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蘇東坡不僅有東坡肉:竟還制出最早“雞尾酒”

吃貨們, 你們知道嗎, 宋朝可是吃貨的好時代。 煎炒烹炸這些做法是到宋朝才開始完善的, 蘿蔔、白菜這些蔬菜是到宋朝才開始普及的, 川菜這一菜系也是到宋朝才開始一枝獨秀的, 現在素菜館子裡琳琅滿目的仿葷食品也是從宋朝開始遍地開花的。 趕快來看看麻辣宋朝都吃些什麼;品品蘇東坡自調的“雞尾酒”。

網路配圖

麻辣宋朝

不僅川人嗜辣, 粵人也愛辣

宋朝沒有辣椒, 但是宋朝人卻喜歡吃辣。

在這片土地上, 能提供辣味的食材有很多, 蔥、薑、蒜、胡椒、韭菜、茱萸、芥末和芥菜疙瘩。 宋朝人吃的辣, 主要得自生薑、胡椒、芥末和辣菜, 辣菜就是芥菜疙瘩。

《東京夢華錄》載, 汴梁夜市上出售辣腳子, 酒店門口還有小販托著白瓷缸子賣辣菜, 這辣腳子和辣菜其實都是用芥菜疙瘩做的。 把芥菜的根莖洗淨, 去皮, 切成條, 封缸醃制半個月, 起缸叫賣, 是辣腳子;如果只醃制一夜,

澆上醋和小磨油, 就是辣菜。

《夢梁錄》上說臨安夜市上出售辣菜餅, 這應該是一種帶餡兒的麵食, 用芥根做餡兒。 芥根很辣, 所以叫辣菜餅。

宋朝食譜《吳氏中饋錄》裡有一道芥辣瓜兒, 做法是這樣的:把芥子碾細, 放到碗裡, 用溫開水調勻, 再用細紗過濾掉雜質, 加醋調味, 做成最簡易的芥末醬, 拿來醃漬黃瓜。 這道菜在今天叫作芥末黃瓜, 很辣, 很爽口。

宋朝人把爽口的辣味分成兩種, 一種是芥辣, 一種是薑辣。 臨安早市上常有攤販叫賣姜辣羹, 那是用魚頭魚尾和大量的薑末熬制的魚湯, 薑辣和魚鮮相得益彰。

現在湘菜和川菜裡都少不了辣味, 宋朝沒有湘菜, 但是已經有了川菜(北宋有三大菜系:南食、北食、川飯), 那時候的川菜也很辣, 而且跟現在一樣突出麻辣, 因為裡面放了很多胡椒和薑末。

北宋初年, 宋太宗問大臣蘇易簡:“食品稱珍, 何物為最?”蘇易簡說, 把薑、蒜、韭菜切碎, 搗成泥, 兌上水, 加胡椒, 加鹽, 混合均勻, 是無上的美味。 這個蘇易簡是四川德陽人, 也許四川人偏愛麻辣的飲食習慣就是從他那裡傳下來的。

奇怪的是當時的廣東人也愛吃辣, 北宋張師正《括異志·倦遊雜錄》說粵人喜歡用薑末調製白蟻卵做下酒菜, 味道辛辣。 如此可見, 廣東的生猛飲食果然源遠流長。

蘇東坡的“雪堂義樽”

比雞尾酒更靠譜的佳釀

當年蘇東坡惹朝廷不滿, 被發放到黃州務農, 工資停了, 獎金沒了, 津貼什麼的更不用說。 他又不會經商, 沒有來錢的地方, 全靠幾十畝薄地養活家小, 秋收冬種, 春耕夏鋤, 可是家裡面卻不缺好酒。

那些好酒當然不是他花錢買的, 他買不起;也不是行賄者送的, 因為他已不是領導, 別人犯不著巴結他;更不是他自己釀的, 因為蘇東坡雖然懂酒, 但不會釀酒。 他曾經異想天開, 用糯米摻蜂蜜來釀酒,

以為釀出來肯定很甜, 誰知蜂蜜腐敗變酸, 糯米長滿綠毛, 成品酒五彩斑斕, 好像夕陽下的臭水溝。 他不甘心, 大著膽子嘗了一口, 把腸胃喝壞了, 拉稀拉到腿肚子打顫(參見《避暑錄話》)。

那麼蘇軾是從哪兒弄來的好酒呢?還是別人送的。 他是大文豪,文章和詩詞馳名天下,好多人仰慕他,所以送酒給他喝,包括黃州周邊四五個地市的領導,都把各自轄區內最有名的好酒寄到他家裡去。

老蘇是很愛喝酒的,可惜量太小。“飲酒終日,不過五合”(參見《書東皋子傳後》)。花一天時間去喝,只能幹掉半升(五合為半升,宋朝半升約三百毫升),最多相當於一瓶啤酒。領導們前前後後給他送了幾十斤好酒,他只喝了幾斤,剩下的不捨得賣掉,就在屋裡攢著。

他家北牆根兒一長溜酒罈子,每個罎子裡都裝著大半壇名酒。到了夏天,罎子密封不好,蒼蠅蚊子亂飛,蘇軾怕酒壞掉,找了一個大缸,把那些剩酒統統倒進去,蓋上蓋子,封上黃泥,什麼時候來了客人,就從缸裡舀酒待客。蘇東坡在黃州時給自己蓋過三間簡易房,房間四壁畫滿雪景,美其名日“雪堂”,那一缸混合酒就存放在雪堂裡,故此老蘇為它取名“雪堂義樽”。

其實蘇軾應該順手從雞尾巴上拔根毛,“嘩啦嘩啦”把酒攪勻,然後改名“雞尾酒”。因為我們知道,大約要到七百年後,紐約某酒館一個名叫貝特西·弗拉納根的服務員把幾種剩酒倒進一個大容器裡,冒充新酒給客人喝,結果雞尾酒就橫空出世了。

他是大文豪,文章和詩詞馳名天下,好多人仰慕他,所以送酒給他喝,包括黃州周邊四五個地市的領導,都把各自轄區內最有名的好酒寄到他家裡去。

老蘇是很愛喝酒的,可惜量太小。“飲酒終日,不過五合”(參見《書東皋子傳後》)。花一天時間去喝,只能幹掉半升(五合為半升,宋朝半升約三百毫升),最多相當於一瓶啤酒。領導們前前後後給他送了幾十斤好酒,他只喝了幾斤,剩下的不捨得賣掉,就在屋裡攢著。

他家北牆根兒一長溜酒罈子,每個罎子裡都裝著大半壇名酒。到了夏天,罎子密封不好,蒼蠅蚊子亂飛,蘇軾怕酒壞掉,找了一個大缸,把那些剩酒統統倒進去,蓋上蓋子,封上黃泥,什麼時候來了客人,就從缸裡舀酒待客。蘇東坡在黃州時給自己蓋過三間簡易房,房間四壁畫滿雪景,美其名日“雪堂”,那一缸混合酒就存放在雪堂裡,故此老蘇為它取名“雪堂義樽”。

其實蘇軾應該順手從雞尾巴上拔根毛,“嘩啦嘩啦”把酒攪勻,然後改名“雞尾酒”。因為我們知道,大約要到七百年後,紐約某酒館一個名叫貝特西·弗拉納根的服務員把幾種剩酒倒進一個大容器裡,冒充新酒給客人喝,結果雞尾酒就橫空出世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