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看你這話說的!又招孩子“頂嘴”了吧?(附防懟指南,受益又笑翻)

俗話說“兒大不由娘”, 孩子這個物種, 有時候還真不是越大越省心。

不信你就去看看吧!在辦公室裡、社區院子中, 家長們根據孩子的年齡自動分成了圈子:

10歲以下孩子的家長們吐槽, 孩子有哪些事, 招自己成這樣……(如下圖)

(圖片來自網路)

10歲以上孩子的家長們控訴, 孩子有哪些話, 讓自己頓時……(如下圖)

(圖片來自網路)

孩子大了, 會頂嘴了!

你好意關心吧, 他嫌你管得多。

你再提個醒吧,

他說你真囉嗦。

你叫他多向優秀的同學學習, 他反問你:“怎麼不向馬雲學習學習?”

明明是他開小差, 寫作業時腦筋又溜號, 你叫他抓緊時間。 Ta說:“剛剛在思考一件重要的事情, 才有點靈感, 被你打斷了。 ”

你教育他要懂事, 結果立刻給你看一篇專家寫的《“太懂事”的孩子長大後會怎麼樣》。

Bear Kids隨機應變, 不按常理出牌, 見招拆招, 反應神速, 有理有力, 總之, 把你懟得啞口無言。

(圖片來自網路)

會頂嘴了, 也許是好事

我家娃還小, 還處在無論我怎麼吼, 過後都給我一個萌笑, 繼續跟我膩歪的時候(由衷地珍惜3秒鐘)。 然而, 我無數次提醒自己:如果有一天, 孩子不再順從, 會跟我頂嘴, 是、好、事!

會頂嘴了, 說明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 對別人說的, 不再全盤吸收, 試著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 從小, 你給他報早教班, 上重點學校, 在網上找名師, 買來一櫃子的書給他看, 不是希望他做一個有頭腦、有見地的人嗎?難道希望他就像一個大筐, 什麼都能往裡裝?

細想起來, 孩子跟父母頂嘴的觸發事件, 未必是多大的事,

大多都是親子之間的“長線癥結”, 是父母眼中“說了多少次就不聽”的死結, 是孩子眼中“一天到晚跟我嘮叨”的老梗。

“讓你坐直了, 看電視時又歪在沙發裡!”

“叫你見了鄰居叔叔阿姨打招呼, 又低著頭不理!”

家長並不真生氣孩子會犯錯, 最氣的就是屢教不改。 而孩子呢, 被批的次數與日俱增, 不在“被批”中改進, 就在“被批”時頂嘴。

(圖片來自網路)

學會與孩子共情

不光是孩子, 大人也是“不聽話”的, 而且也是“屢教不改”, 他說他的, 我做我的。 如果人是只要一聽道理就會改的, 那這個世界上早就沒人吸煙了。

實際上, 大多數成年人都做不到早睡早起, 堅持鍛煉, 低鹽少油, 戒煙限酒, 營養均衡。 我們也任性而為, 逃避運動鍛煉的時候會給自己找各種藉口, 看見美食先嘴巴爽了再說。 難道我們不知道後果嗎?而事實是, 很多人開始嘗試健康生活, 不是聽了誰說“你應該這樣做”“, 而是健康狀況亮了紅燈, 在醫院裡被嚇了一跳, 身體上嘗了苦頭, 認識到健康比什麼都重要的時候, 這才猛拍大腿, 痛下決心,開始丟掉多年的習慣,做出改變。

想通這一點,各位寶爸寶媽不妨儘量提高自己和孩子交流的“業務水準”,改換策略,轉變角色,把自己的立場從孩子的對立面,轉到和孩子同一個戰壕裡,引導孩子去注意事情本身、自己的處境、周圍人的評價、可能的後果。告訴孩子,對你的苦惱、你的委屈、你的心情,爸爸媽媽感同身受,非常理解,特別心疼;對你的挫敗、你的難題、你面對的挑戰,爸爸媽媽跟你同仇敵愾,風雨同舟,我們一起想辦法。讓孩子明白,爸媽是自己人,不懟自己人。

(圖片來自網路)

這裡有三種防懟法則

防懟法則一:造成損失時,觸動反思好過批評指責

比如說,一個向來丟三落四的孩子,又雙叒叕丟東西了,家裡給買的嶄新的運動水壺,出去玩了一趟就不知去哪兒了。遇上這樣的情況,每個做父母的都難免動氣,脾氣急的爸爸脫口而出:“就你平時那個馬馬虎虎的樣兒,對什麼東西都不在意,我就知道你早晚得把它丟了。”

只要是個正常的孩子,把新水壺弄丟了,肯定會慚愧、懊悔、自責。老爸這一番話,把孩子的重(huǒ)點(lì)全都引向了自己,孩子的精力隨之都用在跟爸爸鬥嘴、辯解,給自己找藉口上,根本沒有一絲心情反省。

所以,不妨壓住火氣,三思而後“批”,儘量口氣緩和地說:“天氣這麼熱,沒有了水壺,你長時間不喝水,很容易生病啊!要不這樣,以後你玩上15分鐘,就回家來喝點水吧?”然後,鳴金收兵,什麼也不說了。不要忙著指責、批評,儘量引導孩子去體會事情本身,丟了東西給自己帶來的不便,觸動孩子自己去反思。

(圖片來自網路)

防懟法則二:面對困境時,謀求改進好過發洩怒火

比如,孩子某次考試,成績不理想,試卷上醒目的紅叉子好幾個不說,竟然還有兩道題目活活就沒看見。當媽的看了氣憤之情猶如滔滔江水,批評的話好似黃河氾濫:“你眼睛長哪去了?怎麼會沒看見這兩道題呢?哎,我問問,考試的時候,你想什麼呢?怎麼家裡的零食放哪兒你都看得見啊?這樣的題,你都能做不對,還好意思看動畫片?從今天起,放學之後不許出去玩!……”

得!一下把孩子最喜歡的兩樣給封殺了:看動畫片和玩,眼看零食可能也被監管,孩子還不對你奮起反擊?還顧得上改錯題、補漏洞、找差距?可後者才是考試真正的目的啊!

或許,你可以試試這樣說:“看見這樣的成績,媽媽心裡也不舒服。不過,老師和爸爸媽媽都不會太在乎一次考試的分數,我們更看重你有哪些地方沒有掌握好,現在是不是會了。誰都有過錯題,錯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下次這樣的題,還做不對。你需要爸爸媽媽在什麼地方幫幫你嗎?”孩子內心裡,不會拒絕別人友好的幫助。之所以有時候會跟父母“杠”上,是因為很多時候,家長所謂的“批評”“教育”並沒有真的幫孩子改進,而僅僅是在發洩自己的怒火。

(圖片來自網路)

防懟法則三:學會放手,由他去吧!

俗話說“關心則亂”,當媽的尤其容易掉這個坑裡。有些事,無傷大雅,也不造成什麼嚴重後果,僅僅是個人偏好習慣,偏偏母上大人要麼看不慣,要麼擔心太過,總要管一管。結果孩子聽不進去,一言不合就頂嘴。時間長了,還以偏概全,形成“我媽就愛瞎指揮”、“她說的不靠譜”這種思維定式。當媽的還沒張嘴,小東西已準備開懟。

對這種事兒,我發現,“由他去吧”真是給天下媽媽的一句“箴言”,是緩和親子關係的“解藥”。要相信咱家娃不傻,這件事要是不舒服,他會調整的;要是不方便,他會想辦法。現在他自己好好地,相安無事,你管那麼多幹嘛?由他去吧!

(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姚迪

痛下決心,開始丟掉多年的習慣,做出改變。

想通這一點,各位寶爸寶媽不妨儘量提高自己和孩子交流的“業務水準”,改換策略,轉變角色,把自己的立場從孩子的對立面,轉到和孩子同一個戰壕裡,引導孩子去注意事情本身、自己的處境、周圍人的評價、可能的後果。告訴孩子,對你的苦惱、你的委屈、你的心情,爸爸媽媽感同身受,非常理解,特別心疼;對你的挫敗、你的難題、你面對的挑戰,爸爸媽媽跟你同仇敵愾,風雨同舟,我們一起想辦法。讓孩子明白,爸媽是自己人,不懟自己人。

(圖片來自網路)

這裡有三種防懟法則

防懟法則一:造成損失時,觸動反思好過批評指責

比如說,一個向來丟三落四的孩子,又雙叒叕丟東西了,家裡給買的嶄新的運動水壺,出去玩了一趟就不知去哪兒了。遇上這樣的情況,每個做父母的都難免動氣,脾氣急的爸爸脫口而出:“就你平時那個馬馬虎虎的樣兒,對什麼東西都不在意,我就知道你早晚得把它丟了。”

只要是個正常的孩子,把新水壺弄丟了,肯定會慚愧、懊悔、自責。老爸這一番話,把孩子的重(huǒ)點(lì)全都引向了自己,孩子的精力隨之都用在跟爸爸鬥嘴、辯解,給自己找藉口上,根本沒有一絲心情反省。

所以,不妨壓住火氣,三思而後“批”,儘量口氣緩和地說:“天氣這麼熱,沒有了水壺,你長時間不喝水,很容易生病啊!要不這樣,以後你玩上15分鐘,就回家來喝點水吧?”然後,鳴金收兵,什麼也不說了。不要忙著指責、批評,儘量引導孩子去體會事情本身,丟了東西給自己帶來的不便,觸動孩子自己去反思。

(圖片來自網路)

防懟法則二:面對困境時,謀求改進好過發洩怒火

比如,孩子某次考試,成績不理想,試卷上醒目的紅叉子好幾個不說,竟然還有兩道題目活活就沒看見。當媽的看了氣憤之情猶如滔滔江水,批評的話好似黃河氾濫:“你眼睛長哪去了?怎麼會沒看見這兩道題呢?哎,我問問,考試的時候,你想什麼呢?怎麼家裡的零食放哪兒你都看得見啊?這樣的題,你都能做不對,還好意思看動畫片?從今天起,放學之後不許出去玩!……”

得!一下把孩子最喜歡的兩樣給封殺了:看動畫片和玩,眼看零食可能也被監管,孩子還不對你奮起反擊?還顧得上改錯題、補漏洞、找差距?可後者才是考試真正的目的啊!

或許,你可以試試這樣說:“看見這樣的成績,媽媽心裡也不舒服。不過,老師和爸爸媽媽都不會太在乎一次考試的分數,我們更看重你有哪些地方沒有掌握好,現在是不是會了。誰都有過錯題,錯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下次這樣的題,還做不對。你需要爸爸媽媽在什麼地方幫幫你嗎?”孩子內心裡,不會拒絕別人友好的幫助。之所以有時候會跟父母“杠”上,是因為很多時候,家長所謂的“批評”“教育”並沒有真的幫孩子改進,而僅僅是在發洩自己的怒火。

(圖片來自網路)

防懟法則三:學會放手,由他去吧!

俗話說“關心則亂”,當媽的尤其容易掉這個坑裡。有些事,無傷大雅,也不造成什麼嚴重後果,僅僅是個人偏好習慣,偏偏母上大人要麼看不慣,要麼擔心太過,總要管一管。結果孩子聽不進去,一言不合就頂嘴。時間長了,還以偏概全,形成“我媽就愛瞎指揮”、“她說的不靠譜”這種思維定式。當媽的還沒張嘴,小東西已準備開懟。

對這種事兒,我發現,“由他去吧”真是給天下媽媽的一句“箴言”,是緩和親子關係的“解藥”。要相信咱家娃不傻,這件事要是不舒服,他會調整的;要是不方便,他會想辦法。現在他自己好好地,相安無事,你管那麼多幹嘛?由他去吧!

(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姚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