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革命先驅――孫中山

孫中山, 名文, 字載之, 號日新, 又號逸仙, 化名中山樵, 常以中山為名。 孫中山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 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 中國近代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先行者, 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締造者, 三民主義的宣導者, 創立《五權憲法》。

孫中山早年先後求學于檀香山、廣州、香港, 行醫于澳門、廣州。 1894年5月, 上書李鴻章, 主張變法自強, 遭到冷遇, 遂赴檀香山創建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

1895年, 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 策劃廣州起義, 事敗, 流亡海外, 宣傳革命。 1896年在倫敦被清朝駐英公使館誘捕, 脫險後曾留居英倫, 研究西方政治經濟理論, 尋求救國真理。 次年經加拿大抵日本, 結識日本朝野各界人士宮崎寅藏、犬養毅等, 並在旅日華僑中宣傳革命, 發展興中會組織。

1905年8月, 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 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蔡元培與吳敬恒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 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 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 再度將“驅除韃虜, 恢復中華, 建立民國, 平均地權”確定為革命政綱, 並將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

他在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 即“民族、民權、民生”, 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 繼而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 正式宣示進行國民革命, 舉所誓之四綱, 力圖創立“中華民國”, 並定“軍法之治, 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程式。

1907年, 日本受清廷壓力, 以一萬五千元請孫中山離開日本。 孫中山收款後, 於3月離開日本。 孫中山赴南洋後, 在胡漢民、汪精衛等支持下, 在南洋另成立同盟會總部。 自1907年7月至1911年, 孫中山多次授命其他革命同志, 在全國各地發動起義, 甚至經越南親赴廣西主持鎮南關起義, 最終被法國當局拒絕入境, 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後, 才再度踏足中國國土。

1909年至1911年期間, 孫中山大部份時間花在旅途之上,

多次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畫革命經費及外國支持, 然而所得極為有限。 與此同時, 同盟會及其周邊組織快速擴張規模, 並於1910年1月, 成立同盟會美洲地區總會, 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華僑參與革命。 直至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義, 革命才取得第一次成功, 武漢當日光復, 各省同志紛紛響應。

據統計, 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動的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 其實1911年的武昌起義是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同策劃的, 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槍走火事件。 據《鳳凰週刊》報導, 當時的孫中山還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典華城(今譯丹佛)打工, 因此並不知情, 所以用孫中山的話來說:“武昌之功, 乃成於意外。

臨時組閣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自1907年起, 受到清朝全力追緝的影響, 孫中山便長期居留歐美各國。 初聞革命成功時, 孫中山還有些訝異, 但隨即在海外華人與美國的同情者間籌集資金。 1911年12月20日, 孫中山趕赴上海, 並於28日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並循革命軍與袁世凱的秘密協議,特申“顛覆滿洲,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至既倒,民國卓立於世界,即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月底臨時參議院組成。

當時,雖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脫離清的控制,可主要的軍事憑藉卻是各地的團練與新軍,或是混入部分華僑以及洪門與旗下哥老會的成員。孫中山領導的臨時實力有限,無論在裝備與士兵素質上,皆無法與清朝主力北洋軍抗衡。此外,由於他並未實際投入革命戰事,故各省的革命勢力紛紛推出自己的領導,使革命勢力呈現多頭馬車的情形。

革命軍被北洋軍接連擊敗後,孫中山決定與北洋軍的統帥袁世凱和談,希望通過給予袁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袁成為清朝的最後關鍵。最後與袁達成協議:臨時大總統由袁接任,袁則以實際行動迫使清朝皇帝退位。

1912年(民國元年)2月12日,清帝溥儀發佈《退位詔書》,13日孫中山即向參議院請辭,並舉薦袁世凱代任。此後又苦心孤詣,協助袁世凱依民主程序選任、就職、組職內閣,尤其重視向國民宣誓一事。為了引導袁世凱步入民主程階,4月1日,孫中山親自去參議院,宣佈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一職。

二次革命

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殺,袁世凱嫌疑為原凶。孫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稱為“二次革命”。由於實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敗。孫中山被通緝,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尋求援助。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並兩次發表討袁宣言,要求黨員向孫中山個人絕對效忠,要按手模宣誓。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孫中山重回中國。1917年,段祺瑞在張勳復辟後“再造共和”,廢止了1913年選出的國會。身在上海的孫中山展開運動(亦稱“三次革命”),號召國會議員一起到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並就職為“大元帥”,誓師北伐。但廣州逐漸由桂、滇系軍人控制,孫中山實力有限,甚至出現“政令不出士敏土廠(大元帥府)”的情況。孫中山曾嘗試發動兵變而未果。

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國會改組,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中山被架空。1919年10月,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陳炯明成功擊退盤踞廣州一帶的桂、滇系,請孫中山重回廣州。次年,選孫中山為大總統(習慣上稱為非常大總統),開始第二次運動。

孫中山就職後,力主軍事北伐,最終與主張“暫緩軍事、聯省自治”的陳炯明產生激烈衝突。

聯俄聯共

自陳炯明兵變後,孫中山開始考慮與蘇聯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孫中山與蘇聯全權代表越飛在上海會面,正式討論與蘇聯合作,會面後二人曾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

1923年1月16日,在擁護孫中山的滇軍楊希閔部、桂軍劉震寰部,以及倒戈粵軍聯合組成的西路討賊軍的攻擊下,陳炯明部被逐出廣州,敗退至東江。2月21日,孫中山得以重回廣州,設立大元帥府。12月29日,接受列寧和共產國際的協助重建大元帥府,共產國際派出鮑羅廷到廣州為孫中山顧問,以蘇共為模式重組中國國民黨。

1924年1月,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宣佈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接受中國和蘇俄幫助,改組國民黨。並於3月組建黃埔軍校,任命蔣介石為校長。

國民黨“一大”的成功,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這次合作實現後,以廣州為中心,彙集全國的革命力量,很快開創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

1924年11月,孫中山離開廣州,繞道日本,開始北上之行。12月4日,到達天津,由於一路顛簸和北地嚴寒,舊病復發,他邊接受治療,邊接見京津要人,並計畫22日入京。18日,因得知“臨時執行文各國使署,有尊重歷來條約之意”,孫中山大失所望,病情隨之加劇。段祺瑞致電相催:“時局未定,庶政待商,務祈速駕,以慰眾望。”孫中山複電:“准於十二月三十一日入京。”

1924年12月31日,孫中山抵京入住北京飯店後,次年1月即開始病發。1月26日,被確診為肝癌,在協和醫院接受手術。1925年2月18日,他移至行館接受中醫治療,3月11日,自知不起,臨終時由夫人宋慶齡扶腕,在汪兆銘所代筆的《總理遺訓》及《致蘇聯書》上簽字。

後世國人常提到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便出自孫中山留給國人的政治遺囑。

逝世

1925年3月12日9時30分,孫中山因原發膽管腺癌轉移到肝部逝於北京協和醫院,享年59歲。彌留之際,他提到國事的遺言是:“和平……奮鬥……救中國!”

長久以來外界都一直以為孫中山死于肝癌,其實他並非因肝癌去世,而是原發膽管腺癌轉移到肝部。北京協和醫院病案室原主任馬家潤找到1925年1月26日孫先生的病案(13頁的英文病例記錄,編號為9954,上面的名字是“孫逸仙”,其中有幾張器官標本的照片),證明原發病確是膽管腺癌。直至1999年海峽兩岸學者交流孫中山事蹟時,協和醫院醫生展示了這份報告,才揭示了孫中山死於膽囊癌的-。

香港《華字日報》翌日報導了孫中山的死訊:“孫文吐嘔大作。不能進食。脈搏驟增至一百六十度。呼吸十八次。極危險。克禮醫生在左右看護。終夜不離。戴天仇為孫草遺囑。唯孫尚未簽字……孫文病至十日晚大變。腹脹加增。克禮為之打針放水。今日上午九點三十五分鐘逝世。當彌留時。戴天仇代草遺囑。孫科急電粵民党要人來京。”1920年孫中山在上海同日,胡漢民飭令各地停止宴會:“十二日午一時胡漢民接汪精衛來電、謂孫中山於十二日上午九時四十分病終京寓,胡漢民即分飭各大小機關、由十二日起、下半旗七天、並令-分飭市內酒樓、即日起停止宴會、市民停止七天、在職人員則停止一個月、各機關用藍印一月、兵士及各機關職停員纏黑紗一月。”

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在北京簽名弔唁者74萬多人,參加送殯者30余萬人,中國0創始人之一李大釗是治喪處成員並敬獻長挽聯:(上聯)“廣東是現代思潮匯注之區,自明季迄於今茲,漢種孑遺、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類皆孕育萌興於斯鄉,先生挺生其間,砥柱于革命中流,啟後承先、滌新淘舊,揚民族大義,決將再造乾坤,四十餘年,殫心瘁力,誓以喚起目田獨立之精神,要為人間留正氣”;(下聯)“中華為世界列強競爭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經濟侵淩、甚至共管陰謀,爭思奴隸牛馬爾家國,吾党適丁此會,喪失我建國山鬥,雲淒海咽、地暗天愁,問繼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億兆有眾,惟工與農,須本三民五權、群策群力,遵依犧牲奮鬥諸遺訓,成厥大業慰英靈。”

1925年4月2日,孫中山安厝於北京西山碧雲寺內石塔中。北伐成功後,於1929年6月1日,永久遷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並循革命軍與袁世凱的秘密協議,特申“顛覆滿洲,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至既倒,民國卓立於世界,即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月底臨時參議院組成。

當時,雖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脫離清的控制,可主要的軍事憑藉卻是各地的團練與新軍,或是混入部分華僑以及洪門與旗下哥老會的成員。孫中山領導的臨時實力有限,無論在裝備與士兵素質上,皆無法與清朝主力北洋軍抗衡。此外,由於他並未實際投入革命戰事,故各省的革命勢力紛紛推出自己的領導,使革命勢力呈現多頭馬車的情形。

革命軍被北洋軍接連擊敗後,孫中山決定與北洋軍的統帥袁世凱和談,希望通過給予袁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袁成為清朝的最後關鍵。最後與袁達成協議:臨時大總統由袁接任,袁則以實際行動迫使清朝皇帝退位。

1912年(民國元年)2月12日,清帝溥儀發佈《退位詔書》,13日孫中山即向參議院請辭,並舉薦袁世凱代任。此後又苦心孤詣,協助袁世凱依民主程序選任、就職、組職內閣,尤其重視向國民宣誓一事。為了引導袁世凱步入民主程階,4月1日,孫中山親自去參議院,宣佈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一職。

二次革命

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殺,袁世凱嫌疑為原凶。孫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稱為“二次革命”。由於實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敗。孫中山被通緝,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尋求援助。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並兩次發表討袁宣言,要求黨員向孫中山個人絕對效忠,要按手模宣誓。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孫中山重回中國。1917年,段祺瑞在張勳復辟後“再造共和”,廢止了1913年選出的國會。身在上海的孫中山展開運動(亦稱“三次革命”),號召國會議員一起到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並就職為“大元帥”,誓師北伐。但廣州逐漸由桂、滇系軍人控制,孫中山實力有限,甚至出現“政令不出士敏土廠(大元帥府)”的情況。孫中山曾嘗試發動兵變而未果。

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國會改組,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中山被架空。1919年10月,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陳炯明成功擊退盤踞廣州一帶的桂、滇系,請孫中山重回廣州。次年,選孫中山為大總統(習慣上稱為非常大總統),開始第二次運動。

孫中山就職後,力主軍事北伐,最終與主張“暫緩軍事、聯省自治”的陳炯明產生激烈衝突。

聯俄聯共

自陳炯明兵變後,孫中山開始考慮與蘇聯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孫中山與蘇聯全權代表越飛在上海會面,正式討論與蘇聯合作,會面後二人曾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

1923年1月16日,在擁護孫中山的滇軍楊希閔部、桂軍劉震寰部,以及倒戈粵軍聯合組成的西路討賊軍的攻擊下,陳炯明部被逐出廣州,敗退至東江。2月21日,孫中山得以重回廣州,設立大元帥府。12月29日,接受列寧和共產國際的協助重建大元帥府,共產國際派出鮑羅廷到廣州為孫中山顧問,以蘇共為模式重組中國國民黨。

1924年1月,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宣佈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接受中國和蘇俄幫助,改組國民黨。並於3月組建黃埔軍校,任命蔣介石為校長。

國民黨“一大”的成功,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這次合作實現後,以廣州為中心,彙集全國的革命力量,很快開創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

1924年11月,孫中山離開廣州,繞道日本,開始北上之行。12月4日,到達天津,由於一路顛簸和北地嚴寒,舊病復發,他邊接受治療,邊接見京津要人,並計畫22日入京。18日,因得知“臨時執行文各國使署,有尊重歷來條約之意”,孫中山大失所望,病情隨之加劇。段祺瑞致電相催:“時局未定,庶政待商,務祈速駕,以慰眾望。”孫中山複電:“准於十二月三十一日入京。”

1924年12月31日,孫中山抵京入住北京飯店後,次年1月即開始病發。1月26日,被確診為肝癌,在協和醫院接受手術。1925年2月18日,他移至行館接受中醫治療,3月11日,自知不起,臨終時由夫人宋慶齡扶腕,在汪兆銘所代筆的《總理遺訓》及《致蘇聯書》上簽字。

後世國人常提到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便出自孫中山留給國人的政治遺囑。

逝世

1925年3月12日9時30分,孫中山因原發膽管腺癌轉移到肝部逝於北京協和醫院,享年59歲。彌留之際,他提到國事的遺言是:“和平……奮鬥……救中國!”

長久以來外界都一直以為孫中山死于肝癌,其實他並非因肝癌去世,而是原發膽管腺癌轉移到肝部。北京協和醫院病案室原主任馬家潤找到1925年1月26日孫先生的病案(13頁的英文病例記錄,編號為9954,上面的名字是“孫逸仙”,其中有幾張器官標本的照片),證明原發病確是膽管腺癌。直至1999年海峽兩岸學者交流孫中山事蹟時,協和醫院醫生展示了這份報告,才揭示了孫中山死於膽囊癌的-。

香港《華字日報》翌日報導了孫中山的死訊:“孫文吐嘔大作。不能進食。脈搏驟增至一百六十度。呼吸十八次。極危險。克禮醫生在左右看護。終夜不離。戴天仇為孫草遺囑。唯孫尚未簽字……孫文病至十日晚大變。腹脹加增。克禮為之打針放水。今日上午九點三十五分鐘逝世。當彌留時。戴天仇代草遺囑。孫科急電粵民党要人來京。”1920年孫中山在上海同日,胡漢民飭令各地停止宴會:“十二日午一時胡漢民接汪精衛來電、謂孫中山於十二日上午九時四十分病終京寓,胡漢民即分飭各大小機關、由十二日起、下半旗七天、並令-分飭市內酒樓、即日起停止宴會、市民停止七天、在職人員則停止一個月、各機關用藍印一月、兵士及各機關職停員纏黑紗一月。”

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在北京簽名弔唁者74萬多人,參加送殯者30余萬人,中國0創始人之一李大釗是治喪處成員並敬獻長挽聯:(上聯)“廣東是現代思潮匯注之區,自明季迄於今茲,漢種孑遺、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類皆孕育萌興於斯鄉,先生挺生其間,砥柱于革命中流,啟後承先、滌新淘舊,揚民族大義,決將再造乾坤,四十餘年,殫心瘁力,誓以喚起目田獨立之精神,要為人間留正氣”;(下聯)“中華為世界列強競爭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經濟侵淩、甚至共管陰謀,爭思奴隸牛馬爾家國,吾党適丁此會,喪失我建國山鬥,雲淒海咽、地暗天愁,問繼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億兆有眾,惟工與農,須本三民五權、群策群力,遵依犧牲奮鬥諸遺訓,成厥大業慰英靈。”

1925年4月2日,孫中山安厝於北京西山碧雲寺內石塔中。北伐成功後,於1929年6月1日,永久遷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