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央視《焦點訪談》點贊通山大耒山螢火蟲保護

圖文無關

香城都市報報訊 7月5日, 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以《守護住那微弱的光亮》為題, 關注正漸漸成為稀有昆蟲的夜空精靈——螢火蟲,

介紹了我市通山縣廈鋪鎮橋口村大耒山螢火蟲培育保護基地。 在這裡, 螢火蟲保護工作持續開展, 同時發展生態旅遊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華中農業大學副教授付新華是中國第一個螢火蟲博士, 他從2000年開始研究螢火蟲, 並牽頭成立了“守望螢火蟲研究中心”, 嘗試發展螢火蟲生態旅遊產業。 2014年, 他在通山縣廈鋪鎮橋口村找到了環境優美的大耒山, 聯合當地政府以及民間資本, 將22平方公里劃作螢火蟲培育保護基地, 在原有17種螢火蟲的基礎上, 按照保護生物學的原則進行生態修復和複育。

付新華表示, 螢火蟲在自然界基本上一年繁育一代, 一對雌雄蟲只能存活下來兩隻幼蟲。 但是用他們繁育的設施和技術,

基本上可以讓一對雌雄蟲繁育150只, 甚至200只。

要想保護好螢火蟲, 並不只是建個培育室然後進行工廠化複育那麼簡單, 而是建立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 為此, 付新華他們運走了堆積多年的垃圾, 給村民配備了垃圾桶, 慢慢的村民的環保意識也增強了, 主動要求保護螢火蟲。

長期以來, 橋口村村民種水稻時, 習慣使用化肥、除草劑, 這些物質會對螢火蟲造成致命威脅。 於是, 付新華團隊把土地從農民手中流轉過來, 支付工資讓他們按照傳統方法耕種, 並給予一定經濟補償, 而這種方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山縣廈鋪鎮橋口村副主任徐唐琪說, 現在的水稻口感“非常好”, 過去一斤水稻一塊五, 現在都賣二十塊錢一斤。

良好的生態保護體系不僅讓農民受益,

也使得螢火蟲保護工作得以持續開展。 基地從2014年創建以來, 已經陸續向大自然投放了40萬隻螢火蟲, 如今它們已經很好地適應了這裡的環境。 而通山縣政府也正準備打造全國第一個螢火蟲特色小鎮, 通過生態旅遊帶動經濟發展。

和商業展出最大的不同是, 商業展出是把螢火蟲抓到異地進行展出, 結果大部分螢火蟲都會死掉。 而付新華他們做的恰恰相反, 是把遊客從外地組織到螢火蟲棲息地來觀賞, 從而把螢火蟲受到的影響降到最小。

在付新華團隊看來, 生態旅遊不僅僅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而且還是難得的科普教育機會。 公眾來賞螢火蟲之前, 他們會給家長和孩子普及更多的螢火蟲知識。

最關鍵的是, 讓孩子們知道螢火蟲和環境的關係, 只有保護好環境, 才能看到美麗的螢火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