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師資格證常考人物之布魯納

北京師大教科文中心小編今天為大家整理了教師資格證常考人物布魯納, 各位同學跟著小編一起來看教師資格證的考點!

布魯納人物簡介

傑羅姆·布魯納,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 對認知過程進行過大量研究, 在詞語學習、概念形成和思維方面有諸多著述, 對認知心理理論的系統化和科學化作出了貢獻。 1962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1965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布魯納因對教育作出傑出貢獻而聞名於世。 他宣稱:“任何學科以一定的知識的正當形式, 能有效地教給處於任何發展時期的任何兒童。 ”這在美國引起了一場課程改革運動。

下面對布魯納的相關考點進行總結。

發現學習

在布魯納看來, 學生的心智發展, 雖然有些受環境的影響, 並影響他的環境, 但主要是獨自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認識程式的。 教學是要幫助或形成學生智慧或認知的生長。

他認為, 教育工作者的任務是要把知識轉換成一種適應正在發展著的學生的形式, 而表徵系統發展的順序, 可作為教學設計的模式。 由此, 他提倡使用發現學習的方法。 他認為發現學習有以下特徵:

1、強調學習過程

布魯納認為, 在教學過程中, 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 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 學習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記住教師和教科書上所講的內容, 而是要學生參與建立該學科的知識體系的過程。

2、強調直覺思維

除了注重學習過程之外, 布魯納的發現法還強調學生直覺思維在學習上的重要性。 他認為, 直覺思維是採取躍進、越級和走捷徑的方式來思維的。

直覺思維對科學發現活動極為重要, 直覺思維的本質是映象或圖像性的。 所以, 教師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要幫助學生形成豐富的想像, 防止過早語言化。

3、強調內在動機

布魯納更重視的是形成學生的內部動機, 或把外部動機轉化成內部動機。 而發現活動有利於激勵學生的好奇心。 學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驅使, 對探究未知的結果表現出興趣。 所以, 布魯納把好奇心稱之為"學生內部動機的原型"。

布魯納認為, 與其讓學生把同學之間的競爭作為主要動機, 還不如讓學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戰。 所以, 他提出要形成學生的能力動機(competence motivation), 就是使學生有一種求得才能的驅力。 通過激勵學生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求,

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但是, 布魯納在強調學生內部動機時, 並沒有完全否認教師的作用。 在他看來, 學生學習的效果, 有時取決於教師何時、按何種步調給予學生矯正性回饋, 即要適時地讓學生知道學習的結果, 如果錯了, 還要讓他們知道錯在哪裡以及如何糾正。

4、強調資訊提取

布魯納認為人類記憶的首要問題不是貯存, 而是提取。 儘管這從生物學上來講未必可能, 但現實生活要求學生這樣。 因為學生在貯存資訊的同時, 必須能在沒有外來説明的情況下提取資訊。 提取資訊的關鍵在於如何組織資訊, 知道資訊貯存在哪裡和怎樣才能提取資訊。

教學原則

北京師大教科文中心溫馨提示布魯納在其認知發展說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

他主張, 教學的最終目標在於“促進對教材結構的一般理解”, 使兒童“對教材能有直覺的理解”, 並達到“學會如何學習”和促進智力發展。 他認為, 教學論必須考慮三個方面:人的天性、知識的本質和獲得知識的過程的性質。 由此, 布魯納提出並論述了四條教與學的原則:

1、動機原則

認為內在動機的效應比外在動機持久而強有力, 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

2、結構原則

強調要教給學生各門學科最基本和最佳的知識結構。 任何教材結構的組織均需注意:再現的形式要適應學生的年齡和認知基礎;教材的組織要符合經濟法則, 應教給學生簡明、扼要而又有利於進一步學習的教材。

3、序列原則

認為兒童智慧發展的程式是:從動作性表像模式經映象性表像模式到符號性表像模式三個階段,這是一個人發展中的編碼系統,它很可能是學習任何一門學科的最佳序列。據此,教師傳授新科目、新課題時,最初宜用"非語言的指導"然後鼓勵學生運用由圖表或圖畫表示的再現表像,最後用符號,也即通過語言的使用進行教學。對年齡較大的、基礎較好的學生,可在象徵式水準上開始學習新知識,但也需為之提供可依靠的基本形象。

4、回饋原則

為掌握某個課題,學生必須獲得回饋,知道效果如何。他強調,“教”只是一種暫時狀態,其目的是促進學生自力更生。必須指導學生學會如何學習,逐漸具備獨立思考、探究發現和自我矯正的能力。

學習過程

布魯納認為,學習過程包括三個幾乎同時發生的過程:

1,習得新資訊--這種新資訊常常是與一個人已有資訊相悖的,或是已有資訊的一種替代,或者是已有資訊的提煉。

2,轉換--這是一種處理知識以便使其適應新任務的過程。人們可以通過外推、內插或變換等方法,把知識整理成另一種形式,以便超越所給予的資訊。

3,評價--檢查我們處理資訊的方式是否適合於這項任務,如概括是否合適?外推是否恰當?運演是否正確,如此等等。布魯納由此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資訊加工者。他的這種觀點,是與他從事的一系列認知方面的研究密切相關。

你的教師夢,北京師大教科文中心來圓!

3、序列原則

認為兒童智慧發展的程式是:從動作性表像模式經映象性表像模式到符號性表像模式三個階段,這是一個人發展中的編碼系統,它很可能是學習任何一門學科的最佳序列。據此,教師傳授新科目、新課題時,最初宜用"非語言的指導"然後鼓勵學生運用由圖表或圖畫表示的再現表像,最後用符號,也即通過語言的使用進行教學。對年齡較大的、基礎較好的學生,可在象徵式水準上開始學習新知識,但也需為之提供可依靠的基本形象。

4、回饋原則

為掌握某個課題,學生必須獲得回饋,知道效果如何。他強調,“教”只是一種暫時狀態,其目的是促進學生自力更生。必須指導學生學會如何學習,逐漸具備獨立思考、探究發現和自我矯正的能力。

學習過程

布魯納認為,學習過程包括三個幾乎同時發生的過程:

1,習得新資訊--這種新資訊常常是與一個人已有資訊相悖的,或是已有資訊的一種替代,或者是已有資訊的提煉。

2,轉換--這是一種處理知識以便使其適應新任務的過程。人們可以通過外推、內插或變換等方法,把知識整理成另一種形式,以便超越所給予的資訊。

3,評價--檢查我們處理資訊的方式是否適合於這項任務,如概括是否合適?外推是否恰當?運演是否正確,如此等等。布魯納由此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資訊加工者。他的這種觀點,是與他從事的一系列認知方面的研究密切相關。

你的教師夢,北京師大教科文中心來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