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曾輕鬆平定羌人叛亂與越南叛亂的大漢名將馬援,為何最後栽在了湖南苗蠻的手裡?

永遠追求精彩的人生——伏波神將漢馬援(12)

建武二十四年秋, 劉秀任命馬援為南征軍總司令, 率中郎將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四副將, 募中原十二郡之甲士及罪囚共四萬餘人, 南下平定武陵之亂。

馬援自不必說, 我們來看看他這幾個副將, 也個個不是省油的燈。

楊虛侯馬武, 綠林好漢出身, 東漢開國雲台二十八名將中南七宿之首, 一生南征北討, 屢建奇功, 後因坐殺軍吏免職, 今隨馬援出征, 正欲戴罪立功, 重振輝煌。

牟平侯耿舒, 開國元勳耿弇之弟, 幽州驍將, 悍勇無比, 曾擊退五校流民軍二十余萬人, 並大破匈奴, 助耿弇一舉蕩平彭寵之亂, 威震北塞。

劉匡, 舂陵宗室中的傑出人才, 一向為劉秀所寵信, 後任朝廷宗正, 掌序錄王國嫡庶之次, 及諸皇室親屬遠近。

只有孫永, 情況不詳。

看來, 劉秀這次是精銳盡出, 誓要一氣蕩平南蠻, 以雪漢軍喪師之恥, 同時徹底穩固湘西、黔中邊區。

然而, 這些功臣將門子弟還有京師的權貴們, 對馬援這次自告奮勇白首出征其實並不感冒:你一個半路投誠的涼州雜牌武將, 論資格沒馬武老, 論功勞沒有耿氏兄弟大, 論親疏也比不上梁松劉匡等人, 可你卻不老老實實待著,

一大把年紀了還上躥下跳的爭功奪名, 動不動來兩句豪言壯語, 逮著機會就對年輕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就顯得你能, 就顯得你道德高尚吃苦耐勞, 就顯得你勇挑重擔舍我其誰, 而別的同志都被糖衣炮彈腐蝕而忘了本, 搞得朝廷好像沒人啦, 打個蠻夷還要您老爺子親自出馬來主持大局力挽狂瀾。 行, 就讓你顯擺吧, 好好顯啊, 你繃著勁兒別栽跟頭就是!

這正是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馬援能力是有, 但為人太高調了, 又稍微有點子以老賣老, 結果就是不合群不招人喜歡。 論做人, 他還得跟劉秀好好學學。

其實, 對於這些風言風語與人心險惡, 馬援從交趾回來後已然明白過來了。 但如今南方危急, 蠻夷之禍非同小可, 無有伏波將軍之威名莫能平定。 故權衡利弊, 以國事為重, 馬援只能置個人生死與家族前途於度外, 義無反顧, 南下苗疆, 雖百死, 無悔。

抱著這種想法, 出征之前, 馬援憂心忡忡的對前來送行的老友杜愔說道:“吾受國厚恩, 然年老日暮, 常恐不得死國事。 今獲所願,

甘心瞑目。 但畏權貴子弟, 或在陛下左右, 或有流言蜚語, 殊難得調, 恐為掣肘, 耿耿獨惡是耳……”

話畢, 馬援揚鞭啟程, 落寞的身影很快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之中。 杜愔臨風長歎, 悵然若失。

唉, 老友相別, 會成永訣, 一語成讖, 相見無期矣!

次年正月, 馬援曆千辛萬苦, 進抵下雋(今湖南通城北, 屬長沙郡)。 這時, 漢軍高層對接下來的進兵路線產生了嚴重意見分歧。

當時漢軍有兩條路可以深入苗疆:一經臨鄉(今湖南桃源縣西,即陶淵明所書桃花源所在)而據壺頭山,以困敵於五溪之中,從容滅之;二是先向西迂回至充縣(今湖南桑植,為酉溪源頭),清除蠻兵週邊軍事據點,再南下進入五溪流域,與敵決戰。

兩條路各有利弊。據壺頭山,路程近,但山高水險;經充縣,道路平坦,但路遠而轉運不便。究竟該從哪一條路走,剛開始連劉秀也拿不定主意,只吩咐諸將臨機決斷。結果在軍事會議上,耿舒認為當繞道充縣,這樣保險。但馬援認為進軍充縣,耗日費糧,再深入五溪,其實更加冒險;而壺頭為荊南之外藩,鼎、澧(皆河流)之要口;我軍若據此地,則扼賊喉咽,充縣、五溪之蠻兵皆無能為也,此擊一而得二者,又何須繞遠?

這兩種意見相持不下,會開不下去了。最後兩人只得分別上書朝廷言其利弊,劉秀思慮再三,覺得還是應該聽“老人言”,選擇了馬援的壺頭山進軍方案。

次年春二月,馬援大軍到達臨鄉,正遇蠻軍前來大舉攻城,馬援以馬武出戰,俱出漢軍精銳,首戰便使全力,誓要打苗蠻一個下馬威,先滅滅他們的囂張氣焰。

馬武天下驍將,部下常設小頭目數十人,皆擅使短刀盾牌,每戰輒先軀,衝鋒陷陣,所向無敵,矢石如雨,不能傷其毫髮,故平生大小數十戰,累建奇功,蠻軍哪裡是他對手,當下一觸即潰,馬援見狀大喜,揮大軍掩殺。蠻軍被殺、被俘兩千余人,餘眾逃入臨鄉南面的壺頭山中。

眼看漢軍勝利在望,這時,問題出現了。

原來,壺頭山可不是那麼好打的。《水經注》雲:“壺頭山高百里,廣圓三百里,山徑曲多險,其中紆折千灘。”《讀史方輿紀要》又雲:“壺頭山高險如壺口,沅水經其下,湍石齒齒,一夫守之,千人莫過。”馬援欲點敵死穴,結果適得其反,他這個老江湖,竟在壺頭山結結實實載了一個大跟頭。當漢朝大軍來到山下,發現深悉地形的武陵蠻早已據高憑險,緊守關隘,加之南方河流進入汛期,沅江暴漲,水勢湍急,船隻無法逆流而上。如此水陸皆閉,漢軍頓時陷入困境,動彈不得。

壺頭山

糟糕了,這裡的山路十八彎,這裡的水路九連環,這一時可如何奈何得了蠻軍?兵法曰:“敵先居地險,不可攻。”馬援一聲長歎,看來,自己被拖入一場持久戰了。

陷入困境倒也沒什麼,問題是這一片山澤實在不是人待的地方。一眼望去,但見密林蒙煙、老樹蒼藤、險灘迭起、亂石密佈,一切都籠罩在晦暗而又粘稠的雲霧與瘴氣之中,白天照不進陽光,晚上看不見星辰,還有體型大到誇張、令人毛骨悚然的蟒蛇、蟾蜍,以及各種各樣形貌古怪的黃蜂、蜈蚣、蠍子、蜘蛛等毒蟲,不知什麼時候就會突然跳到你的軍帳之中,給予你致命一擊!這種破地方,別說人了,就連鳥獸來了都得哭!

據崔豹《古今注》,當馬援被困在壺頭山下武溪之畔,見得此險惡環境,又聽得門生在旁吹起橫笛,不由大發感慨,作歌《武溪深》和道:

滔滔武溪一何深。

鳥飛不度。獸不敢臨。

嗟哉,武溪多毒淫。

笛聲愁怨,悲歌慷慨,左右聞之,莫不流涕,皆願舍死殺賊,以早日凱旋回京。

可是,屋漏偏遭連夜雨。隨著時間的推移,南方進入了危險的夏季,山林濕熱,酷暑難耐,毒蟲橫行,瘴癘肆虐,十二郡中原士卒可就遭了罪了,很多人不服水土,搞得頭暈身重,上吐下瀉,渾身無力,嚴重者甚至染疫(主要是由虐蚊叮咬感染的瘧疾)而死。就連馬援本人也中了招,病到昏天黑地,幾至不能起身。

以上內容,選自拙作

《千古名將英雄夢:天下強漢》(上下冊)作者簽名版 ¥69 購買

或可點擊下面的“瞭解更多”瞭解更多強漢名將

當時漢軍有兩條路可以深入苗疆:一經臨鄉(今湖南桃源縣西,即陶淵明所書桃花源所在)而據壺頭山,以困敵於五溪之中,從容滅之;二是先向西迂回至充縣(今湖南桑植,為酉溪源頭),清除蠻兵週邊軍事據點,再南下進入五溪流域,與敵決戰。

兩條路各有利弊。據壺頭山,路程近,但山高水險;經充縣,道路平坦,但路遠而轉運不便。究竟該從哪一條路走,剛開始連劉秀也拿不定主意,只吩咐諸將臨機決斷。結果在軍事會議上,耿舒認為當繞道充縣,這樣保險。但馬援認為進軍充縣,耗日費糧,再深入五溪,其實更加冒險;而壺頭為荊南之外藩,鼎、澧(皆河流)之要口;我軍若據此地,則扼賊喉咽,充縣、五溪之蠻兵皆無能為也,此擊一而得二者,又何須繞遠?

這兩種意見相持不下,會開不下去了。最後兩人只得分別上書朝廷言其利弊,劉秀思慮再三,覺得還是應該聽“老人言”,選擇了馬援的壺頭山進軍方案。

次年春二月,馬援大軍到達臨鄉,正遇蠻軍前來大舉攻城,馬援以馬武出戰,俱出漢軍精銳,首戰便使全力,誓要打苗蠻一個下馬威,先滅滅他們的囂張氣焰。

馬武天下驍將,部下常設小頭目數十人,皆擅使短刀盾牌,每戰輒先軀,衝鋒陷陣,所向無敵,矢石如雨,不能傷其毫髮,故平生大小數十戰,累建奇功,蠻軍哪裡是他對手,當下一觸即潰,馬援見狀大喜,揮大軍掩殺。蠻軍被殺、被俘兩千余人,餘眾逃入臨鄉南面的壺頭山中。

眼看漢軍勝利在望,這時,問題出現了。

原來,壺頭山可不是那麼好打的。《水經注》雲:“壺頭山高百里,廣圓三百里,山徑曲多險,其中紆折千灘。”《讀史方輿紀要》又雲:“壺頭山高險如壺口,沅水經其下,湍石齒齒,一夫守之,千人莫過。”馬援欲點敵死穴,結果適得其反,他這個老江湖,竟在壺頭山結結實實載了一個大跟頭。當漢朝大軍來到山下,發現深悉地形的武陵蠻早已據高憑險,緊守關隘,加之南方河流進入汛期,沅江暴漲,水勢湍急,船隻無法逆流而上。如此水陸皆閉,漢軍頓時陷入困境,動彈不得。

壺頭山

糟糕了,這裡的山路十八彎,這裡的水路九連環,這一時可如何奈何得了蠻軍?兵法曰:“敵先居地險,不可攻。”馬援一聲長歎,看來,自己被拖入一場持久戰了。

陷入困境倒也沒什麼,問題是這一片山澤實在不是人待的地方。一眼望去,但見密林蒙煙、老樹蒼藤、險灘迭起、亂石密佈,一切都籠罩在晦暗而又粘稠的雲霧與瘴氣之中,白天照不進陽光,晚上看不見星辰,還有體型大到誇張、令人毛骨悚然的蟒蛇、蟾蜍,以及各種各樣形貌古怪的黃蜂、蜈蚣、蠍子、蜘蛛等毒蟲,不知什麼時候就會突然跳到你的軍帳之中,給予你致命一擊!這種破地方,別說人了,就連鳥獸來了都得哭!

據崔豹《古今注》,當馬援被困在壺頭山下武溪之畔,見得此險惡環境,又聽得門生在旁吹起橫笛,不由大發感慨,作歌《武溪深》和道:

滔滔武溪一何深。

鳥飛不度。獸不敢臨。

嗟哉,武溪多毒淫。

笛聲愁怨,悲歌慷慨,左右聞之,莫不流涕,皆願舍死殺賊,以早日凱旋回京。

可是,屋漏偏遭連夜雨。隨著時間的推移,南方進入了危險的夏季,山林濕熱,酷暑難耐,毒蟲橫行,瘴癘肆虐,十二郡中原士卒可就遭了罪了,很多人不服水土,搞得頭暈身重,上吐下瀉,渾身無力,嚴重者甚至染疫(主要是由虐蚊叮咬感染的瘧疾)而死。就連馬援本人也中了招,病到昏天黑地,幾至不能起身。

以上內容,選自拙作

《千古名將英雄夢:天下強漢》(上下冊)作者簽名版 ¥69 購買

或可點擊下面的“瞭解更多”瞭解更多強漢名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