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春秋戰國時的尚武精神,為何會失傳

說到尚武精神, 有人會想到是日本, 順道說一句日本才歷史多少年, 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存在尚武精神, 知恩必報是武俠間的一個重要行為準則, 戰國時期俠客的追求目標是追求死結而獻身。 套用孟子對齊宣王說的一句話:“君之視臣如手足, 則臣視君如心腹;君之視臣為犬馬, 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 則臣視君如寇賊。 ”

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俠客縱橫, 抑強扶弱、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精神, 是什麼樣的思想格局,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 著名的有儒家思想以禮治國, 以德服人, 而孟子的思想更是“民貴君輕”, 道家思想認為天道無為, 萬物自然化生, 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 墨家主張愛人如己, 提出尊天事鬼。 法家主張不別親疏, 不殊貴賤, 一斷於法。

儒家能成為主流思想就是因為主張維護皇權, 為什麼這樣說, 看看論語就知道了, 皇帝一句話, 眾朝臣不敢多言。 而戰國時期的儒家中心思想卻不是為了維護王權, 因此統治者是不會推崇, 後來儒家學派維護皇權了, 也因此才被統治者所推崇朝拜兩千多年, 像一些三從四德、君權神授、三綱五常等等, 這都是為統治者服務的, 尤其是清朝的官員大都是儒家學派,

然而大都貪腐懦弱膽怯欺軟怕硬之徒, 早已背離孔孟之道, 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清朝的俠客也大多為利, 即便是行俠仗義的俠客被捕, 也都會對官府自稱有罪, 且表示臣服。

儒家思想的變異也令整個清朝變得懦弱, 民眾也都是逆來順受,

即便受辱也不敢反抗, 完全沒有戰國時期的尚武精神。 不過話說回來, 沒有了尚武精神確實是降低不少的犯罪, 同時也便於統治。 不幸的是把一個王朝都變得毫無正義忠信可言, 以致賣國求榮、奸邪狡詐之徒驟增, 最終變成列強肆意宰割的羔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