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武侯祠、桓侯巷、八陣圖……成都原來隱藏眾多三國遺存

四川線上消息(記者 吳曉鈴) “三國時期, 蜀地百姓已經開始使用天然氣了?“諸葛亮在成都的家位於何處?”“劉備是在哪裡登基為王?”……三國迷們最想知道答案的這些問題, 近日一一揭開謎底。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13日透露, 《全國三國文化遺存調查報告(成都地區)》一書近日正式出版。 經過來自考古、歷史、博物館等領域的專業人員嚴謹的調查整理, 共發現了46處成都地區的三國文化遺存。 它們中既有武侯祠這種迄今依然恢宏的名勝古跡, 有的只留下名字, 更多的則是後代為紀念三國名臣、名將而修建的紀念建築。

成百上千年過去, 它們均成為三國文化影響力的直接見證。

衣冠廟 洗面橋 桓侯巷原來都是三國“密碼”

言及三國遺存, 大多數人能夠想到的就是名聞全國的武侯祠。 早在唐代, 杜甫就曾在《蜀相》一詩中寫道,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時至今日, 武侯祠裡的劉備墓、以及清代文人趙藩書寫的《攻心聯》, 仍是三國迷們必然要憑弔之處。 然而在成都, 帶有三國文化烙印的遺存遠不止武侯祠一處。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繼2011年至2013年完成了諸葛亮南征路線調查之後, 又於2014年7月至9月, 啟動了大成都地區的三國文化遺址、遺跡調查。 歷經3年, 成果最終結集出版。

調查發現, 成都武侯祠最早出現於西元223年修建惠陵時。 按照漢代皇家祀制,

有陵必有廟, 因此漢昭烈廟也就是惠陵旁邊的原廟。 只是當時的漢昭烈廟還只有神位, 沒有塑像。 大約在南北朝時期, 原本在少城中的武侯祠, 開始遷至南郊的惠陵和漢昭烈廟旁, 此後的上千年裡, 惠陵、漢昭烈廟和武侯祠再也沒有分開。

在武侯祠周圍一帶, 萬里橋、衣冠廟、桓侯巷等名字, 都帶有深刻的三國烙印。 調查組工作人員表示, 萬里橋原位於漿洗街, 跨錦江而過, 現已不存, 原址已修建起鋼筋混凝土大橋。 這座橋原本戰國時為李冰所鑿, 但三國時期蜀國大臣費禕出使東吳, 曾感歎“萬里之路, 始於此橋”, 萬里橋由此得名。

至於同樣不復存在的洗面橋, 相傳三國時劉備每逢年節, 都要到郊外關羽的衣冠塚和衣冠廟祭掃。

到了廟前就會在此下馬洗面整冠, 以示尊重, 洗面橋由此得名。 至於關羽的衣冠廟, 如今也早已不存, 現在衣冠廟只是一片街區名稱。 位於漿洗街附近的桓侯巷, 也因巷內有傳為張飛墓和紀念張飛的桓侯廟而得名。 不過, 如今桓侯巷僅留街巷名稱和桓侯小學內張飛廟的一塊殘碑。 華西醫院內相傳為張飛衣冠墓的一片封土堆, 1985年進行考古發掘後, 也被證實為是東晉時期的墓葬。

調查組工作人員表示, 洗面橋、衣冠廟、桓侯巷的由來並非一定契合史實, “但它們的出現, 表達了後世對劉關張三人的敬仰, 以及期待他們死後也能一起歸葬在成都的心願。 ”

武擔山 九裡堤 火井見證蜀漢王朝興衰

成都, 蜀漢政權所在地。

一千多年以後, 依然保存有見證蜀漢王朝興衰的遺存。

參與此次調查的三國文化專家梅錚錚介紹, 《三國志》曾記載劉備“即皇帝位於成都武擔之南”。 武擔山迄今猶存, 它位於成都青羊區江漢路今新華賓館內, 是古蜀國國王開明氏時期由人力擔土堆壘而成的愛妃墓葬。 蜀王妃建墓後, 武擔山成為成都城區的地標。 西元223年, 劉備登基稱帝。 《三國志》給出的劉備舉行稱帝大典的座標, 就是武擔山南今八寶街一帶。

蜀漢政權成立以後, 諸葛亮“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成都九裡堤、邛崍火井等遺存, 都和蜀漢時期大搞生產建設存在著聯繫。 根據《成都通史》記載, 九裡堤修建于李冰時期, 初衷在於防備水患。 劉備稱帝后, 皇宮就在九裡堤以南,

修建皇宮所需的木材要從都江堰漂運而來, 因此九裡堤進行了擴建。 如今, 九裡堤公園內還有一段殘存的後世修建的堤岸。

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後, 曹魏涼州境內的少數民族也曾率部投奔蜀漢。 《三國志》曾明確記載“涼州胡王白虎文、治無戴等, 率眾降, 衛將軍姜維迎逆安撫, 居之於繁縣。 ”而原來的繁縣居民, 則遷至新繁。 至於舊繁, 則在今彭州濛陽一帶。 在今天的彭州市致和鎮, 白虎夷王墓已被列為市級文保單位。 而文物部門將其命名為白虎夷王墓, 除了墓葬典型的三國時期的風格, 還因為當地縣誌曾記載在此發現的石碑上, 曾有“白虎夷王謝節、資偉”的名號和姓名。 這個遺存, 成為諸葛亮“西和諸戎”戰略思想的直接見證。

遠在邛崍,火井鎮、孔明鄉、馬刨井等名字,也見證了蜀漢政權的政治經濟。調查人員表示,邛崍的古火井遺址由今人恢復重建。火井在西漢時就有記載,但南朝《異苑》等史料曾記載,諸葛亮曾因邛崍火井火勢漸微,曾專門到此處視察。但蜀漢末年,可能因氣源耗盡,火井仍告熄滅。

三國遺存急需保護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地區46處三國文化遺存,有的因附會而成,有的則因時代更迭而消亡。

梅錚錚說,“雙流葛陌,《元和郡縣圖志》曾明確記載為‘諸葛亮舊居在(雙流)縣東北八十八裡,今謂之葛陌。’民國時,這裡還有寺廟專門供奉諸葛亮。但如今,這裡已不見農田,僅餘地名。”青白江彌牟三國八陣圖,是史料記載中諸葛亮八陣圖遺址中的一處。明清時期曾進行過修復,民國初年還有37壘保存完整。時至今日,僅餘6壘。

有的三國遺存,也存在牽強附會。龍泉驛山泉鎮蘋果村的關索寨遺址與張飛營遺址相臨。史料記載,張飛曾從川東方向會師攻克成都。如果說張飛還有可能在三國時率兵駐紮在龍泉山,但關索其人,僅僅存在於小說《三國演義》及民間傳說中,正史《三國志》並無記載。所謂關索寨,恰是附會性質的文化遺存。梅錚錚還透露,新都馬超墓,其實也類似于後人景仰而修的衣冠塚。因為作為蜀國“五虎將”之一的馬超當年病逝於陝西勉縣後就地安葬,諸葛亮北伐曹魏時還曾前往祭奠。

即使是出於紀念性質的三國遺存,包括彭州張松墓、張松祠、大邑關帝廟等遺址,也處於無人維護、管理的狀態,未來令人擔憂。此次三國遺存調查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三國遺存結集出版,就是希望有關部門能對這些遺址、遺跡進行科學保護,讓這些特殊的歷史符號能夠代代相傳。

點擊:這些遺存也和三國文化有關

石經寺(龍泉驛):石經寺內碑記寺院由來時稱,石經寺始建于東漢末年,三國蜀漢大將趙雲承襲寺產,成為其香火家廟,後捐獻為寺院,首名“靈音寺”。

望羌台(大邑):相傳是趙雲曾於此防羌所築,最早見於明代曹學佺《蜀中廣記》。

慈雲寺(金堂):寺院碑刻記載,該寺于蜀漢章武中勅建廟宇,名天宮寺。院內一尊碑刻上有“漢後帝讀書處”字樣。

遠在邛崍,火井鎮、孔明鄉、馬刨井等名字,也見證了蜀漢政權的政治經濟。調查人員表示,邛崍的古火井遺址由今人恢復重建。火井在西漢時就有記載,但南朝《異苑》等史料曾記載,諸葛亮曾因邛崍火井火勢漸微,曾專門到此處視察。但蜀漢末年,可能因氣源耗盡,火井仍告熄滅。

三國遺存急需保護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地區46處三國文化遺存,有的因附會而成,有的則因時代更迭而消亡。

梅錚錚說,“雙流葛陌,《元和郡縣圖志》曾明確記載為‘諸葛亮舊居在(雙流)縣東北八十八裡,今謂之葛陌。’民國時,這裡還有寺廟專門供奉諸葛亮。但如今,這裡已不見農田,僅餘地名。”青白江彌牟三國八陣圖,是史料記載中諸葛亮八陣圖遺址中的一處。明清時期曾進行過修復,民國初年還有37壘保存完整。時至今日,僅餘6壘。

有的三國遺存,也存在牽強附會。龍泉驛山泉鎮蘋果村的關索寨遺址與張飛營遺址相臨。史料記載,張飛曾從川東方向會師攻克成都。如果說張飛還有可能在三國時率兵駐紮在龍泉山,但關索其人,僅僅存在於小說《三國演義》及民間傳說中,正史《三國志》並無記載。所謂關索寨,恰是附會性質的文化遺存。梅錚錚還透露,新都馬超墓,其實也類似于後人景仰而修的衣冠塚。因為作為蜀國“五虎將”之一的馬超當年病逝於陝西勉縣後就地安葬,諸葛亮北伐曹魏時還曾前往祭奠。

即使是出於紀念性質的三國遺存,包括彭州張松墓、張松祠、大邑關帝廟等遺址,也處於無人維護、管理的狀態,未來令人擔憂。此次三國遺存調查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三國遺存結集出版,就是希望有關部門能對這些遺址、遺跡進行科學保護,讓這些特殊的歷史符號能夠代代相傳。

點擊:這些遺存也和三國文化有關

石經寺(龍泉驛):石經寺內碑記寺院由來時稱,石經寺始建于東漢末年,三國蜀漢大將趙雲承襲寺產,成為其香火家廟,後捐獻為寺院,首名“靈音寺”。

望羌台(大邑):相傳是趙雲曾於此防羌所築,最早見於明代曹學佺《蜀中廣記》。

慈雲寺(金堂):寺院碑刻記載,該寺于蜀漢章武中勅建廟宇,名天宮寺。院內一尊碑刻上有“漢後帝讀書處”字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