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馬其頓帝國與秦帝國到底哪個最能打?答案毫無爭議!

一、動員能力。

亞歷山大時期馬其頓加上其希臘盟軍, 總兵力也絕不超過六萬。 以古希臘地區六七萬平方公里的面積, 又是山地地區, 撐死養活不到一百萬的人口。 至於廣大征服地區, 能不添亂已經不錯, 別說提供有足夠向心力、接受指揮的兵員了。

而秦帝國, 土地面積在兩百萬平方公里上下, 據估計總人口在六七百萬左右, 這是經過長期戰亂、人口銳減後的結果, 而春秋戰國時期總人口大約是在兩千萬左右。 但是秦帝國的軍事動員能力特別強, 是一種長期軍事化思維和制度下的產物, 從秦二世時期章邯領關中三十萬刑徒無賴兒對抗項羽看,

在幾十萬正規邊軍在外的情況下仍能徵發三十萬人, 秦的戰時動員規模和能力都遠超馬其頓帝國, 雖然秦實際也亡于這種長達數百年的戰時體制吧, 不過那是另一個問題。 事實上從西元前四百年開始, 數十萬人規模的大戰在中國史書中就屢見不鮮。

假設一個馬其頓人的基本戰鬥力是十個秦軍, 用人海戰也淹死馬其頓人了。 別提伊蘇斯會戰, 這種主帥帶著大批奴隸潰退的戰役……還真不太可能出現在秦軍身上。 為什麼呢?原因之後說。

所以比兄弟多的話, 當然是秦軍完勝。

二、兵員素質。

有人說秦軍都是農民, 這是不對的。 秦自商鞅改革後, 實行戰國之中最徹底的軍功爵制, “富貴之門, 皆出於兵”, 到秦始皇統一後, 大臣還說“今陛下有海內, 而子弟為匹夫”。 商鞅堅決杜絕農戰以外的升遷途徑, 所謂“利出一孔”。

所以他們的設想中還沒接戰秦軍就後退的場面是不可能出現的, “民怯, 則殺之以其所惡。 ”

秦軍被山東六國稱為虎狼之師,

是一群等著立功的軍人, 絕非“農民”兩個字能夠概括。 斬首記功、善必賞惡必伐, 得到的結果是制度上的強大。 因此秦軍無論將領何人, 總是勝多敗少, 就源於這種制度性的強大。

何況從戰爭長度來說, 伯羅奔尼薩斯戰爭27年, 波希戰爭不過半個世紀, 但春秋戰國時期五百多年, 整個華夏大地無一年不戰, 整整打了五百年。 五百年打磨出來的戰爭經驗和戰爭意識, 已經讓戰鬥寫進了每一個平民的骨子裡。 和北方的巨熊比起來, 這個時期的華夏民族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

因此就算打個平手吧。

三、兵甲之利。

論遠程, 蹶張弩應不下克裡特弓手而人數倍之。

且統一的秦帝國, 也可以擁有吳楚之地的鋒銳利器。

馬其頓帝國在攻城器械上確實超過秦帝國許多, 但相比野戰裝備, 優勢並不明顯。

四、戰術戰法。

夥伴騎兵確實是馬鐙發明前最接近衝擊騎兵的兵種。 但長平之戰中, 也有“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的記載, 因此設法讓騎兵出現在敵軍陣後的戰法, 顯然並非馬其頓帝國獨有。 何況秦軍騎兵是弩騎, 風箏流的不二選擇。

所以拿指揮都不統一的波斯來比, 看最後打成高拉米加不太可能, 打成卡萊戰役倒是很有可能的結果。

政治結構。

基本上我們同意秦帝國的毀滅,源于和平時期不休養生息,仍然採用戰時體制,但失去了擴張紅利。而如果將它置於一場和西方來的強軍的決鬥之中,則戰爭紅利可能再次產生,也就是說和馬其頓帝國進入戰爭狀態的秦帝國有可能反而延續生命。

而巔峰時期的亞歷山大帝國,則因為領導者的逝去而分崩離析。

所以……其實秦帝國要贏的話,不用比誰能打的,比誰能拖就好了。耗到對手死佐的烏龜流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戰術嘛。

綜上所述,秦帝國的贏面遠大於馬其頓。

熱愛華夏大地,弘揚中華歷史文化

請關注——盛世弘論

政治結構。

基本上我們同意秦帝國的毀滅,源于和平時期不休養生息,仍然採用戰時體制,但失去了擴張紅利。而如果將它置於一場和西方來的強軍的決鬥之中,則戰爭紅利可能再次產生,也就是說和馬其頓帝國進入戰爭狀態的秦帝國有可能反而延續生命。

而巔峰時期的亞歷山大帝國,則因為領導者的逝去而分崩離析。

所以……其實秦帝國要贏的話,不用比誰能打的,比誰能拖就好了。耗到對手死佐的烏龜流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戰術嘛。

綜上所述,秦帝國的贏面遠大於馬其頓。

熱愛華夏大地,弘揚中華歷史文化

請關注——盛世弘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