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中國式家庭

小白媽說

Hi, 大家好, 我是小白媽, 育兒路上我們結伴同行~

成為媽媽“替代丈夫”的孩子會過早的承擔起成人的角色, 家裡會出現小大人, 心裡未被成長的部分被嚴密的包裹, 以其他各種身心疾病來表現;或者孩子會“永遠做媽媽的好孩子”而進入那種拒絕成長, 依賴性強的狀態, 沒辦法探索社會, 融入社會。

【開團】☞《成長吧, 少年!》☜第二季覆蓋了中國兒童文學半壁江山的童書作家-包括曹文軒、張之路、畢淑敏、孫幼軍、葛翠琳、秦文君、梅子涵等一百多位老師的名篇佳作。 不僅能讓孩子明白成長的種種, 而且這套書能幫助孩子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培養文學素養, 對寫出好的作文也是大有裨益。 68元全國包郵, 價格超值!家中有6—14歲孩子的朋友們, 最值得入手了。

品/味/不/一/樣/的/生/活

中國這幾代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懂如何處理情感問題, 這是中國社會最大的危機。 男人把生活的焦慮投射到工作上, 女人把焦慮投射到孩子上, 都是無法處理自己的狀態。 父親缺席了, 孩子可能出現問題, 但這絕對不僅僅是男人的問題, 如果你簡單地認為是男人的問題, 那麼只能造成社會中男女之間彼此的仇視、孤立和怨氣, 只會導致孩子與父親更大的隔離。

01

淪陷在父教缺失的時代

古語說“養不教, 父之過”, 而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缺乏“父親的教育”。

原始社會中, 爸爸會帶孩子出門打獵, 孩子就被爸爸帶著去探索世界。 而現在卻完全不是這樣, 爸爸沒能成為家庭的重要角色, 在家庭關係中成為一個影子式的爸爸。 對媽媽和孩子來說爸爸缺席了, 對爸爸而言, 家庭甚至淪為了旅館。

針對北京3~6歲幼兒的父親的調查發現:80%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忙,

沒有時間與孩子交往。 對天津市1054人的調查顯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親“缺位元”的情況, 母親是子女教育的絕對主角。

無論在情感、陪伴、尊重、親密還是在問題解決方面, 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 這說明父親在孩子成長中並沒有承擔應盡的責任。

02

焦慮的媽媽如影隨形

“禍不單行”, 在中國式家庭的體現就是, 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 老天還會給他一個焦慮的媽媽。

丈夫主動或被動地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 在婚姻中的母親對於婚姻的依賴、對於丈夫的依賴減弱了, 於是便把情感寄託在孩子身上, 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從丈夫身上抽離出來,

而放在孩子身上。

但, 孤軍奮戰的女人會難以避免的陷入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中, 又會不自覺的把家轉化為她痛苦的工作場所, 用讓人窒息的愛和焦慮將孩子包裹起來, 造成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過度依賴。

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裡, 而不是家庭的世界。 夫妻情感、親子關係、孩子教育的問題也開始接撞而來。

03

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問題, 就有多少夫妻矛盾問題。

一個在家庭中被疏離的丈夫, 是一個沒法回家的男人。 一個沒辦法回家的男人背後, 必然有一個很寂寞孤獨的女人。 看似是親子的問題, 其實是夫妻情感的問題。

可媽媽那本應由丈夫承擔的焦慮和需要, 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 孩子在各種情緒中如困獸一般壓抑、掙扎、暴虐、偽裝。

成為媽媽“替代丈夫”的孩子, 會過早地承擔起成人的角色, 家裡會出現小大人, 或者孩子會“永遠做媽媽的好孩子”, 而進入那種拒絕成長, 依賴性強的狀態, 沒辦法探索社會, 融入社會。

但當孩子開始失控, “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因為教育孩子的矛盾會升級成家庭的主要矛盾,從而掩飾了很多問題,讓婚姻能夠維持。

這種現象隱藏的是家庭問題:當問題出現後,夫妻之間沒辦法良性地交流和發展。

男人以工作來逃避問題,女人則是以照顧孩子來掩蓋問題。這些掩蓋會填滿夫妻之間的嫌隙。看上去,男人變成工作狂,媽媽則沉溺于對孩子的愛。兩個人都以理直氣壯的態度拒絕處理夫妻間的嫌隙,更喜歡用孩子說事兒,因為用孩子說事兒,更冠冕堂皇——孩子是更脆弱的,你忽視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視孩子。但其實,每個人最不能忍受的是自己被別人忽視、蔑視。

04

最大的危機是

夫妻作為父母分工合作系統的破裂

從女性視角很容易簡單認為:男人連基本的責任心都沒有,直接把男人貶為動物層面。因為男人沒有責任,父親的角色缺失,所以孩子得不到照顧就會出現各種問題。很多母親抱怨:你們這些男人知道不知道我有多麼辛苦?男人也會說:我養家也很辛苦!雙方都抱怨對方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都覺得對方不理解自己,於是就更不願意去理解對方,最終陷入惡性循環。

讓大家更平和地看問題,不是簡單地否定和批判,批判只能帶來反擊,即使對方真的錯了,但是也會出於面子去反抗。

所以,我們不如理智地思考一下:一個男人為什麼沒辦法執行父親的角色?難道單純是由於男人工作太忙造成的嗎?

當然不是。

農業文明中,孩子有很多的生存技能需要從父親那裡傳承,比如說木匠是祖輩傳下來的,必須要服從父式教育和管理,這是農業社會的特點。但是到了工業社會、資訊社會,孩子不再需要去父親那兒學習,到處都可以獲得知識,父親的作用被削弱了。

另外,應試教育導致在孩子早期、未成年前,父親和孩子的交流無從下手,孩子整天就是學習,母親照顧孩子的起居。還有,就是中國的家庭關係,西方國家夫妻關係是第一關係,所以丈夫和妻子對於孩子之間的距離是等同的。但中國不同,中國第一關係是親子關係,第二關係才是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中,顯然母親對孩子更親,本來就搖搖欲墜的父子關係,又被擠了一下。父親進一步退居二線。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當中,本身父親就不是重要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內是中國傳統意義的家庭。家長制也是中國的傳統,家長制就是父和孩子之間的這種關係,不僅僅是血緣、親情關係,還有一種永遠不可逾越的鴻溝,就是父為子綱,即上下級關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親會不自覺的提醒自己“要保持威嚴”,“不能離孩子太近”,這是一條邁不過去的溝壑。

從心理學角度講,男人長大必須要期待一個重要契機,就是要擺脫對母親的依戀,而這種擺脫的階段對於他是痛苦、焦慮的。所以男人在潛意識裡對於孩子的誕生和到來總是“悲喜交加”,男人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他童年的焦慮和分離的痛苦會呈現出來,他會有些害怕,擔心妻子有了孩子後,他又要面臨分離。

對於男人影響更大的是情感,因為妻子的情感勢必要轉移到孩子身上去,所以丈夫會有被忽視感,這種被忽視感與他童年和母親分離的痛苦會產生聯繫,等於放大了他的恐懼。因為每個人心裡面都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那些早期受到的創傷和痛苦恐懼,讓他經常在成人的角色與孩子的角色之間轉換。

男人是矛盾的動物,他既渴望愛,女人給他獨一的專屬;他又害怕,得到了太多的愛,又會受到束縛,沒有了自由。他既想得到子嗣繼承血脈,但是他又害怕孩子出生,他的愛會失去。

05

系統地看問題,

為中國式家庭尋找出路

問題的正解是:女性需要去發展除了家庭之外,作為一個人的生活。女性的天空很大,如果單單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家庭主婦的角色,那麼,她是在浪費生命。 一個男人如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那麼,他無法去面對一個核心的主題,就是如何面對自己的情感,如何面對自己的脆弱,怎麼去挑戰一個女人,而不是像躲避媽媽的小男孩一樣去生活。

父母、男女都要思考,到底該怎麼做,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家庭恢復些樂趣與和諧。

●●●●●●●

回復520可獲得520本電子版經典繪本,回復100可獲得100本出色的中文有聲繪本故事,回復52可獲得全套《神奇校車》資源, 回復80可獲得貝貝熊中英文動畫,回復成語可獲得成語故事大全160集視頻+406集音訊,回復巧虎可獲得最全巧虎英語+數學+拼音共1800多集視頻,回復朵拉可獲得風靡全球的《愛探險的朵拉》原版動畫片全8季+原版繪本+4部電影版,回復汪可獲得汪培珽英文書單第1-6階段,回復廖書單可獲得廖彩杏100本書單+《用有聲書輕鬆聽出英語力》+52周閱讀計畫表, 回復奧數可獲得小學1-6年級《學而思》奧數完整教材,價值上萬元的全套課程,回復新概念可獲得新概念英語1-4冊全球最經典的英語學習材料……

小/白/愛/讀/書

“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因為教育孩子的矛盾會升級成家庭的主要矛盾,從而掩飾了很多問題,讓婚姻能夠維持。

這種現象隱藏的是家庭問題:當問題出現後,夫妻之間沒辦法良性地交流和發展。

男人以工作來逃避問題,女人則是以照顧孩子來掩蓋問題。這些掩蓋會填滿夫妻之間的嫌隙。看上去,男人變成工作狂,媽媽則沉溺于對孩子的愛。兩個人都以理直氣壯的態度拒絕處理夫妻間的嫌隙,更喜歡用孩子說事兒,因為用孩子說事兒,更冠冕堂皇——孩子是更脆弱的,你忽視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視孩子。但其實,每個人最不能忍受的是自己被別人忽視、蔑視。

04

最大的危機是

夫妻作為父母分工合作系統的破裂

從女性視角很容易簡單認為:男人連基本的責任心都沒有,直接把男人貶為動物層面。因為男人沒有責任,父親的角色缺失,所以孩子得不到照顧就會出現各種問題。很多母親抱怨:你們這些男人知道不知道我有多麼辛苦?男人也會說:我養家也很辛苦!雙方都抱怨對方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都覺得對方不理解自己,於是就更不願意去理解對方,最終陷入惡性循環。

讓大家更平和地看問題,不是簡單地否定和批判,批判只能帶來反擊,即使對方真的錯了,但是也會出於面子去反抗。

所以,我們不如理智地思考一下:一個男人為什麼沒辦法執行父親的角色?難道單純是由於男人工作太忙造成的嗎?

當然不是。

農業文明中,孩子有很多的生存技能需要從父親那裡傳承,比如說木匠是祖輩傳下來的,必須要服從父式教育和管理,這是農業社會的特點。但是到了工業社會、資訊社會,孩子不再需要去父親那兒學習,到處都可以獲得知識,父親的作用被削弱了。

另外,應試教育導致在孩子早期、未成年前,父親和孩子的交流無從下手,孩子整天就是學習,母親照顧孩子的起居。還有,就是中國的家庭關係,西方國家夫妻關係是第一關係,所以丈夫和妻子對於孩子之間的距離是等同的。但中國不同,中國第一關係是親子關係,第二關係才是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中,顯然母親對孩子更親,本來就搖搖欲墜的父子關係,又被擠了一下。父親進一步退居二線。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當中,本身父親就不是重要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內是中國傳統意義的家庭。家長制也是中國的傳統,家長制就是父和孩子之間的這種關係,不僅僅是血緣、親情關係,還有一種永遠不可逾越的鴻溝,就是父為子綱,即上下級關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親會不自覺的提醒自己“要保持威嚴”,“不能離孩子太近”,這是一條邁不過去的溝壑。

從心理學角度講,男人長大必須要期待一個重要契機,就是要擺脫對母親的依戀,而這種擺脫的階段對於他是痛苦、焦慮的。所以男人在潛意識裡對於孩子的誕生和到來總是“悲喜交加”,男人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他童年的焦慮和分離的痛苦會呈現出來,他會有些害怕,擔心妻子有了孩子後,他又要面臨分離。

對於男人影響更大的是情感,因為妻子的情感勢必要轉移到孩子身上去,所以丈夫會有被忽視感,這種被忽視感與他童年和母親分離的痛苦會產生聯繫,等於放大了他的恐懼。因為每個人心裡面都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那些早期受到的創傷和痛苦恐懼,讓他經常在成人的角色與孩子的角色之間轉換。

男人是矛盾的動物,他既渴望愛,女人給他獨一的專屬;他又害怕,得到了太多的愛,又會受到束縛,沒有了自由。他既想得到子嗣繼承血脈,但是他又害怕孩子出生,他的愛會失去。

05

系統地看問題,

為中國式家庭尋找出路

問題的正解是:女性需要去發展除了家庭之外,作為一個人的生活。女性的天空很大,如果單單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家庭主婦的角色,那麼,她是在浪費生命。 一個男人如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那麼,他無法去面對一個核心的主題,就是如何面對自己的情感,如何面對自己的脆弱,怎麼去挑戰一個女人,而不是像躲避媽媽的小男孩一樣去生活。

父母、男女都要思考,到底該怎麼做,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家庭恢復些樂趣與和諧。

●●●●●●●

回復520可獲得520本電子版經典繪本,回復100可獲得100本出色的中文有聲繪本故事,回復52可獲得全套《神奇校車》資源, 回復80可獲得貝貝熊中英文動畫,回復成語可獲得成語故事大全160集視頻+406集音訊,回復巧虎可獲得最全巧虎英語+數學+拼音共1800多集視頻,回復朵拉可獲得風靡全球的《愛探險的朵拉》原版動畫片全8季+原版繪本+4部電影版,回復汪可獲得汪培珽英文書單第1-6階段,回復廖書單可獲得廖彩杏100本書單+《用有聲書輕鬆聽出英語力》+52周閱讀計畫表, 回復奧數可獲得小學1-6年級《學而思》奧數完整教材,價值上萬元的全套課程,回復新概念可獲得新概念英語1-4冊全球最經典的英語學習材料……

小/白/愛/讀/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