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你再催,也治不好孩子的“拖拉病”!

自從小麥升級為小學生

我就得了一種病

叫作一見孩紙拖拉就鬧心

每次發作起來

不是狀若癲狂~

就是根本不會好好說話!

尤其是每個學期開學

都是我症狀最嚴重的時候!

本來我覺得催催也沒啥

能催得小麥不再慢吞吞也挺好~

但這麼喪心病狂地催了一周

小麥就對我的語言攻勢完全免疫了

成了你催你的, 我耗我的!

(這才是標準的皇上不急太監急!)

米爸見了這個情況

一陣見血地指出:

你這麼催催催

就不怕把小麥的自覺性全都催沒?

……

我竟無言以對

只能發誓要hold住自己的焦慮

不再隨便亂催

不過說得好聽

這一次不催促的結果

奏四小麥徹徹底底滴遲到了一回

在眾目睽睽之下進教室~

那趕腳, 表太刺激

小麥直接就方了

第二天早晨

小麥掙扎半天

早起了二十分鐘

不過磨蹭作風不改

結果還是踩著鈴聲

和老師搭伴兒飄進了教室~

這樣的趕腳可是更加刺激啊!

小麥都快炸了

這次小麥知道啥叫著急了

一大早就忙得腳打後腦勺

我的臺詞也從快點快點, 變成了莫方莫方

最後

我們提前十分鐘到了學校

小麥的心情爽爽的!

不過小麥得意得有點早

她做事拖拉不是一天兩天

我愛催人也不是三天四天

倆人要想一直配合良好

木有個科學的時間規劃可不行啊!

計畫落到了紙面

我也就用不著催催催的啦

到點來個提醒

小麥就得遵守約定行動起來~

拖拉的習慣也就慢慢改啦

看來這一次

我是真的不用擔心她遲到啦!

回想起來,當初我天天催著小麥做事,其實一點也不爽。因為總擔心她遲到啊耽誤時間啊,焦慮得不得了,忍不住就對她指手畫腳。現在想想悔透了,拿個孩子的行動力跟大人比,不是自找鬱悶嗎?再說了,總是催催催的,小麥覺得煩,我也累,最後催到小菇涼免疫了各種嘮叨,就成了我不發飆,她就不動彈,真的好抓狂!所以,今後再見到孩子拖拉啊,我不會再焦慮了,讓他們稍稍嘗一下遲到滴滋味,說不定也有好處~再說了,還得培養他們的時間觀念呢,和孩子一起把有限的時間安排好,這才是解決孩子拖拉問題的關鍵吧!

家長愛催孩子危害大

擾亂孩子做事的節奏

孩子做事慢,是很多父母看不慣的,動不動就給孩子扣上磨蹭、拖拉的帽子,並用各種方式催促他們,希望孩子能配合自己的節奏。但實際上,孩子做事的節奏和成人原本就不一樣。孩子的生理發育狀況和經驗閱歷都決定了,他們無法像成人一樣熟練地使用各種工具,應對各種情況。在成人看來慢吞吞的步調,其實是最適宜孩子的學習節奏,如果父母經常以催促擾亂這個節奏,孩子的自然學習過程就會被打斷。同時,父母的催促也會引起孩子煩躁、焦慮、逆反的情緒,有時甚至是嚴重的挫敗感,使孩子失去自信。

損害孩子的責任心,導致依賴父母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做事慢吞吞,除了語言上的嘮叨,還會忍不住出手干涉,阻礙孩子自己的嘗試和探索。舉個例子,有些父母為了避免孩子遲到,早上會幫孩子把書包、水壺等上學必備品全部準備好,孩子只要聽著嘮叨,慢吞吞吃飯就可以了。這種代勞的做法,顯然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實際做事的能力。孩子完全依賴于父母的幫助,也很容易演變成徹底的懶惰,他永遠不會知道怎麼做好上學前的準備,也意識不到抓緊時間的重要性。如果父母在各種事情上都採用這種做法,那麼這個孩子一旦離開了父母,生活就將寸步難行。

換種方法,克服拖拉

信任孩子,避免焦慮

想要幫孩子改掉拖拉的毛病,父母首先要信任孩子,不焦慮。孩子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就會以自己的節奏,慢慢學習。相反,一味以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不停嘮叨和發火,卻容易引發孩子更多更嚴重的行為問題。父母的焦慮情緒,會通過嘮叨和發怒轉移到孩子身上,負面影響孩子。因此,父母要有更多的同理心和耐心,通過觀察和溝通,發現孩子拖拉的原因,再以合適的方式説明他,而不是錯把情緒發洩當作管教方式。

詢問和建議比催促更有效

觀察那些愛催促的家長,不難發現,他們往往不太關注孩子的想法,而更多關注孩子的行為是否達到標準。可事實上,父母越是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孩子配合父母的可能性就越低。如果父母們能夠換一種方式,以啟發思考的語言詢問孩子,或同孩子商量,孩子的配合度往往會比我們預料的更高。舉例來說,當孩子做事拖拉時,問一句“你覺得怎麼辦才能更好”,可能遠比嘮叨一百遍“快點”來得更有效。

適當承受拖拉帶來的後果

孩子做事拖拉,很多時候是沒有想到拖拉會有什麼不良後果,雖然父母總在耳邊嘮叨,但對於孩子來說沒有實感,所以他們還是會在做事的時候貪玩,不抓緊時間。所以,適當讓孩子體會一下拖拉帶來的後果,有助於孩子改掉這個問題。

引導孩子合理規劃時間

許多孩子做事拖拉,也是因為沒有時間觀念,做事不懂輕重緩急,也不知道做一件事合適的時間應是多長,很容易就出現邊玩邊做,或是反反復複在一個細節上耗費很多時間的情況。這個時候,父母的催促只能在當下讓孩子感到緊迫,卻不能引起孩子對時間的關注。所以,父母們要更多地幫助孩子建立起時間概念。每做一件事情,提前規劃時間,約定每件事花費的時長,甚至可以製作時間表,在時間節點上口頭提醒或設置鬧鐘,幫助孩子慢慢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高做事能力

想要孩子做事效率更高,平時多實踐必不可少。父母要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可以多參與家務。動手做事的時候,孩子有更多機會去實踐自己的想法,學習合理分配時間,通過不斷鍛煉,孩子做事會更加靈活果斷,時間規劃也會更合理,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如果你有家庭教育的困惑和經驗

歡迎和我們共同交流探討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看以上更多文章

倆人要想一直配合良好

木有個科學的時間規劃可不行啊!

計畫落到了紙面

我也就用不著催催催的啦

到點來個提醒

小麥就得遵守約定行動起來~

拖拉的習慣也就慢慢改啦

看來這一次

我是真的不用擔心她遲到啦!

回想起來,當初我天天催著小麥做事,其實一點也不爽。因為總擔心她遲到啊耽誤時間啊,焦慮得不得了,忍不住就對她指手畫腳。現在想想悔透了,拿個孩子的行動力跟大人比,不是自找鬱悶嗎?再說了,總是催催催的,小麥覺得煩,我也累,最後催到小菇涼免疫了各種嘮叨,就成了我不發飆,她就不動彈,真的好抓狂!所以,今後再見到孩子拖拉啊,我不會再焦慮了,讓他們稍稍嘗一下遲到滴滋味,說不定也有好處~再說了,還得培養他們的時間觀念呢,和孩子一起把有限的時間安排好,這才是解決孩子拖拉問題的關鍵吧!

家長愛催孩子危害大

擾亂孩子做事的節奏

孩子做事慢,是很多父母看不慣的,動不動就給孩子扣上磨蹭、拖拉的帽子,並用各種方式催促他們,希望孩子能配合自己的節奏。但實際上,孩子做事的節奏和成人原本就不一樣。孩子的生理發育狀況和經驗閱歷都決定了,他們無法像成人一樣熟練地使用各種工具,應對各種情況。在成人看來慢吞吞的步調,其實是最適宜孩子的學習節奏,如果父母經常以催促擾亂這個節奏,孩子的自然學習過程就會被打斷。同時,父母的催促也會引起孩子煩躁、焦慮、逆反的情緒,有時甚至是嚴重的挫敗感,使孩子失去自信。

損害孩子的責任心,導致依賴父母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做事慢吞吞,除了語言上的嘮叨,還會忍不住出手干涉,阻礙孩子自己的嘗試和探索。舉個例子,有些父母為了避免孩子遲到,早上會幫孩子把書包、水壺等上學必備品全部準備好,孩子只要聽著嘮叨,慢吞吞吃飯就可以了。這種代勞的做法,顯然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實際做事的能力。孩子完全依賴于父母的幫助,也很容易演變成徹底的懶惰,他永遠不會知道怎麼做好上學前的準備,也意識不到抓緊時間的重要性。如果父母在各種事情上都採用這種做法,那麼這個孩子一旦離開了父母,生活就將寸步難行。

換種方法,克服拖拉

信任孩子,避免焦慮

想要幫孩子改掉拖拉的毛病,父母首先要信任孩子,不焦慮。孩子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就會以自己的節奏,慢慢學習。相反,一味以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不停嘮叨和發火,卻容易引發孩子更多更嚴重的行為問題。父母的焦慮情緒,會通過嘮叨和發怒轉移到孩子身上,負面影響孩子。因此,父母要有更多的同理心和耐心,通過觀察和溝通,發現孩子拖拉的原因,再以合適的方式説明他,而不是錯把情緒發洩當作管教方式。

詢問和建議比催促更有效

觀察那些愛催促的家長,不難發現,他們往往不太關注孩子的想法,而更多關注孩子的行為是否達到標準。可事實上,父母越是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孩子配合父母的可能性就越低。如果父母們能夠換一種方式,以啟發思考的語言詢問孩子,或同孩子商量,孩子的配合度往往會比我們預料的更高。舉例來說,當孩子做事拖拉時,問一句“你覺得怎麼辦才能更好”,可能遠比嘮叨一百遍“快點”來得更有效。

適當承受拖拉帶來的後果

孩子做事拖拉,很多時候是沒有想到拖拉會有什麼不良後果,雖然父母總在耳邊嘮叨,但對於孩子來說沒有實感,所以他們還是會在做事的時候貪玩,不抓緊時間。所以,適當讓孩子體會一下拖拉帶來的後果,有助於孩子改掉這個問題。

引導孩子合理規劃時間

許多孩子做事拖拉,也是因為沒有時間觀念,做事不懂輕重緩急,也不知道做一件事合適的時間應是多長,很容易就出現邊玩邊做,或是反反復複在一個細節上耗費很多時間的情況。這個時候,父母的催促只能在當下讓孩子感到緊迫,卻不能引起孩子對時間的關注。所以,父母們要更多地幫助孩子建立起時間概念。每做一件事情,提前規劃時間,約定每件事花費的時長,甚至可以製作時間表,在時間節點上口頭提醒或設置鬧鐘,幫助孩子慢慢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高做事能力

想要孩子做事效率更高,平時多實踐必不可少。父母要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可以多參與家務。動手做事的時候,孩子有更多機會去實踐自己的想法,學習合理分配時間,通過不斷鍛煉,孩子做事會更加靈活果斷,時間規劃也會更合理,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如果你有家庭教育的困惑和經驗

歡迎和我們共同交流探討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看以上更多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