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三伏天要來了,別怕!沒什麼是一碗羊湯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碗!

在蘇魯豫皖接壤的淮海地區, 有入伏喝羊肉湯的習俗。 俗話說“熱在三伏”, 伏天正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 有“春夏養陽”之說。

而伏天吃伏羊正是保護人體的陽氣。

羊, 作為最早被人類成功馴養的家畜種類之一, 對人類的貢獻在衣食住行乃至祭祀方面都有著突出體現, 而最重要的應屬飲食方面。 食羊的傳統古來已有, 先民們很早就捕獵野羊為食物, 羊被馴養為家畜之後, 更是為人們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 所謂“伏羊”, 即入伏以後的羊肉, 伏天吃伏羊最早可追溯到堯舜時期, 民間有“喝上伏羊一碗湯, 不用神醫開藥方”的說法。 《周禮天官》中有“春行羔豚, 膳膏香”的記載。 《禮記月令》也記有“仲春之月”, “食麥與羊”的記載。

據《漢書》記載, 皇帝“伏日, 詔賜從官肉”。 當時的“官肉”即為“三牲”之首的羊肉, 皇帝與大臣們在伏天共用羊肉。 不僅宮中吃伏羊, 民間也有吃伏羊的習俗,

《漢書•楊惲傳》記載:“田家作苦, 歲時伏臘, 亨羊炰羔, 鬥酒自勞。 ”民謠曰:“六月六, 接姑娘, 新麥饃饃羊肉湯。 ”夏收農忙初過, 鄉村以吃新麥饃饃、喝美味羊肉湯的形式來歡慶夏季豐收, 祈求秋季風調雨順, 在這喜慶日子, 特地把閨女和外孫接回家, 共用娘家親情。 宋朝之前, 宮廷宴席上大都以羊肉為主。 元代的統治者為遊牧民族, 羊肉在宮宴上更是居於統領地位元, 占了全部菜肴的三分之二還多。

在我的老家, 到處都是羊肉湯館。 鄉村裡的羊肉湯館非常簡陋, 用幾根木柱搭起一個棚子, 上覆蓋上油毛氈, 周圍用秫秸夾起用泥糊上作牆。 門口支上一個大火爐, 上面架著一口直徑一米, 高大約一米五的大鍋, 爐膛內火焰熊熊, 鍋內奶白色的湯在“咕嘟咕嘟”地翻滾著, 羊肉湯的香氣在鄉間彌漫飄灑。 吸引的城裡人開著小車前來, 坐在油漆漆的馬紮上, 圍著地八仙桌子, 津津有味地品嘗羊肉湯。 煮羊肉湯並非多複雜, 關鍵是要選上好的當年小山羊, 宰殺後將羊骨頭、羊肉放在涼水中浸泡十個小時以上,

將血漬等泡出。 大鍋里加大半鍋清水, 將羊骨頭放入熬湯, 再將切成砣的新鮮羊肉與清洗乾淨的羊雜一起投入湯鍋中煮。 開鍋後, 把漂浮在上面的一些雜質舀出去, 這時的湯就比較純淨了。 熬湯時候, 一定要保持滾沸狀態, 否則熬出的肉湯清淡不乳白, 還要加入適量的羊板油, 熬爛熬化, 湯汁會更加香濃。 羊肉煮熟後撈起來瀝幹, 然後切成薄片放入滾開水裡一氽, 再倒入湯碗中, 沖入滾燙雪白的羊湯水, 一碗熱氣騰騰, 香氣四溢的羊肉湯就做成了。 喝羊肉湯時, 可撒上碧綠的香菜, 加上少許醋、味精、鹽, 能吃辣可放上辣椒油。 這辣椒油可有講究, 一定要割下羊肉上的羊油, 放在鍋內煉製, 撈出油渣,
再放入切碎的紅辣椒, 炸至香味溢出即可, 盛入盆中待用。

“醫食同源”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傳統, 先人們在用羊來滿足口腹之需的同時, 也不斷發掘出了羊肉的藥用功效。 東漢名醫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中記有“當歸羊肉生薑湯”能治療血虛寒疝等疾病。 明代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羊肉甘熱無毒。 食之肥軟益人, 治療筋骨急強, 虛勞益氣”。 入伏喝羊肉湯是以食為療的一大創舉。 羊在經過春冬兩季的滋養, 膘肥肉嫩, 其肉燉出的湯味醇, 膳味小。 夏日濕熱, 人們食欲減退, 在此時喝上一碗香辣美味的羊肉湯, 可使人胃口大開, 增強食欲。 人的全身上下大汗淋漓, 渾身毛孔通透, 五臟六腑的濕熱、寒氣、毒素隨著汗液排出體外, 身體內的垃圾能得到很好的清除。三伏是陽氣最旺的時候,外面的陽氣也在進入身體,使經脈暢通,體內各系統能良好的迴圈,身體就會健康。羊肉本身就有滋補作用,含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多種營養成分,具有化滯、健腺益氣、溫補腎陽等功效,對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及高溫天抗病能力十分有益。

*作者:鄭學富,魚羊秘史簽約作者,文史學者。

身體內的垃圾能得到很好的清除。三伏是陽氣最旺的時候,外面的陽氣也在進入身體,使經脈暢通,體內各系統能良好的迴圈,身體就會健康。羊肉本身就有滋補作用,含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多種營養成分,具有化滯、健腺益氣、溫補腎陽等功效,對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及高溫天抗病能力十分有益。

*作者:鄭學富,魚羊秘史簽約作者,文史學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