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電影節的政治【好奇心日報】

電影節是一種政治。 世界上不存在不具有政治意涵的電影節, 如果有, 那它一定不會成功。

全世界最早的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就是徹底的政治產物。

它的創辦是因為墨索里尼政權希望推進符合法西斯目標的藝術, 並讚頌作為民族國家的義大利。 在義大利法西斯看來, 電影當然是一種重要且值得尊重的藝術, 所以他們用大量新聞片和紀錄片來歌頌自己。 義大利法西斯對該國電影產業的管控比德國納粹更加嚴密, 他們率先建立了執掌全國的電影製作機構及許多輔助組織。 威尼斯電影節是法西斯文化政策在電影界的延伸, 它的目的是向人民確立什麼是值得表彰的藝術, 而什麼又是有害的電影, 後者比如好萊塢, 美國電影在威尼斯電影節創辦之後沒過幾年就被政府禁止引進。

就在法西斯政府建立威尼斯電影節作為自己的電影推廣平臺之後,

自由世界覺得有必要創辦一個新的電影節予以回應。 本來有許多國家和城市都有希望攬下這個重任, 但是法國南部海濱的旅遊城市坎城最終把握住了機會, 這經過了一番激烈的競爭, 蔚藍海岸的酒店經營者和旅行社擊敗了大西洋沿岸比亞里茨的同行, 說服電影界人士將這個電影節放在坎城。 最初的電影節是在九月份舉辦, 因為那可以延長夏季假期時間, 為城市帶來更多的收入。 威尼斯和坎城的對抗, 一開始就是法西斯和反法西斯的地緣政治對抗。 但諷刺的是, 坎城電影節還沒來得及真正舉辦, 就被納粹德國的侵略戰爭打斷了。 在法西斯覆滅之後, 這兩家電影節的差異主要體現為對待好萊塢和蘇聯電影的不同態度。
因為美法同盟關係, 坎城在戰爭剛結束的那幾年展出了太多美國電影, 於是蘇聯電影憤而退出, 掉頭選擇了威尼斯。

冷戰時代新的國際政治形勢催生了新的電影節。 捷克斯洛伐克的卡羅維發利在 1946 年舉辦了一個小型電影節, 企圖充當東西方電影界的溝通橋樑, 後來它的影響力逐步提升, 直到莫斯科電影節創辦後, 因為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要求東方陣營只能有一個 A 類電影節, 所以兩個城市不得不輪流舉辦。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今天雖已沒落, 不過它在冷戰時期發揮的作用不可低估。 歷史上中國電影曾多次參加該電影節, 其中《芙蓉鎮》獲得過最高獎。

二戰後在歐洲創立的最重要電影節是曾經的西柏林電影節。

比起作為旅遊勝地的威尼斯和坎城來, 柏林是一個國家權力中心和電影產業中心。 西柏林更是冷戰交鋒的最前沿。 電影節的創辦是在發生蘇聯封鎖和空中走廊的開闢之後。 美國駐德電影官員提出要建立一個西方的電影節, 向東方展示自由和民主的價值。 政治性是柏林電影節從創立那一天就具備的 DNA, 直到今天這個訴求在影片遴選中也依然突出。 此外, 西柏林電影節是第一個建立在大城市的國際電影節, 所以它一直以公眾性著稱, 每部參展片都要面向普通觀眾放映多遍, 這和更注重行業性的坎城、威尼斯大相徑庭。

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多位於歐洲, 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歐洲是政治交鋒的前沿陣地。

在好萊塢所處的北美, 其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卻不在美國, 而是在加拿大多倫多。 儘管如此, 多倫多電影節儼然成了好萊塢的後花園, 它是一年頒獎季的開端, 是好萊塢電影公司和明星展開行銷和公關的重要陣地。 鑒於此, 多倫多電影節的公眾性及普通觀眾的參與度, 恐怕是全世界任何電影節都比不上的。

上海國際電影節創立於 1993 年, 它是中國的第一個國際性電影節, 早在八十年代就有一批上海老影人作此提議, 待正式成立時, 正好是中國電影在西方電影節上頻繁獲獎的高峰時段。 走向世界的中國電影意識到, 在輸出美學的同時, 也有必要輸出一種政治和話語權。

上海是中國曾經的電影中心, 也是經濟和商業中心。但中國的國情決定了跟文化和意識形態有關的事業,它的根基需要落在北京,所以北京需要一個國際電影節一直是業界時隱時現的呼聲。在中國電影產業年年大躍進的今天,北京取代了香港成為華語電影工業新的中心,一個新的國際電影節在千呼萬喚之後成立。北京國際電影節是「大國崛起」心態在電影界的體現,它的許多舉措都鮮明地體現了這種思維,從邀請幾十個國際電影節主席來華,到宣佈要成為全世界最頂級的三個電影節之一。

那麼就沒有不含政治立場的電影節嗎?瑞士的洛迦諾在二戰剛結束時舉辦了歐洲第一個國際性電影節,比坎城的復活還早,號稱一視同仁地對待所有國家的電影。今天洛迦諾電影節以隆重的大師回顧展著稱,但就像這個國家在國際關係中自詡中立一樣,電影節的中立,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宣言。

關於作者
magasa,影評人,電影史研究者,《虹膜》電影雜誌主編。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也是經濟和商業中心。但中國的國情決定了跟文化和意識形態有關的事業,它的根基需要落在北京,所以北京需要一個國際電影節一直是業界時隱時現的呼聲。在中國電影產業年年大躍進的今天,北京取代了香港成為華語電影工業新的中心,一個新的國際電影節在千呼萬喚之後成立。北京國際電影節是「大國崛起」心態在電影界的體現,它的許多舉措都鮮明地體現了這種思維,從邀請幾十個國際電影節主席來華,到宣佈要成為全世界最頂級的三個電影節之一。

那麼就沒有不含政治立場的電影節嗎?瑞士的洛迦諾在二戰剛結束時舉辦了歐洲第一個國際性電影節,比坎城的復活還早,號稱一視同仁地對待所有國家的電影。今天洛迦諾電影節以隆重的大師回顧展著稱,但就像這個國家在國際關係中自詡中立一樣,電影節的中立,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宣言。

關於作者
magasa,影評人,電影史研究者,《虹膜》電影雜誌主編。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