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代思想家李贄因為什麼被稱為“怪老頭”?

李贄, 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 以反對孔孟儒學著名。

李贄畫像

李贄生於1527年, 本身是回族人, 祖上在明初就搬遷到福建泉州。

他原姓林, 後改名李贄, 字宏甫, 號卓吾。 李贄從小聰穎非常, 12歲開始寫文, 26歲就高中舉人。 他在朝為官二十幾載, 從一個縣的教官做到了知府, 不過在他55歲的時候辭去了官職。

辭官後, 李贄先後在湖北、北京、南京等地居住, 大多是在朋友家或者寺廟裡。 期間, 李贄一方面研讀經典, 一方面著書講學。 雖然他的講學在當地頗受歡迎, 但因為“離經叛道”也常遭到官府等保守勢力的反對而要被驅逐。 1602年, 李贄被捕入獄, 他那些被認為“異端邪說”的著作也被一併燒毀。 之後不久, 李贄就在獄中自刎而死, 當時已七十有六, 死後被好友安葬。

李贄一生著書良多, 主要包括《藏書》、《續藏書》、《焚書》等, 此外他十分推崇《水滸傳》和《西廂記》並都做過自己的評點。

在他的著作和講學中, 他時常針砭時事, 評述歷史。 他反對反對儒家學說尤其是程朱理學, 批判封建禮教對人的壓迫;揭露並批判封建統治的黑暗本質, 痛斥政治腐敗;提倡功利, 重視商人的地位;主張“童心說”, 認為文章不能弄虛作假而要表達個人真實的內心。

李贄死後, 後世對其褒貶不一, 但他的著作雖然屢遭官府禁止, 卻更加廣為流傳。

李贄的故事

李贄雖然被朝廷認為是離經叛道之徒, 但他本人在民間頗受歡迎, 所以也流傳出不少有關他的故事。 比如, 李贄原姓林, 改姓李是因為祖上得罪當地官僚, 為了逃難又改姓又搬家。

據說, 李贄一生只回過兩次家鄉福建泉州, 一次是父親去世, 回來時正好遇上倭寇在燒殺搶掠, 於是李贄不顧回家奔喪, 先帶家人幫當地人抗擊起倭寇來。

李贄曾經有個兒子, 不過比他去世早。 據說兒子去世時, 他的妻子還很年輕。 李贄就勸媳婦不要為丈夫的死而感傷, 讓她改嫁他人。 李贄還把自己一個漁夫出身的弟子推薦給她當做物件,

媳婦最後也很是感動地聽從了他的勸告, 改嫁後夫妻美滿。

在李贄的所有故事裡, 最出名的就是他在湖北麻城芝佛寺居住時流傳的怪老頭的故事。 傳說, 李贄不僅飽讀詩書, 學識淵博, 平日還幹農活, 開荒種菜。 李贄講學的地點選在附近的一個釣魚臺, 教書男女不分有教無類, 而且要求弟子讀書要大聲, 還得蹦蹦跳跳最好翻兩個跟頭。 李贄不教弟子四書五經, 不教他們寫八股, 只教他們一些實用有趣的東西。 當時, 他還常常跟孩子玩耍, 給他們出謎語, 有關於掃帚、扁擔等平常的小東西的。 據說, 李贄還出過一個謎語, 孩子們猜不出來, 謎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這一系列的行為使李贄在當地多了一個名號“怪老頭”。

獨坐李贄

李贄除了思想家也是一位文學家, 不過他留世的詩詞不多, 《獨坐》一篇可以說是其中最出彩也最出名的。

李贄獨坐

全詩如下:有客開青眼, 無人問落花。 暖風熏細草, 涼月照晴沙。 客久翻疑夢, 朋來不憶家。 琴書猶未整, 獨坐送晚霞。

首聯寫有客來時自己歡喜不已,獨自一人時孤獨寂寞,兩者形成對比,而前者應該說是在襯托後者。就李贄的生平而言,他的一生是以孤獨為主的,離家辭官寓居在外,少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頷聯是環境的描寫,大概是李贄獨坐時所見的景色。頸聯和首聯相似,將有客來時與孤獨一人時的情況形成對比,一人時翻翻回憶思念家鄉,只有朋友相伴才能排解。尾聯點題,寫李贄看晚霞的場景,晚霞雖美也不過一人獨賞,而且我也終歸要送它而去。

全詩正如題目所寫,緊扣的是一個“獨”字。通過環境描寫、對比等手法來體現詩人李贄內心的孤獨寂寞。李贄年輕時離家,之後據說只回過兩次家鄉,甚至最後在獄中知道要被押送回去毅然自殺,可謂少小離家老大也不回。這是李贄孤獨的一個原因。但更主要的還是同道中人太少。李贄的思想主張在當時是不容於世的,是異端邪說,能肯定他與其結交的人自然少得可憐,此後好友也四散各地終極少見。

李贄的言論與性格,常給人一種放蕩不羈的感覺,但從這首《獨坐》可以瞭解到他內心更真實的脆弱一面,讓人想到阮籍倡狂卻窮途之哭。

李贄故居

李贄死後雖然明清兩朝的人對他毀譽參半,但到了近現代他思想主張的進步性得到了肯定,他的地位也隨之提高,他少年時居住的地方現在也成了李贄故居。

李贄故居

李贄故居現在位於福建泉州的鯉城區南門萬壽路。李贄當年就出生在這裡,他家雖然是回族人,但祖上在明初就搬遷到此,據記載是永樂年間。而當時李贄家族十分富裕,尤其泉州又以港口商貿聞名,所以故居所在的地方那時候是一片商業區。不過等到李贄出生,家道已經中落,舊屋也遭焚毀,所以這房子是李贄後來重建的,在他死後更是有所擴建。即使如此,故居也只是一座普通的民房,兩邊都是人家和小店。保留至今的只有一個廳堂,現在已經修復作為紀念堂。

故居的院子中央,擺放的是李贄的半身塑像,書生裝扮,面目蒼老,眉頭緊鎖。塑像下是個四四方方的大理石,正面刻著李贄的生平簡介,寥寥百來個字。院子裡面就是僅剩的廳堂,廳堂門上掛著“李贄故居”的橫匾,兩側各一個紅色燈籠。而在左邊的牆上,豎掛這一塊木匾,上面也是“李贄故居”四字。而在窄小的廳堂裡,擺放著一個全身像和幾個展櫃,展櫃裡是李贄的著作和一些歷史資料。牆上刻的則是現代書法家寫的對聯。此外,故居從前曾經出土過兩枚李贄印章

如今,李贄故居已經被列為福建省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首聯寫有客來時自己歡喜不已,獨自一人時孤獨寂寞,兩者形成對比,而前者應該說是在襯托後者。就李贄的生平而言,他的一生是以孤獨為主的,離家辭官寓居在外,少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頷聯是環境的描寫,大概是李贄獨坐時所見的景色。頸聯和首聯相似,將有客來時與孤獨一人時的情況形成對比,一人時翻翻回憶思念家鄉,只有朋友相伴才能排解。尾聯點題,寫李贄看晚霞的場景,晚霞雖美也不過一人獨賞,而且我也終歸要送它而去。

全詩正如題目所寫,緊扣的是一個“獨”字。通過環境描寫、對比等手法來體現詩人李贄內心的孤獨寂寞。李贄年輕時離家,之後據說只回過兩次家鄉,甚至最後在獄中知道要被押送回去毅然自殺,可謂少小離家老大也不回。這是李贄孤獨的一個原因。但更主要的還是同道中人太少。李贄的思想主張在當時是不容於世的,是異端邪說,能肯定他與其結交的人自然少得可憐,此後好友也四散各地終極少見。

李贄的言論與性格,常給人一種放蕩不羈的感覺,但從這首《獨坐》可以瞭解到他內心更真實的脆弱一面,讓人想到阮籍倡狂卻窮途之哭。

李贄故居

李贄死後雖然明清兩朝的人對他毀譽參半,但到了近現代他思想主張的進步性得到了肯定,他的地位也隨之提高,他少年時居住的地方現在也成了李贄故居。

李贄故居

李贄故居現在位於福建泉州的鯉城區南門萬壽路。李贄當年就出生在這裡,他家雖然是回族人,但祖上在明初就搬遷到此,據記載是永樂年間。而當時李贄家族十分富裕,尤其泉州又以港口商貿聞名,所以故居所在的地方那時候是一片商業區。不過等到李贄出生,家道已經中落,舊屋也遭焚毀,所以這房子是李贄後來重建的,在他死後更是有所擴建。即使如此,故居也只是一座普通的民房,兩邊都是人家和小店。保留至今的只有一個廳堂,現在已經修復作為紀念堂。

故居的院子中央,擺放的是李贄的半身塑像,書生裝扮,面目蒼老,眉頭緊鎖。塑像下是個四四方方的大理石,正面刻著李贄的生平簡介,寥寥百來個字。院子裡面就是僅剩的廳堂,廳堂門上掛著“李贄故居”的橫匾,兩側各一個紅色燈籠。而在左邊的牆上,豎掛這一塊木匾,上面也是“李贄故居”四字。而在窄小的廳堂裡,擺放著一個全身像和幾個展櫃,展櫃裡是李贄的著作和一些歷史資料。牆上刻的則是現代書法家寫的對聯。此外,故居從前曾經出土過兩枚李贄印章

如今,李贄故居已經被列為福建省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