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日系車皮薄餡大?吸能設計真的安全嗎?

昨天T哥在翻頭條的時候發現有人吐槽日系車不安全。 又是說吸能是騙人的、又是說沒防撞鋼樑。 首先我們不討論這些人到底有沒有車。 我們來求證一下。 吸能設計。 到底是否安全。

本篇文章涉及的知識點有點多。 不要沒看完文章就急著來噴T哥是為了給日系車正名的。 如果認真看完, 就知道下方評論哪些人是無腦噴。 哪些人是不懂裝懂!

首先我們還是說自從出現了吸能概念後一寫車廠的不正確做法。

1.很多廠家, 都是打著吸能的幌子。 來掩飾自己的車沒有採用安全係數更高的車身設計。 如果發生撞擊後, 駕駛室包括車門都發生了和發動機艙一樣嚴重的變形。 甚至比發動機艙變形還嚴重。 那麼這種吸能說法沒有任何意義。 只能說是不夠結實!

2.有的車廠, 拿沒有防撞鋼樑來當做吸能設計。 甚至塞進去一塊泡沫來說吸能。 對於這樣的廠家。 我們直接一口鹽汽水噴死。 至於哪些廠家這麼做過。 本文就不做討論了。

3.保險杠後面塞泡沫。 這個是非常有爭議的。 其實是有兩種做法。 (1)在完整的防撞鋼樑和保險杠之間放一塊, 這麼做的好處技能減少塑膠保險杠的受損。 也能在發生撞擊時對行人有保護作用。 (2)直接弄一塊薄鐵皮上塞進去大量泡沫。 這種做法完全是偷工減料。 一定要往死裡噴。 不要給他留活路!

接下來我們來扒一扒人們對吸能產生的誤區

1.吸能設計並不是日系車才有。 最開始提出來的是賓士, 設計的初衷是在不增加車重和成本的情況下。

只有吸能, 才能保證駕駛人員的安全。 目前不止賓士和日系車。 而是所有車企都在用這種設計。 只是都看到日系車被噴後, 都不敢進行吸能宣傳!

2.吸能無法保護行人, 設計初衷是為了保護駕駛人員。 將保險杠設計為塑膠, 才是為了保護行人。

假設保險杠硬度採用和駕駛室一樣。 那麼這樣真的能讓我們發生事故後的損失更小嗎?目前百分之99.9的車都採用了塑膠保險杠。 甚至有的車葉子板都採用了塑膠。

3.所謂的防撞鋼樑, 並不是吸能盒, 也不是為了防撞!只是在發生撞擊後, 將撞擊能量導向到更結實的車身縱梁。 另外也起一個車身變形抑制作用。 很多人只看到了防撞鋼樑設計了盒子狀。 然而那並不是所謂的吸能盒!

4.真正的吸能部位是車身縱梁。也就是搭載了發動機的那兩個大樑。也幾乎是車身最主要的兩根。然後在發動機艙的前端。設計了一些波浪形的紋路。如果發生碰撞後。撞擊力轉移到車身縱梁。這個部位就會按照紋路進行潰縮。同時發動機也會下沉。

5.把車身做的更硬來抵抗更強的撞擊力是沒錯。但是整個車身一樣硬的話,更容易變形的是哪裡相信有車的朋友都能看懂。所以提升硬度的同時。駕駛室還是得保持比車頭更硬。

6.一個車是否真正的安全,光看他擁有什麼安全設計,和發生碰撞之後的變形程度。是很傻的行為。真正應該看的是駕駛室變形程度,和司機的受傷程度。並不是用了吸能都是扯淡。因為所有廠家都有吸能設計的!

最後還得說一句,希望那些所謂的噴子,在噴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課,國家的強盛不需要抵制每個國家的東西。更需要位址的,是NC!!!我們不應該噴吸能設計,更應該噴打著吸能設計的幌子來偷工減料的車企!

4.真正的吸能部位是車身縱梁。也就是搭載了發動機的那兩個大樑。也幾乎是車身最主要的兩根。然後在發動機艙的前端。設計了一些波浪形的紋路。如果發生碰撞後。撞擊力轉移到車身縱梁。這個部位就會按照紋路進行潰縮。同時發動機也會下沉。

5.把車身做的更硬來抵抗更強的撞擊力是沒錯。但是整個車身一樣硬的話,更容易變形的是哪裡相信有車的朋友都能看懂。所以提升硬度的同時。駕駛室還是得保持比車頭更硬。

6.一個車是否真正的安全,光看他擁有什麼安全設計,和發生碰撞之後的變形程度。是很傻的行為。真正應該看的是駕駛室變形程度,和司機的受傷程度。並不是用了吸能都是扯淡。因為所有廠家都有吸能設計的!

最後還得說一句,希望那些所謂的噴子,在噴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課,國家的強盛不需要抵制每個國家的東西。更需要位址的,是NC!!!我們不應該噴吸能設計,更應該噴打著吸能設計的幌子來偷工減料的車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