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春秋時期的戰爭文質彬彬,各種戰場規矩讓人啼笑皆非

戰爭是政治衝突爆發的極端形式, 是暴力、破壞和殘酷的。 但在我國的春秋早期, 國家之間的戰爭卻不是這種形式, 那時的戰爭文質彬彬, 充分體現了當時的“貴族精神”, 各種戰場的規矩在今天看來讓人啼笑皆非。

春秋時期的戰爭規則可概括為如下幾條:

第一,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 必須要師出有名, 派使者去敵國告訴對方之所以要揍他的理由, 並且戰書的用詞謙虛恭敬。 雙方都會優待敵軍使者, 要舉辦宴會迎接, 宴會上一定有奏樂和賦詩, 使者作為客人也會答謝。 並且不能趁人之危, 比如不可以趁敵國國君過世等重大變故發兵攻打。

第二, 不能在險要的地方阻擊敵人, 必須要找個寬敞的地方, 堂堂正正擺開陣仗幹一架。 一般戰爭必須在兩國交界處進行, 約好的地點在邊疆, 即野外, 因此稱為“疆場”和“野戰”。

第三、車戰為主。 春秋時代的戰爭以車戰為主, 戰車按一字排開。 廝殺的時候兩軍戰車數量均等, 即敵軍出動10輛戰車, 我方也出動10輛戰車。 作戰時雙方戰車捉對廝殺, 也就是我駕駛的戰車只與對面的那輛敵軍戰車作戰, 不和其他敵軍戰車交鋒。

第四, 不鼓不成列。 在對方沒擺好陣型之前, 不能發動進攻。 等雙方都排列好了, 雙發才會打招呼:“你擺好了沒有?”“好啦……”, “我開始打啦?”, “好的!”

第五, 不重傷。 就是說不能在對方已經受傷失去戰鬥力的情況下, 對對方造成二次傷害。 對方受傷了, 必須馬上停止戰鬥, 讓傷患回營療傷。 而我方戰士則就地觀戰,

不得參與其他“配對”戰鬥當中。

第六, 不俘虜年紀大的敵人。 意思是不能俘虜花白頭髮的老人, 必須把他放回去養老。

宋襄公

第七, 不逐北。 就是敵人敗退逃跑時, 不能追。 要追也只能追五十步。 所以在當時, 己方戰敗, 只要跑50步就已經安全了, 敵軍不會再追,

不用多跑。

所以春秋時期的戰爭更像是一場競技運動, 雙方均重人道、講禮貌、守信義, 而有時則成為一種當時獨有的幽默。 如孔子的學生子路在戰爭中帽櫻被砍斷, 為了不有失君子風度, 他彎腰撿帽子的時候, 被敵人砍成肉泥。 宋國內亂時, 公子城與華豹的戰車在儲丘狹路相逢, 華豹張弓搭箭, 向公子城射來, 結果卻偏離目標。 華豹動作敏捷, 又一次搭箭上弦。 公子城一見, 對他不屑地大喊:“不更射為鄙!”按照當時的戰爭規則, 雙方一人各射一箭。 你射了我一箭, 現在應該我射你一箭了。 不守規則, 豈不太卑鄙了!華豹聞言, 就放下弓, 老老實實地等公子城搭弓, 結果被一箭射死。 史書盛讚華豹以生命維護了士的尊嚴。

當然,春秋時期的戰爭其本質是為了爭霸,說白了就是“搶沙發”,因此表現出來的目的在於使對方屈服認慫,而不在於消滅對手,所以才有了以上文質彬彬的戰爭。到了春秋後期和戰國時期,都是滅國之戰,你死我活,怎麼揍死敵人怎麼來,這種文質彬彬的戰爭最終被歷史完全拋棄。

當然,春秋時期的戰爭其本質是為了爭霸,說白了就是“搶沙發”,因此表現出來的目的在於使對方屈服認慫,而不在於消滅對手,所以才有了以上文質彬彬的戰爭。到了春秋後期和戰國時期,都是滅國之戰,你死我活,怎麼揍死敵人怎麼來,這種文質彬彬的戰爭最終被歷史完全拋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