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籍記載張獻忠兵敗沉銀傳說的兩個版本

在四川彭山江口古鎮的岷江江底, 張獻忠到底“藏”了多少寶藏?這些寶藏中, 是否“藏”有張獻忠“屠川”鐵證?數百年來, 學界和民間對此爭論不休, 現在, 謎底正在逐步揭開。

近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佈彭山江口兩個多月的水下發掘成果, 出水文物超過1萬件, 實證確認了“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

江口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江口古鎮背靠彭祖山, 面朝岷江、府河(錦江)交匯口, 扼兩江咽喉。 秦漢時期名叫“彭亡聚”, 晉代稱“合水”, 宋代取名為“安鎮鄉”, 明代始名“江口”, 這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古老集鎮,

曾經“日有行船數百艘, 夜有萬盞明燈照碼頭”。

江口因地勢險要, 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它是秦滅蜀時蜀王開明氏敗滅之處, 也是東漢岑彭伐公孫述遇刺的地方;更是明末張獻忠與南明總兵楊展激戰的古戰場。 據當地人士考證, 岷江江口段最早的戰事發生在西元前316年, 最近一場戰事發生在1859年。

《彭山縣誌》記載:1646年, 張獻忠由水路出川, 船隊沿錦江行至彭山縣江口境內, 遭當地地主武裝楊展部隊的襲擊, 滿載金銀的木船則沉于錦江, 並留下了“石龍對石虎, 金銀萬萬五”的“尋銀訣”。 縣誌中記載的沉船江域緊鄰江口鎮, 被稱為“江口沉銀遺址”。

在3月20日的新聞通氣會上,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劉志岩展示了一張鐵矛圖片。

劉志岩介紹, 在這次水下考古中, 發現了大量兵器, 如鐵矛、鐵刀、鐵劍和箭鏃等。 另有明王朝冊封藩王、世子、郡王等的金銀冊、張獻忠鑄造的西王賞功金銀幣等。 不過, 備受關注的船艦, 並未發現。

四川省考古院院長高大倫表示, 現有發現能夠確認江口就是一個古代戰場遺址, “根據出水文物推斷, 我們可以進一步說, 張獻忠當年確實在江口與楊展發生過一場遭遇戰。 ”

“基本確認了張獻忠江口之戰的地點, 出水的萬餘件文物是確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說。

張獻忠江口兵敗“火燒連營”

張獻忠1630年于陝西米脂起義, 曾三度入川。 西元1634年, 張獻忠進攻夔州, 被女將軍秦良玉擊敗;1640年,

張獻忠軍被明將左良玉逼入四川, 與官軍鏖戰大半年, 各有勝負;1644年再次挺進, 建大西政權。 1646年, 張獻忠被清軍神射手雅步蘭一箭射死於西充鳳凰山。 這些史書都有詳細記載。

但他沉銀和兵敗, 卻有不同說法。 一說張獻忠故意將寶藏埋藏在江底, 以掩人耳目。 二說其在彭山江口被楊展戰敗, 船隻所載寶物沉入江底。

清代學者彭遵泗《蜀碧》記述了楊展大戰張獻忠的兩場戰役。 彭遵泗和楊展同為樂山人, 其祖父和外祖父等大批親人都是張獻忠統治四川時的親歷者, 彭遵泗後來寫成了記錄張獻忠統治四川的《蜀碧》。 在《蜀碧》裡, 彭遵泗詳細記述了發生在江口的兩場戰役:起初, 張獻忠派出一支先頭部隊沿江南下, 楊展在江口設伏, 大敗張部, 張部大批舟船被燒毀。 張獻忠聞訊, 極為驚懼, 親領主力部隊十余萬人, 攜帶著從湖北到四川搜刮的巨量金銀財寶順流而下, 與楊展決戰。 楊展用火攻, 將小船很快引燃張獻忠的大船, 加上從兩岸用槍銃擊打, 張獻忠的這支龐大船隊,

幾乎被燒得一乾二淨, “所掠金玉珠寶, 及銀鞘數千百, 悉沉水底”。

張獻忠率殘部敗回成都, 他只得改走川北陸路。 剩餘的金銀不便攜帶, 為此, 他招集大批工匠, 在錦江上修築了一條大堤, 使得錦江斷流。 在斷流的河道內, 他下令挖了一些幾丈深的洞穴, “將所余蜀府金銀鑄餅及瑤寶等物”沉入洞中並蓋上土石。 爾後, 扒開大堤, 錦江複流。 如此一來, 大量金銀財寶都沉入江中。 至於參與工程的匠人, 悉數處死。 依據此傳說, 不僅彭山江口有張獻忠沉銀, 成都的錦江, 也可能有張獻忠沉銀。 只是, 江口沉銀地點大體確切, 錦江沉銀卻渺不可知。

關於張獻忠如何兵敗, 在彭山則一直流傳著兩種版本。

一種說法,張獻忠撤退受狙擊兵敗江口。1646年,張獻忠感到統治搖搖欲墜,他打算撤退到湖北、湖南一帶去集結李自成的舊部,一同抗擊清兵。當年7月,張獻忠親率十幾萬部隊、乘坐載滿金銀的千艘木船,從成都沿府河而下,入岷江,順流到長江。誰知,船隊行至距成都60公里的彭山縣江口鎮時,遭到楊展的地方武裝的伏擊。楊展用了“火燒連營”計策,張獻忠的船隊死傷無數。

另一種說法,張獻忠運輸船隊被楊展偷襲,兵敗船沉江底。楊展之前派出若干便衣密探,到岷江沿線各貨運碼頭查看情況。發現每次張獻忠船隊到江口鎮都要住一晚上。1646年10月的一天,楊展挑選的400名精兵潛伏于江口鎮南邊2公里的山灣裡。他另外派人到江口鎮北面高價購買民船十餘隻,全部裝滿易燃材料,停靠在府河上游處。當晚零時許,正在船上酣睡的張獻忠部隊的官兵,被一片震天的喊殺聲驚醒。整個襲擊不到一個小時。楊展大獲全勝,他命裝燃料船順流而下,點燃沖天大火,把張獻忠船隊燒個精光。

楊展用沉銀募兵屯田

張獻忠江口敗了,第一個找到沉銀的楊展怎麼樣了呢?

據《荒書》記載,“丙戌正月,獻忠盡括四川金銀作鞘,注彭山縣江口。楊展先鋒見賊焚舟,不知為金銀也。其後漁人得之,展始取以養兵,故上南(今樂山、雅安一帶)為饒。”

《蜀難敘略》記載了另一種說法:“逆之焚舟北走也,一舟子得免,至是詣展告之。”此說楊展是從一位從張獻忠部下逃脫出來的船夫口中得知的。於是,“展令以長槍群探于江中,遇木鞘則釘而出之,周列營外,數日已高與城等。”楊展組織士兵打撈,方法很妙:針對木鞘裝銀的特點,用長槍“釘而出之”,所獲巨大。

上述這些說法都說明,楊展戰前並不知船上有大批金銀。靠著這一筆飛來橫財,楊展“自是富強甲諸將”。

《荒書》載:順治六年(1649年),李乾德等殺害楊展後,袁韜、武大定瓜分了楊展的地盤和庫藏。“初意江口所獲金銀如山積,及搜展府內不滿所願,吊拷夫人並燒斃經事之人,都無窖藏之物。”

楊展打撈起來的銀錠用到什麼地方去了呢?據《蜀警錄》和《蜀高抬貴手》以及《灩灝囊》的記載,有說楊展以沉銀“益軍儲”,用來募兵屯田,也有說他購糧救荒,接濟川南百姓。“于時全蜀,惟嘉定不饑。”

可以說,楊展是“江口沉銀”的製造者,若不是他火攻張獻忠,江口也不會有沉銀;同時他也是沉銀的第一個獲利者,川南百姓也因此受益。

一種說法,張獻忠撤退受狙擊兵敗江口。1646年,張獻忠感到統治搖搖欲墜,他打算撤退到湖北、湖南一帶去集結李自成的舊部,一同抗擊清兵。當年7月,張獻忠親率十幾萬部隊、乘坐載滿金銀的千艘木船,從成都沿府河而下,入岷江,順流到長江。誰知,船隊行至距成都60公里的彭山縣江口鎮時,遭到楊展的地方武裝的伏擊。楊展用了“火燒連營”計策,張獻忠的船隊死傷無數。

另一種說法,張獻忠運輸船隊被楊展偷襲,兵敗船沉江底。楊展之前派出若干便衣密探,到岷江沿線各貨運碼頭查看情況。發現每次張獻忠船隊到江口鎮都要住一晚上。1646年10月的一天,楊展挑選的400名精兵潛伏于江口鎮南邊2公里的山灣裡。他另外派人到江口鎮北面高價購買民船十餘隻,全部裝滿易燃材料,停靠在府河上游處。當晚零時許,正在船上酣睡的張獻忠部隊的官兵,被一片震天的喊殺聲驚醒。整個襲擊不到一個小時。楊展大獲全勝,他命裝燃料船順流而下,點燃沖天大火,把張獻忠船隊燒個精光。

楊展用沉銀募兵屯田

張獻忠江口敗了,第一個找到沉銀的楊展怎麼樣了呢?

據《荒書》記載,“丙戌正月,獻忠盡括四川金銀作鞘,注彭山縣江口。楊展先鋒見賊焚舟,不知為金銀也。其後漁人得之,展始取以養兵,故上南(今樂山、雅安一帶)為饒。”

《蜀難敘略》記載了另一種說法:“逆之焚舟北走也,一舟子得免,至是詣展告之。”此說楊展是從一位從張獻忠部下逃脫出來的船夫口中得知的。於是,“展令以長槍群探于江中,遇木鞘則釘而出之,周列營外,數日已高與城等。”楊展組織士兵打撈,方法很妙:針對木鞘裝銀的特點,用長槍“釘而出之”,所獲巨大。

上述這些說法都說明,楊展戰前並不知船上有大批金銀。靠著這一筆飛來橫財,楊展“自是富強甲諸將”。

《荒書》載:順治六年(1649年),李乾德等殺害楊展後,袁韜、武大定瓜分了楊展的地盤和庫藏。“初意江口所獲金銀如山積,及搜展府內不滿所願,吊拷夫人並燒斃經事之人,都無窖藏之物。”

楊展打撈起來的銀錠用到什麼地方去了呢?據《蜀警錄》和《蜀高抬貴手》以及《灩灝囊》的記載,有說楊展以沉銀“益軍儲”,用來募兵屯田,也有說他購糧救荒,接濟川南百姓。“于時全蜀,惟嘉定不饑。”

可以說,楊展是“江口沉銀”的製造者,若不是他火攻張獻忠,江口也不會有沉銀;同時他也是沉銀的第一個獲利者,川南百姓也因此受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