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舌尖上的中國》神秘藏族女子,帶來讓食客虔誠無比的奢侈野味

每年五月, 進入雨季, 山上的各種野生菌在樹下爭搶著破土而出。

小時候, 我就跟著奶奶經常上山采菌。 現在最難忘懷的, 便是鄉音, 和家鄉的美食。

松茸飯

我是鄧永松, 我的家鄉在雲南, 而生在這片土地是上天對我的眷顧。 小時候奶奶牽著我的手上山, 回來把菌子與大蒜、青椒放油一炒, 就是一道美味。

六月下旬, 松茸會冒出頭來。 松茸貴為“菌中之王”。 雲南人最愛烤著吃松茸, 甚至不必用黃油,

削成片擱在炭火上, 放點油, 不久, 馥鬱的淳香就彌漫在每個人的鼻子和臉頰上。

大學畢業後, 我在上海工作。 這個時候的松茸已經是奢侈品的代名詞, 每一片新鮮的松茸都顯得彌足珍貴。

因遠離產地, 大部分城市人群並不知道松茸的確切味道;因其珍貴,

在每年的產茸季, 新鮮松茸都存在著以次充好、甚至以其他外形相似的野生菌冒充松茸的現象, 以牟取暴利。

尚未分選的松茸。 松茸有菌中王者的稱謂

優質松茸稀缺、季節限制明顯, 很多人吃不到真正的好松茸。 我決定離開上海回雲南去,

循著記憶深處那縷頑固的香氣, 走入深山, 撥開樹下層層松針, 發現那朵雨後剛剛鑽出地面的“菌中王者”。

家人采松茸的記憶辛苦而甜美

中國最好的松茸在香格里拉, 而香格里拉最好的松茸在吉迪村和籽尼村。

美麗的香格里拉吉迪村

好山好水出好松茸

單珍卓瑪說:“我們這裡種地從不用化肥和農藥, 只用牛糞。 ”單珍今年29歲, 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2008年, 她在市里的菌子交易市場賣松茸時, 遇到了《舌尖上的中國》劇組, 於是拍攝了以她為主角的《自然的饋贈, 採摘松茸的藏族姑娘卓瑪》, 在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一集播出。

拍攝《舌尖上的中國》的照片單珍一直掛在家裡

“我們這裡出產最好的松茸,就是因為環境保護得好。”單珍說,松茸對環境要求極端苛刻,只能生長在沒有任何污染的原始森林裡。

松茸只能生長在沒有污染的原始森林中

新鮮松茸如何採挖

單珍(左)和家人。每年的采茸收入對單珍家來說非常重要

早上四點,我跟隨單珍去采松茸。香格里拉七月的淩晨依然寒意逼人。

單珍一家人拿著手電筒出了門,在家門前的草甸上分手。丈夫騎摩托帶著父親去更遠的山上,兩個女人去的地方近一些。

采茸辛苦,單珍卓瑪在森林中尋找

我跟著單珍走著,路上偶爾遇到同村村民,他們打著招呼,然後走向不同的方向。松茸資源有限,從不結伴采菌。

我們走了兩公里來到山腳下,天還沒有亮,借著手電光,單珍用手裡40釐米長的竹杖撥開層層松針。

每一朵松茸都來之不易

這朵幼茸白中泛黃,濕潤潤的,根柄沾著些沙水,傘蓋緊緊收束,如果傘蓋打開則如玉盤,“下兩天雨晴三天,這時候林子裡松茸最多”。

“我八歲跟著母親上山采茸,到現在都沒有遇到過滿窩的,最多也就是三朵生在一起。單珍告訴我,隨著需求量逐年上漲,現在松茸越來越難采。有時候需要跑到過20公里外高海拔的大山中。

單珍很高興,采到一朵大的松茸

“遇到蛇是經常的事兒,還會遇到熊。有一年有個村民被熊咬了一口,破了相。”她輕描淡寫地說著。她的大女兒6歲了,再過兩年也要跟著她上山學習采茸了。

”發現菌窩是一件難得的事兒,采茸人往往會記下菌窩位置,再用草蓋上,還要小心不能傷了菌絲,這樣明年這裡又會長出一窩松茸來。采茸已經到了半山腰,單珍的竹筐裡還只有十來朵松茸,她有些焦急“現在采茸越來越像撞大運。”

松蘿是滇金絲猴的食物,也是森林環境好壞的尺子

下午兩點半,單珍該返回村裡了,收穫不算豐富,大大小小有五公斤松茸。通常,走過上千棵樹,她能采到七八公斤松茸。

他們一家四口,整個產茸季可以收穫4萬餘元人民幣。只有跟隨他們的腳步,你才能體會到茸農們付出的汗水和辛苦。

采茸時要非常小心,不能傷害了菌絲

而我跟著單珍采茸,也成了吉迪村和距它十五公里的籽尼村的常客,也與很多茸農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而此時我的公司獲得了在香格里拉核心產茸區採集的資格證,所采松茸也通過了長期出口歐洲、日本的國家標準。

每一朵松茸都來之不易,我與茸農們成了朋友

每天下午,我把村民們交來的新鮮松茸進行人工優選,按大小和品相分類,清洗包裝後將最適合鮮食的松茸敷以兩層冰袋,送上飛機,保證在48小時內送到國內一線城市及日本的餐桌。

這些新鮮松茸在客戶那裡獲得極好的回饋,很多人跟我說,吃了我們的松茸,才真正領略了“菌中之王”的美好。

松茸湯炒吃、加黃油烘烤或者與雞蛋同蒸都是美味。

今年香格里拉的松茸季就要到來,我也早早來到吉迪村和籽尼村,力圖把這兩個村最好的新鮮松茸,用最短的時間送到城市居民的餐桌上。

今年香格里拉產茸區風調雨順,七月八月松茸將會集中上市,我們希望香格里拉真正的松茸能被大家所喜愛。讓大家都能品嘗到“菌中之王”的美味,享受新鮮直達的自然饋贈。

香格里拉的松茸並不是旅行團裡的誇大,也不是推銷品種的聖物。而是原汁原味你餐桌上山林的味道,自然中的尋覓與捕捉。

拍攝《舌尖上的中國》的照片單珍一直掛在家裡

“我們這裡出產最好的松茸,就是因為環境保護得好。”單珍說,松茸對環境要求極端苛刻,只能生長在沒有任何污染的原始森林裡。

松茸只能生長在沒有污染的原始森林中

新鮮松茸如何採挖

單珍(左)和家人。每年的采茸收入對單珍家來說非常重要

早上四點,我跟隨單珍去采松茸。香格里拉七月的淩晨依然寒意逼人。

單珍一家人拿著手電筒出了門,在家門前的草甸上分手。丈夫騎摩托帶著父親去更遠的山上,兩個女人去的地方近一些。

采茸辛苦,單珍卓瑪在森林中尋找

我跟著單珍走著,路上偶爾遇到同村村民,他們打著招呼,然後走向不同的方向。松茸資源有限,從不結伴采菌。

我們走了兩公里來到山腳下,天還沒有亮,借著手電光,單珍用手裡40釐米長的竹杖撥開層層松針。

每一朵松茸都來之不易

這朵幼茸白中泛黃,濕潤潤的,根柄沾著些沙水,傘蓋緊緊收束,如果傘蓋打開則如玉盤,“下兩天雨晴三天,這時候林子裡松茸最多”。

“我八歲跟著母親上山采茸,到現在都沒有遇到過滿窩的,最多也就是三朵生在一起。單珍告訴我,隨著需求量逐年上漲,現在松茸越來越難采。有時候需要跑到過20公里外高海拔的大山中。

單珍很高興,采到一朵大的松茸

“遇到蛇是經常的事兒,還會遇到熊。有一年有個村民被熊咬了一口,破了相。”她輕描淡寫地說著。她的大女兒6歲了,再過兩年也要跟著她上山學習采茸了。

”發現菌窩是一件難得的事兒,采茸人往往會記下菌窩位置,再用草蓋上,還要小心不能傷了菌絲,這樣明年這裡又會長出一窩松茸來。采茸已經到了半山腰,單珍的竹筐裡還只有十來朵松茸,她有些焦急“現在采茸越來越像撞大運。”

松蘿是滇金絲猴的食物,也是森林環境好壞的尺子

下午兩點半,單珍該返回村裡了,收穫不算豐富,大大小小有五公斤松茸。通常,走過上千棵樹,她能采到七八公斤松茸。

他們一家四口,整個產茸季可以收穫4萬餘元人民幣。只有跟隨他們的腳步,你才能體會到茸農們付出的汗水和辛苦。

采茸時要非常小心,不能傷害了菌絲

而我跟著單珍采茸,也成了吉迪村和距它十五公里的籽尼村的常客,也與很多茸農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而此時我的公司獲得了在香格里拉核心產茸區採集的資格證,所采松茸也通過了長期出口歐洲、日本的國家標準。

每一朵松茸都來之不易,我與茸農們成了朋友

每天下午,我把村民們交來的新鮮松茸進行人工優選,按大小和品相分類,清洗包裝後將最適合鮮食的松茸敷以兩層冰袋,送上飛機,保證在48小時內送到國內一線城市及日本的餐桌。

這些新鮮松茸在客戶那裡獲得極好的回饋,很多人跟我說,吃了我們的松茸,才真正領略了“菌中之王”的美好。

松茸湯炒吃、加黃油烘烤或者與雞蛋同蒸都是美味。

今年香格里拉的松茸季就要到來,我也早早來到吉迪村和籽尼村,力圖把這兩個村最好的新鮮松茸,用最短的時間送到城市居民的餐桌上。

今年香格里拉產茸區風調雨順,七月八月松茸將會集中上市,我們希望香格里拉真正的松茸能被大家所喜愛。讓大家都能品嘗到“菌中之王”的美味,享受新鮮直達的自然饋贈。

香格里拉的松茸並不是旅行團裡的誇大,也不是推銷品種的聖物。而是原汁原味你餐桌上山林的味道,自然中的尋覓與捕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