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父母的氣度,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格局

作者 | 米媽

1

7月2日, 江蘇某遊樂場兩名女童

因爭搶玩具而互相推拉,

引發雙方家長大打出手。

其中一名女童的母親被對方男家長抱摔在地。

遊樂場的監控視頻裡顯示,

這名男家長雙手將女家長橫向抱離地面,

然後就像相撲運動員那樣把對方狠狠地摔在地上。

其實, 媒體已經不止一次報導過類似的事件了。

之前杭州一個遊樂場裡,

一名女童誤踩了一名男童,

於是男童母親怒駡及毆打女童的母親,

甚至毆打前來勸架的路人,

其視頻在網路上被瘋傳。

在浙江金華的一家遊樂場裡,

兩名媽媽發生了激烈的肢體衝突,

遊樂場的工作人員不斷拉架。

在此過程中, 其中一名女童被嚇得大哭。

有目擊者稱, 這個女孩的母親覺得旁人聲音過大,

嚇到了自己的女兒, 所以才起了爭執。

……

當媽的都知道,

年幼的孩子之間因為搶玩具而起爭執,

或在公共的遊樂區域內發生小的肢體衝突,

是很常見的。

當矛盾發生時, 家長偏幫自己的孩子,

出現些“護犢”行為也算是人之常情。

可是, 非要用“抱摔”“毆打”“肢體衝突”的方式

才能保護孩子嗎?

2

對於小孩子來說,

搶玩具、打架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挨兩下打不會由此變成“慫包”,

推對方幾下也不會由此變成“小霸王”。

孩子們就是在這樣不斷試錯、調整的過程中

學會成長的。

但作為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大人,

卻自顧自的“玻璃心”,

見不得自己的孩子受一丁點兒委屈,

一言不合就開打……

拜託, 這並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保護方式。

事實上, 家長這種激烈的“護犢”行為

不僅不利於孩子習得正確的人際交往的方法,

反而有百害而無一利:

面對大打出手的成年人,

小一點的孩子會感到恐懼、害怕、困惑,

進而大哭;

大一點的孩子甚至會因為家長的

這種“護犢”行為感到丟臉。

前幾天我家樓下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兩個孩子的家長,

一路由籃球場扭打到了社區門口……

原因是小男孩往小女孩頭上

粘了好幾塊嚼過的口香糖, 太難清理,

女孩不得不將一頭長髮齊肩剪斷。

為此, 女孩的家長拒不接受男孩家長的道歉,

接著雙方由言語衝突發展到肢體衝突。

就在雙方扭打、鄰居和保安勸架之時,

那個原本是“受害者”的小女孩突然大哭起來:

“媽媽, 我都已經把頭髮剪掉了,

你們還要打架, 還有哪個小朋友敢跟我玩啊!”

聽到小女孩的哭訴, 突然好心疼。

她的內心是這樣說的:

我沒了心愛的長髮, 你們卻只顧得理不饒人,

而我這時最需要的是媽媽的安慰啊;

可你們這樣凡事用拳頭說話的處事方式,

會讓我的朋友瞧不起我, 甚至不敢再跟我交朋友。

一個五歲的孩子都知道,

這樣的做法不可取,

難道做大人的不該因為自己的行為而感到羞愧嗎?

3

還記得《爸爸去哪兒2》裡的一場風波嗎?

三個小姑娘一起執行

“用賣楊梅所得給村裡老人買禮物”的任務。

不料, 在採買的過程中,

多多稱“貝兒偷人家錢”, 而貝兒則堅稱“我沒有”,

原本的好姐妹因為錢起了爭執。

這段節目一播出, 引發了軒然大波。

大多數的網友覺得,

貝兒被冤枉了, 多多太過分了。

作為爸爸的黃磊和陸毅, 是怎麼回應的呢?

其實一切都只是孩子們的小吵鬧,

但應該批評多妹, 童言也不應無忌,

我已經嚴肅地說了她。

貝兒是無心之舉, 讓她受委屈了。

孩子是最單純的, 謝謝大家的愛護和批評,

她的過失是我為父親的失職, 懇請諒解。

最後, 我與陸毅恩愛如初, 多多與貝兒深情不變。

今夜我是貝多粉。

並稱貝兒要去黃磊家和多多一起玩,

力爭小姐妹情未變。

一般來說,一個家庭的經濟能力

在一段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

優渥的物質條件更是一個孩子可遇不可求的。

但家長的精神軟實力卻有無盡的發展空間,

能給予孩子無窮的精神力量。

我們每天奔波勞碌,

甚至削尖腦袋砸鍋賣鐵也要買學區房,

為的是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

可是有一個沒氣度、對周圍的人和事

總是懷有一股敵意的父母,

即便住在高檔社區,孩子會有匱乏感——

精神的匱乏。

你的氣度和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路,

沒氣度的父母養不出有格局的孩子。

因為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

若干年後,你的孩子就是你現在的樣子。

4

當然,孩子們之間有衝突的時候

一味地“算了算了”認慫也不合適。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師。

面對與小夥伴的矛盾,

大人的反應很關鍵,不妨試試以下處置辦法。

別急著介入孩子們的衝突,不妨先做觀察

發生衝突正是發展孩子社交能力的好機會。

作為家長,我們不妨先觀察——

觀察自己孩子、對方孩子,以及對方家長的反應。

假如是自己孩子挑起的事端,

觀察他是否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向對方道歉。

如果沒有,請適時介入:

“你搶妹妹的玩具是不對的,快說對不起。

如果你想玩她的玩具,可以問:

'可以給我玩一下嗎?';

假如是對方孩子挑起的事端,

觀察對方是否有所反應。

如果沒有,再觀察自己孩子的反應,

如果自己孩子只會大哭抗議,

你可以教他勇敢的、有理有節地捍衛自己:

“不可以打人!請你跟我道歉!”

說了半天,其實也就是幾秒鐘的時間,

用這短短幾秒鐘幫助孩子提升社交力,值吧?

護犢的正確打開方式:有理有據地跟對方交涉

一定要牢記:

小孩子之間鬧矛盾很正常,

如果需要我們的介入來説明孩子解決問題,

或者是需要我們去“講理”,

那就要對事不對人,

而不是對對方的教養方式做任何評價。

可以說:“剛才你家孩子把我家孩子打疼了。”

而不是:“你家孩子怎麼這麼熊?!”

可以說:“你家孩子搶了我們的玩具,

那是我兒子最喜歡的玩具。”

而不是:“你怎麼教的孩子?太沒教養了!”

可以說:“剛才我家孩子不小心踩到了你家寶貝,

他已經道過歉了。

真的對不起!如果你還是擔心孩子,

不如咱們一起去醫院檢查一下?”

而不是:“不就是踩了一下嗎?

孩子小,又不是故意的,別得理不饒人啊!”

在我們有理有節、客觀冷靜的情況下,

對方家長一般也不會蠻橫不講理的。

萬一遇到不講理的對方,記得要安撫孩子的情緒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能左右別人的想法,

甚至是家教方式。

偶爾,就是會遇到不講理的孩子或家長,

不道歉不認錯,孩子被欺負了還沒地方講理。

這種時候,我們作為安全感的來源就很關鍵了。

當孩子受了委屈時,

及時安撫可以讓他明白

自己是安全的、不是孤立無援的。

比如,“剛才那個小哥哥推倒你了,

因為他想插隊滑滑梯。

插隊是不對的,推人更不對。

我聽到你大聲地說了‘不許推人’,你好勇敢!

可是他沒有道歉,這讓你很傷心對嗎?

沒關係,想哭就哭吧。讓我抱抱你。”

這樣,通過父母的安慰,

孩子的委屈得以疏解,

同時也明白了對方的行為是不對的,

以後自己也不能做類似的事。

我們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

更不可能隨時隨地用拳頭保護他不受委屈。

遇到矛盾不可怕,

沉著、冷靜、有氣度才是可貴的品質。

所謂見微知著。

引導孩子們正確面對這些小摩擦,

從點滴小事學習怎樣與人交往,

為人父母的責無旁貸。

作者:米媽,做母親之前從事教育工作,現為邊帶娃邊熬夜碼字的全職媽媽。有一個兩歲半的女兒名叫米妞,活潑可愛,堅持親子閱讀並初見成效。

力爭小姐妹情未變。

一般來說,一個家庭的經濟能力

在一段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

優渥的物質條件更是一個孩子可遇不可求的。

但家長的精神軟實力卻有無盡的發展空間,

能給予孩子無窮的精神力量。

我們每天奔波勞碌,

甚至削尖腦袋砸鍋賣鐵也要買學區房,

為的是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

可是有一個沒氣度、對周圍的人和事

總是懷有一股敵意的父母,

即便住在高檔社區,孩子會有匱乏感——

精神的匱乏。

你的氣度和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路,

沒氣度的父母養不出有格局的孩子。

因為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

若干年後,你的孩子就是你現在的樣子。

4

當然,孩子們之間有衝突的時候

一味地“算了算了”認慫也不合適。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師。

面對與小夥伴的矛盾,

大人的反應很關鍵,不妨試試以下處置辦法。

別急著介入孩子們的衝突,不妨先做觀察

發生衝突正是發展孩子社交能力的好機會。

作為家長,我們不妨先觀察——

觀察自己孩子、對方孩子,以及對方家長的反應。

假如是自己孩子挑起的事端,

觀察他是否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向對方道歉。

如果沒有,請適時介入:

“你搶妹妹的玩具是不對的,快說對不起。

如果你想玩她的玩具,可以問:

'可以給我玩一下嗎?';

假如是對方孩子挑起的事端,

觀察對方是否有所反應。

如果沒有,再觀察自己孩子的反應,

如果自己孩子只會大哭抗議,

你可以教他勇敢的、有理有節地捍衛自己:

“不可以打人!請你跟我道歉!”

說了半天,其實也就是幾秒鐘的時間,

用這短短幾秒鐘幫助孩子提升社交力,值吧?

護犢的正確打開方式:有理有據地跟對方交涉

一定要牢記:

小孩子之間鬧矛盾很正常,

如果需要我們的介入來説明孩子解決問題,

或者是需要我們去“講理”,

那就要對事不對人,

而不是對對方的教養方式做任何評價。

可以說:“剛才你家孩子把我家孩子打疼了。”

而不是:“你家孩子怎麼這麼熊?!”

可以說:“你家孩子搶了我們的玩具,

那是我兒子最喜歡的玩具。”

而不是:“你怎麼教的孩子?太沒教養了!”

可以說:“剛才我家孩子不小心踩到了你家寶貝,

他已經道過歉了。

真的對不起!如果你還是擔心孩子,

不如咱們一起去醫院檢查一下?”

而不是:“不就是踩了一下嗎?

孩子小,又不是故意的,別得理不饒人啊!”

在我們有理有節、客觀冷靜的情況下,

對方家長一般也不會蠻橫不講理的。

萬一遇到不講理的對方,記得要安撫孩子的情緒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能左右別人的想法,

甚至是家教方式。

偶爾,就是會遇到不講理的孩子或家長,

不道歉不認錯,孩子被欺負了還沒地方講理。

這種時候,我們作為安全感的來源就很關鍵了。

當孩子受了委屈時,

及時安撫可以讓他明白

自己是安全的、不是孤立無援的。

比如,“剛才那個小哥哥推倒你了,

因為他想插隊滑滑梯。

插隊是不對的,推人更不對。

我聽到你大聲地說了‘不許推人’,你好勇敢!

可是他沒有道歉,這讓你很傷心對嗎?

沒關係,想哭就哭吧。讓我抱抱你。”

這樣,通過父母的安慰,

孩子的委屈得以疏解,

同時也明白了對方的行為是不對的,

以後自己也不能做類似的事。

我們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

更不可能隨時隨地用拳頭保護他不受委屈。

遇到矛盾不可怕,

沉著、冷靜、有氣度才是可貴的品質。

所謂見微知著。

引導孩子們正確面對這些小摩擦,

從點滴小事學習怎樣與人交往,

為人父母的責無旁貸。

作者:米媽,做母親之前從事教育工作,現為邊帶娃邊熬夜碼字的全職媽媽。有一個兩歲半的女兒名叫米妞,活潑可愛,堅持親子閱讀並初見成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