味道,是離家懷鄉之人藉以確認自己身份的味道。

推薦閱讀《說服力:如何講好一個故事》,當當網有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