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秦始皇修築的一大型水利工程,雖未展現全部面目,卻已讓全世界工程專家歎為觀止

在中國的歷史上, 秦朝無疑是一個雖然短暫卻無比重要的王朝, 影響深遠。 作為這個王朝的開創者秦始皇, 被後世稱為最傑出的帝王之一。

秦始皇死後, 在驪山為自己修建了一座規模曠古、氣勢空前的陵寢。 世人稱之為“秦始皇陵”。

據史書記載, 秦始皇陵地宮是我國所有陵墓地宮中規模最大、財寶最多的一個, 同時, 也是留給現代人謎團最多的一個。

在兩千多年前, 秦始皇陵地宮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南靠驪山, 北臨渭水。 然而, 這處地宮在選址上卻有一個很大的缺點, 就是它位於驪山北麓山區中洪水衝擊扇上, 因此那裡有比較豐富的地下水資源。

儘管地勢比較高, 但由於地面總體面積比較小, 地質構造也多為較粗大的礫石, 很不利於防水。 而且史書記載, 秦陵地宮是穿越三層地下水而修築的。 所以, 地宮必然會受到地下水的侵襲, 甚至有可能因此而坍塌。

然而, 現代考古卻證明秦陵地宮中並沒有進水, 也沒有任何坍塌的跡象。 那麼, 當時的人們採用什麼方法使地宮能夠有效地防水呢?

經過現代的考古勘測, 一個規模龐大的地下水利工程逐漸被人揭開神秘的面紗, 其成果讓全世界的工程專家歎為觀止!堪比長城一樣的奇跡!

那麼秦陵地宮中的這個地下水利工程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經過勘測證實, 這是一條按照秦陵地勢來精心設計、嚴謹策劃的水渠。 整個阻排水工程的規模將近繞秦陵一周, 隨地勢起伏環形圍繞在陵區四周。

水渠使用的防滲漏材料是厚達17米的青膏泥, 這種泥質地細膩, 有很強的防水性, 大量使用可以有效地防止地下水滲漏。

兩千多年過去了, 這項地下水利工程仍然在發揮著作用。 考古學家通過科學方法探測出秦陵地宮為不含水區, 而阻排水渠外測的相同深度卻為含水區, 證明現在水渠仍然在把地宮附近的地下水輸送到當年修建者指定的地方。

在秦始皇陵內封土周圍,

考古學家還發現了修建得十分整齊的排水管道, 這些地上排水管道組成了一整套比較完善的地表排水設施, 把地表上的水排到陵區外面較為低窪的地方。

另外, 為了解決驪山北麓的洪水沖刷陵區以及積水滲入地宮的問題, 設計者還在驪山北麓修築了一道防洪大堤。 現在, 這道被當地人稱為“五嶺”的防洪大堤仍然高高地隆出地面。

關於秦陵地宮的排水措施還流傳著一些歷史傳說。

據說, 秦始皇死後, 為防止修築地宮的工匠洩露秦陵的秘密, 就假裝讓工匠們到地宮內看戲領賞, 趁機將所有的工匠都封在了地宮之中。 只有一個工匠逃了出來, 其他人全都成了殉葬品。

這個人就是修建地宮內通向外面水道的工匠。 被關閉在地宮這中後, 他按照記憶找到了水道的入口, 悄悄地潛了進去, 順著水道慢慢地遊出了地宮。 這名工匠為了躲避秦兵的追殺, 從此隱姓埋名, 再也沒有公開露過面。

在陵區附近發生的一些奇特現象也證明了這個地下排水工程的存在。

在陵區附近的古魚池遺址處於沙河流域的蘆葦叢中,竟然有一條與沙河水明顯不同的清澈小河。河的源頭昌水泉,常年湧流不息,從不枯竭。

當地人說,只要在古魚池中扔下一片樹葉,就能在渭河邊上找到這片樹葉,因此古魚池很可能就是秦朝時修建的地宮排水通道。

在陵區附近的古魚池遺址處於沙河流域的蘆葦叢中,竟然有一條與沙河水明顯不同的清澈小河。河的源頭昌水泉,常年湧流不息,從不枯竭。

當地人說,只要在古魚池中扔下一片樹葉,就能在渭河邊上找到這片樹葉,因此古魚池很可能就是秦朝時修建的地宮排水通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