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代皇帝是如何消暑的:雍正親自設計風扇

本周, 中國大部分地區將遭遇“烤”驗, 熱浪同時持續襲擊南北方。 對於高溫酷暑, 現代人可以開空調、吃冷飲。 在沒有空調、沒有冰箱, 甚至連電風扇也沒有的古代, 貴為一國之尊的皇帝如何度過這炎炎夏日?

寢殿用冰降溫

雖然沒有冰箱, 但古代帝王在夏日確實少不了用冰來降溫。 故宮中就有清宮藏冰用的冰窖, 只是這裡已成了遊客服務區。 這些冰窖東西寬約6米, 南北長約11米, 窖底下沉地面以下約1.5米, 能存冰5000餘塊, 為半地下拱券式窯洞式建築。

據史料記載, 舊時立冬過後, 紫禁城外的筒子河就要涮河淨水,

先把水草雜物等清除掉, 再把浮面上的髒水放走, 最後用木板墩築臨時壩蓄水, 待到冬至後冰凍結實, 雇民夫伐冰, 伐時要選取明淨堅厚的冰, 切剁成一尺五寸見方, 然後拉到冰窖整齊地碼放。

到了盛夏時節, 這些冰便會被取出, 放到宮中居所供皇族消暑降溫。 《太監談往錄》中就記載, 慈禧所居之殿“冬則安火, 夏則安冰”。

如今, 故宮冰窖已開闢為觀眾服務區

宮殿中的特殊設計

除了在居所內用“冰鎮”法降溫, 清代皇帝宮殿也有特殊的設計。 皇帝起居的寢殿一般都有回廊, 夏季擋雨遮陽。 有研究指, 清宮中凡是寢宮都是支摘窗、外簷掛堂簾。 夏天時在早上9點鐘就把堂簾支窗放下來, 外面的熱氣進不來, 可保持室內涼爽。 到下午6點鐘太陽西下, 把堂簾卷起, 支窗支起, 涼風進到屋內。

此外, 清代皇帝在盛夏時節也常常離開皇宮避暑, 而這些皇家園林內會有一些特殊的降溫設備。

圓明園中的“水木明瑟”就是這樣的例子。 該殿將水引入殿宇, 模仿西洋水法, 利用水力推動風扇,

水聲潺潺中還有涼風, 可算是避暑納涼的絕佳地點。

“水木明瑟”(資料圖)

皇帝親自設計風扇

事實上, 風扇不僅只在圓明園存在, 古代也被廣泛用於宮廷, 而且可不只是手搖的扇子這麼簡單。

清代內務府檔案中曾有雍正帝命人製作風扇的相關記載。 工匠做得楠木架鐵信風扇一架,

上安小羽扇六把。 雍正帝可能覺得做得不錯, 還要求“再做一份”, 並直言“架子矮著些, 安大些的羽扇;再將葵黃紗風扇, 做一份”。

此後, 雍正皇帝還指示工匠製作了一款拉繩風扇。 他甚至為此下旨親自設計, “將後簷牆拆開, 繩子從床下透出牆外轉動, 做一架;照牆洞大小做木板一塊, 以備天冷堵塞”。 有了風扇, 即便夏季不外出避暑, 想必也能緩解暑熱。

雍正帝(資料圖)

冰鎮食品相當普遍

以上的消暑方式基本還都限於皇家宮中, 而冰鎮食品在清代已相當普遍, 尋常百姓也可一嘗。

清代《京都風俗志》中記載, “伏日, 人家有食盛饌異於平日者, 謂之貼伏膘, 或以此日起有捨冰水者, 或有煎蘇葉、霍香葉、甘草等湯於市中捨之, 謂之暑湯”。 那時在伏天, 有人喝冰水, 有人煎熬蘇葉、藿葉、甘草等湯, 稱之為暑湯, 還在街上出售。

不過這是京城百姓的消暑方式。 宮中的御醫在夏季也會開出消暑的中藥方子, 如香薷湯、暑湯等湯劑, 還有香薷丸、藿香正氣丸、清暑益氣丸等丸藥。

《宮女談往錄》一書中,宮女何氏對慈禧太后夏日消暑有如此描述:“宮裡頭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餞、果脯,夏天的‘甜碗子’。‘甜碗子’是消暑小吃,把新采上來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裡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鎮了吃。”

此外,還有回憶文章顯示,慈禧太后在躲避八國聯軍出逃陝西時,還曾“要吃冰鎮酸梅湯”。可見,不論皇家還是百姓,夏季食用冰鎮食品都相當普遍。

甜碗子

冰鎮酸梅湯

《宮女談往錄》一書中,宮女何氏對慈禧太后夏日消暑有如此描述:“宮裡頭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餞、果脯,夏天的‘甜碗子’。‘甜碗子’是消暑小吃,把新采上來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裡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鎮了吃。”

此外,還有回憶文章顯示,慈禧太后在躲避八國聯軍出逃陝西時,還曾“要吃冰鎮酸梅湯”。可見,不論皇家還是百姓,夏季食用冰鎮食品都相當普遍。

甜碗子

冰鎮酸梅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