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浙江大學生走訪非遺傳承人侯雅飛:指尖舞臺上的堅守

中國青年網舟山7月14日電(通訊員 李鑫 雷甜宇)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總書記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批示, 深入瞭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內涵。

7月7日, 浙江海洋大學東海科學技術學院“尋非遺之緣, 頌群島之華”暑期社會調研團, 拜訪了布袋木偶戲第五代傳承人侯雅飛, 體會了她的藝術人生, 見證了民間藝術在傳承中發揚廣大。

方寸舞臺

“咚咚咚……鏘鏘鏘……”一陣緊湊的開場鑼鼓聲, 將實踐團隊成員的目光吸引過去, 便望見了一個別樣的舞臺——布袋木偶戲的演出台。

一個不足一平方米的檯子和兩塊圍簾營造了一個故事情節紛呈的天地, 幾個無生命的木偶巧妙地展示了中國傳統的武術、雜技和戲曲的精髓, 一雙手指揮了千軍萬馬的盛況, 高昂激越的唱腔傳達了劇中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

隊員們到時, 正值侯老師演出的時間, 只見木偶一會兒俯仰搖擺, 一會兒舞刀弄槍、翻騰跳躍。 一場表演, 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戲份, 在侯老師的指下活靈活現、惟妙惟肖, 台下的隊員們看得入迷, 待侯老師中場休息時才開始了隊員們的採訪。

一出布袋木偶戲正在舞臺上表演著。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吳義斌 提供

九尺見方的舞臺, 她用雙手指揮千軍萬馬, 馳騁曠野千里的戰場。 只見臺上, 垂簾下一雙指掌靈活操控布袋木偶, 每個木偶就像被賦予生命一樣, 展示人物的萬千體態。

演出中的侯雅飛老師, 站在木偶戲台的背後, 雖看不見她的模樣, 但是她卻用雙手扮演各種角色, 用那獨一無二的嗓子演繹各路聲色, 時而粗獷, 時而細膩, 時而清亮,

時而低沉, 引得觀眾連聲叫好。

幕後通靈

告別舞臺, 侯老師卻也是如同平常的婦女那般, 喜歡帶著碎花的連衣裙, 喜歡隨著大流的卷髮;不同於其, 縱使歲月流逝, 容顏蒼老, 侯老師骨子裡對木偶戲的熱情卻日漸沸騰。

“千軍萬馬一雙手, 九曲十八腔一張口。 ”侯老師說。 同時這也是她對舟山布袋木偶戲準確的詮釋。 隊員們帶著濃烈的好奇心, 向老師詢問道:“布袋木偶戲是如何表演的?”侯老師耐心地講解:“布袋木偶戲靠的就是一雙手, 左右手各持一個木偶, 木偶的頭部套在食指上, 中指和大拇指操控木偶的‘身體’動作。 ”

隊員們正向侯雅飛老師詢問操控木偶的技巧。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吳義斌 提供

老師一邊講解, 一邊拿來木偶表演給隊員們看, 感興趣的隊員甚至親自操作了一番, 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鐘, 但十指間仍有略微酸痛感, 這也令隊員們深刻的體會到了民間藝人的不易與艱辛。

結緣布偶

老師回憶起過往的點點滴滴, 面露微笑說道, 她從小受父親的薰陶, 8歲的時侯就能做簡單的木偶戲,

10歲能拉胡琴, 14歲便跟著父親隨曲藝團各地演出。 少年時的經歷, 使得她的足跡幾乎踏遍了舟山海島的各個角落, 為其以後的演出生涯積累了豐厚的經驗, 她還不斷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間的曲目, 為後人積累了珍貴的材料。 27歲那年, 她便開始獨挑大樑, 帶領著木偶戲班慶生、祝壽、新屋落成和小孩滿月等助興、娛樂。

近四十年來, 侯家班已是舟山布袋木偶戲的一塊響噹噹的招牌, 她的演出日程排得滿滿的, 想讓侯家班做一台戲, 沒有預約是不可能的。 但即使侯雅飛老師的工作壓力是如此的大, 她還是牢記作為非遺傳承人的責任, 為非遺文化的發展和傳承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一個個精緻小巧的木偶。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吳義斌 提供

“2007年,我帶領著侯家班,應邀遠赴日本表演,與當地的學者就傳統文化進行學術交流,並在東京經濟大學,進行了布袋木偶戲的演出。在表演的過程中,觀眾們源源不斷的掌聲與喝彩,給了我很大的自信心與自豪感,從那以後我便立志,要將布袋木偶戲聲名海外。”說到這裡,侯老師目光矍鑠,聽著她的講述,隊員們心中頓生敬意。

三個心願

侯老師說,她有三個心願:“希望能有一個固定的木偶戲表演市場,讓民間藝人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希望在定海文化廣場開闢一個專門表演木偶戲的場地,讓更多市民愛上這項民間傳統藝術;希望民間藝人晚年生活得到保障。”

侯老師還告訴記者,“現在政府部門重視民間藝術,經過努力,她相信她的願望會有實現的那一天。”隊員們也相信,侯老師會傳承好布袋木偶戲,她的舞臺會與時代接軌,她的願望,終會成真。

談到將來木偶戲的傳承,侯老師不無自豪的介紹了身邊的侄女,老師的侄女侯夏玲是木偶戲的第六代傳人,現在的她已經可以挑起木偶戲的大樑了,“她現在是一名老師,不過在我眼裡她永遠是我的徒弟。”侯老師樂呵呵地對隊員們說,話中充滿了欣慰。

“木偶本無情,但是,通過木偶表演藝人靈巧的雙手,木偶就有了靈魂。舟山布袋木偶戲是祖輩傳承下來的精神財富,它熬過了戰火、饑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值得珍惜發揚的的珍寶。願舟山布袋木偶戲生生不息,願中華文化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調研團告訴記者。

一個個精緻小巧的木偶。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吳義斌 提供

“2007年,我帶領著侯家班,應邀遠赴日本表演,與當地的學者就傳統文化進行學術交流,並在東京經濟大學,進行了布袋木偶戲的演出。在表演的過程中,觀眾們源源不斷的掌聲與喝彩,給了我很大的自信心與自豪感,從那以後我便立志,要將布袋木偶戲聲名海外。”說到這裡,侯老師目光矍鑠,聽著她的講述,隊員們心中頓生敬意。

三個心願

侯老師說,她有三個心願:“希望能有一個固定的木偶戲表演市場,讓民間藝人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希望在定海文化廣場開闢一個專門表演木偶戲的場地,讓更多市民愛上這項民間傳統藝術;希望民間藝人晚年生活得到保障。”

侯老師還告訴記者,“現在政府部門重視民間藝術,經過努力,她相信她的願望會有實現的那一天。”隊員們也相信,侯老師會傳承好布袋木偶戲,她的舞臺會與時代接軌,她的願望,終會成真。

談到將來木偶戲的傳承,侯老師不無自豪的介紹了身邊的侄女,老師的侄女侯夏玲是木偶戲的第六代傳人,現在的她已經可以挑起木偶戲的大樑了,“她現在是一名老師,不過在我眼裡她永遠是我的徒弟。”侯老師樂呵呵地對隊員們說,話中充滿了欣慰。

“木偶本無情,但是,通過木偶表演藝人靈巧的雙手,木偶就有了靈魂。舟山布袋木偶戲是祖輩傳承下來的精神財富,它熬過了戰火、饑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值得珍惜發揚的的珍寶。願舟山布袋木偶戲生生不息,願中華文化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調研團告訴記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