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四十四:走進大運河畔的“明珠”館陶

編者按:2013年9月份, “行走隋唐大運河”大型文化考察活動在“運河名城”安徽淮北悄然興起。 考察組以“走運河, 話兩岸, 溯歷史, 展風情, 看變遷”為宗旨, 力求按照“世界遺產點、大地風貌、市井生活和民俗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四位一體的考察, 將運河進行全方位展示。 三年來, 考察組一行冒嚴寒、戰苦暑, 途徑5省2直轄市和30餘個地縣, 至2016年10月底將通濟渠、永濟渠考察完成, 隋唐大運河全線考察結束。 為展現隋唐運河考察的整體面貌, 反映考察途中的人文歷史情懷, 本網特錄系列紀實報導於此, 以饗讀者。

提起隋唐大運河,

就不得不說河北邯鄲的館陶縣, 這裡因是漳衛河的交匯處而得名。 漳衛河又稱衛運河, 在山東省西北緣, 為冀、魯兩省界河。 該河起自河北省大名縣北、館陶縣南的漳河、衛河匯流處, 沿冀、魯邊界東北流向, 成為了隋唐大運河永濟渠段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6年10月7日, 行走隋唐大運河考察組來到了河北邯鄲館陶縣, 尋找漳衛河交匯處的徐萬倉村, 並走進黑陶博物館, 考察了館陶縣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黑陶, 在這裡, 考察組還考察了大唐名相魏徵博物館, 感受館陶縣的民俗文化。

圖為雨中的漳衛河匯合口, 道路泥濘, 空無一人。 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李華錫 攝

徐萬倉村的漳衛河匯合口

衛運河名字的由來, 是與隋煬帝開挖大運河有淵源的。 隋開鑿運河, 為永濟渠。 唐宋稱禦河。 之後改稱衛河。 曾為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 建國後, 因此河為漳、衛河合流而成, 而命名漳衛河。

治所在今北館陶鎮的館陶古縣城地處永濟渠漕運碼頭, 在唐朝曾改稱永濟縣。 隋唐時期, 館陶大運河最主要的作用是漕運,

當時每年漕船達到2萬多艘, 連同水師和商船達到3萬多艘。 宋代改稱永濟渠為禦河, 至北宋初年永濟渠即禦河仍能通航。

《辭海》1999年版載:“中國封建時代, 往往稱皇室御用河道為‘禦河’……宋元時代所謂‘禦河’, 專指今河南、河北境內的衛河, 即隋所開永濟渠的一部分。 ”

元代開鑿京杭大運河會通河, 至元19年(西元1282年)開通海運, 開創了漕運的新紀元。 但是隨著會通河的開通, 衛運河漕運日趨衰落。 大德四年。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 館陶黑陶已作為民間工藝美術品展現世人面前, 集陶藝、漆藝、鑲藝于一身, 形成鏤空、浮雕、線刻、影雕、彩繪、漆畫、鑲嵌幾大系列, 達1000多個品種, 被譽為“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

陶山黑陶的代表人物是殷俊廷,

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是國內黑陶行業獲此殊榮第一人。 為了考察黑陶藝術, 考察組來到了館陶縣黑陶博物館。 由於出差的原因, 考察組未能見到陶山黑陶的代表人物殷俊廷。 而他的兒子, 陶藝工程師殷紅岩接待了考察組, 並向考察組介紹了陶山黑陶的藝術特色。

“黑陶這個藝術工藝不是在館陶延續下來的, 出現青銅器之後就斷層了, 現在沒有斷層的就是尼西黑陶。 ”殷紅岩介紹說, 館陶黑陶選用得天獨厚的黃河古道河床下純淨而細膩的紅膠土為原料, 經手工淘洗、拉坯、晾曬、修整、壓光、繪畫、雕刻等幾十道工藝, 最後採用獨特的“封窯熏煙滲碳”法燒制而成。

“它的製作工藝複雜、精細, 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要求,

製作全部是手工, 且需要特殊的專業技術, 燒制難度大, 成品率較低。 ”殷紅岩介紹說, 黑陶與瓷器最大的區別就是不能上釉, 而黑陶出現光澤的外身全靠手工打磨。

“瓷器溫度較高, 一般都在1300度左右, 陶器在800度左右。 在燒制之前用鵝卵石手工打磨, 表面密度增加, 在經過手工壓光, 需要多次打磨。 ”

“父親最早是做漆畫出身, 現在又將漆畫與黑陶相結合, 這在國內是很獨特的。 ”現如今, 殷氏黑陶外身大多都是用漆畫工藝, 在市場上廣受歡迎。 館陶黑陶黑如漆、亮如鏡、清似水, 不褪色、耐腐蝕, 保持年代長久。

“因為黑陶愈黑、愈亮愈顯珍貴, 黑色給人穩重、神秘、高貴、大方、典雅、深沉之感, 滲透著濃郁的東方文化氣息。 ”

考察組瞭解到, 近幾年來,殷俊亭在穩定的仿古陶藝基礎上,對傳統技法加以創新,又創造出了具有現代韻味的館陶黑陶新品種,又開始研製彩陶工藝,使黑陶製作工藝得到了傳承發展。

殷紅岩介紹說,但近幾年來由於陶藝製作工藝複雜、技術含量高,製作陶藝品的專業人才缺少、原材料

近幾年來,殷俊亭在穩定的仿古陶藝基礎上,對傳統技法加以創新,又創造出了具有現代韻味的館陶黑陶新品種,又開始研製彩陶工藝,使黑陶製作工藝得到了傳承發展。

殷紅岩介紹說,但近幾年來由於陶藝製作工藝複雜、技術含量高,製作陶藝品的專業人才缺少、原材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