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甘肅:引洮工程上旱原“三西”大地換新顏

中國蘭州網7月13日消息 剛入三伏天, 一大早天還沒亮暑氣就上來了。 45歲的張勇早早起了床, 順手拿起鋤菜地的小鏟子, 一邊念叨著“晚了就招不到熟練工了”, 一邊利索地開車出門。 半個多小時後, 他趕到市郊一個人頭攢動的露天人力市場。

張勇是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小岔口村人。 1年多前, 他被一位老闆聘請, 負責在村內流轉1000畝旱地, 並把這些千百年只能勉強種小麥、洋芋的旱地改造成蔬菜基地。

旱地變菜地, 旱農變菜農, 這靠譜嗎?張勇最開始也犯嘀咕。 他的家鄉屬於十年九旱、嚴重缺水的“三西”地區。

和許多隴中地區的群眾一樣, 他被連年不斷的乾旱缺水嚇怕了。

他一輩子都難忘, 小時候遭遇大旱, 家裡只能喝村前小溪裡的苦咸水, 難以下嚥的苦咸水只要喝一口舌頭就發麻。 再後來, 大規模興建的農村集雨水窖極大地緩解了飲水難題。 但魯家溝鎮是定西市的“旱中之旱”, 連年的乾旱使莊稼連年歉收、絕收。

20多年前, 他和妻子下定決心雙雙出門打工就是為“逃水荒”。 因為莊稼收成實在沒保證, 魯家溝一帶的人因“逃水荒”成為改革開放後隴中地區農民外出務工闖蕩最早的山區, 家家戶戶的生計主要靠非農業。

張勇說, 這一點從蔬菜基地流轉來的土地就能看出來, 相當一部分地塊一看就好幾年沒種了。

蔬菜是灌溉農業。 當地人開始敢於大規模種菜, 不僅是看上了旱原耕地污染極少, 更是因為過去三五年間, 隴中地區的水生活出現了歷史性的變革。

2014年12月29日, 隴中旱原百姓翹首企盼半個多世紀的圓夢工程——引洮工程一期終于通水。 這也是甘肅歷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 受益人口由預計的154萬人增加到225萬人, 19萬畝旱地變農田。 引洮工程二期於2015年8月開工, 建成後又會讓甘肅中東部地區的268.57萬人受益, 讓29.2萬畝旱地變成水澆田。

甘肅省水利廳廳長魏寶君說, 引洮工程不僅有利於破解甘肅中東部地區的飲水不安全難題, 也有利於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為群眾脫貧致富和旱原生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在定西, 巨龍般的幹渠逢山打洞,

遇溝架橋, 汩汩清冽的洮河水淌進旱原山鄉。 祖祖輩輩喝窖水的老百姓用上了自來水, 添置了全自動洗衣機等家電。 用水成本大幅下降, 以前從山外運水每噸成本100多元, 現在只需幾元錢, 曾經因用不起水而不敢放手養牛養羊的人開始圓夢:不到3年間, 魯家溝鎮的蔬菜大棚、養殖暖棚如雨後春筍般從無到有, 從少到多。 全鎮5000多畝川地, 如今大多數種植蔬菜。

曾經被旱魔逼出來的勞務工輸出地, 現在則吸引著能人返鄉創業和群眾就近務工。 張勇兩口子結束了奔波生涯, 學著做起了菜農。 除了忙著打理村裡的千畝蔬菜基地, 他倆還將自家的14畝地全部種了毛芹。 張勇粗略算了一下, 過去種小麥、胡麻, 十年有九年歉收、絕收。

現在芹菜畝產1.8萬斤, 每畝毛收入有1萬多元。

晨曦初露, 張勇走進人力市場, 與同樣來到這裡尋覓務工機會的人不時攀談, 討論工價。 半個多小時後, 他聯繫好28位提著鏟子、乾糧的農家婦女, 拉著大家趕往蔬菜基地。

“要不是我答應幹活一天結算一天的工錢, 還不一定招來這麼多人呢!”張勇說, 眼下菜地都在鋤草, 村子周邊招不到人。 今天他們商定的工錢是1天工錢80元, 包吃喝。

日頭越來越高。 工人頂著漸漸熱烈的陽光陸續下地。 張勇也習慣性地從車上拿出鏟子, 下地鋤草, 不一會兒, 他額頭就滲出不少汗滴。 他擦了擦汗, 黝黑的臉龐綻放著笑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