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德國人堅信沒有希特勒也會打二戰:若不反抗,民族就完了

如今人們總喜歡將德國作為世界優秀國家與民族的典範, 不僅僅是因為德國從兩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中擺脫出來, 以世界大國的姿態立于民族之林, 更是因為德國在二戰後表現出的敢於承認歷史錯誤的態度, 獲得了世界的原諒與尊重。

同樣的, 德國人不為承認二戰時納粹所犯下的罪行而感到羞恥, 在談論那段歷史時更是直言不諱地說, 就算歷史上不存在希特勒和納粹黨, 或是希特勒在1939年二戰爆發前就去世, 德國也依舊會發動二戰。 不是因為好戰, 而是當時的德國, 已經被欺負得無路可退了。

並不是說納粹發動二戰的選擇是正確的, 但歐洲一直以來有這樣一種說法:“德國納粹主義的誕生地不是在慕尼克, 而是在凡爾賽。 ”為什麼這樣說呢?眾所周知, 一戰後, 為了最大程度地限制德國, 戰勝國以《凡爾賽和約》作為束縛德國的鎖鏈, 另一方面,

英法等戰勝國則幸災樂禍地瓜分了德國所有的殖民地。

同時, 和約對德國軍隊的限制也非常嚴苛, 根據規定, 德國陸軍規模不准超過10萬人, 不准生產坦克裝甲;海軍則不准超過1.5萬人, 各種艦艇總數加起來最多只能擁有36艘, 還不准發展潛艇。 至於空軍,

則是想都別想。

除此之外, 戰勝國還規定在萊茵河西岸要有協約國駐軍15年, 東岸50公里的範圍內則作為軍事真空區。 這樣一來, 沒有了軍隊的保護, 家門口還駐紮著敵國軍隊, 如果哪個國家哪天看德國不順眼, 想要欺負一下, 德國政府除了“嚴正抗議”外什麼事都做不了;換句話說, 德國老百姓最起碼的安全感都被剝奪了。 其實, 對於這一系列做法, 也並非所有戰勝國的人都感到振奮。 英國有位國會議員就對此表示強烈抗議, 他認為, 這樣的壓力會導致德國這樣一個優秀的民族出現可怕的仇外情緒, 最終會摧毀和約。 這名議員名叫溫斯頓·邱吉爾, 可惜並非所有人都像他一樣擁有遠見。

更要命的是, 德國面臨的不僅僅是軍事實力的孱弱, 經濟的崩潰則是最為致命的。 《凡爾賽和約》讓德國喪失了1/8的領土、12%的人口、16%的煤炭產地和一半的鋼鐵基地。 要知道在那個時代, 煤炭、鋼鐵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發達水準的最基本要素。 另外, 德國每年還得支付給戰勝國20億金馬克的戰爭賠款,

另有26%的出口收入則被強行剝奪以兌現。

要知道, 德國之所以決定在一戰末期投降, 就是因為這場世界大戰將國家財富消耗得一乾二淨了。 20億看起來並不算多, 但對於一個窮困潦倒的國家來說, 這樣一筆賠款是天文數字。 有趣的是, 一戰後德國曾存在的“魏瑪共和國”是一個完全沒有共和黨人的共和國, 當時德國選擇共和制並非因為民眾的民主意識提高, 而是因為帝國在覆滅後, 舉手無措的德國人只能無可奈何地效仿戰勝國的政體, 以此取悅對方。

因此, 一提到“魏瑪共和國”, 許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貧窮、面臨崩潰”, 那麼, 魏瑪共和國時期的經濟問題, 已經嚴重到什麼程度了呢?

1923年, 魏瑪共和國的經濟崩潰已經到了無藥可救的程度, 1美元可以兌換4萬億帝國馬克。在當時,買一個麵包要1000億馬克,一升牛奶需要3000億帝國馬克。筆者記得歷史課本上有一張照片:當時德國家庭主婦寧可直接燒馬克生火做飯,也不願再花錢去買柴火。在人人都是“億萬富翁”的時代,大部分人卻連一口飽飯都沒得吃。

更慘的是,當時德國社會失業率相當高,僅2年內就有600萬人失業,占社會人口總數的1/10,就業人口的一半以上。通常,一個家庭只有一個能掙錢的勞動力,經濟的困難已經帶給了這個民族生存危機。所以,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便不難想像了。1930年9月14日,有640萬德國選民將選票投給了國家社會主義工人党和希特勒;3年後,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很快又成為國家元首。在這段時間裡,德國的經濟確實得到了快速恢復,就業率甚至一度接近100%。

如今,德國人在回憶起那段歷史時,總喜歡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先天不足的德國式民主最終產下了一個怪胎,反而造就了專制獨裁,這真是民主的悲劇。不過,站在歷史的大背景下來看,當時窮困潦倒的德國百姓也有點病急亂投醫的意味,在人人都吃不飽飯的時代,那樣的選擇多半也出自無奈。

1美元可以兌換4萬億帝國馬克。在當時,買一個麵包要1000億馬克,一升牛奶需要3000億帝國馬克。筆者記得歷史課本上有一張照片:當時德國家庭主婦寧可直接燒馬克生火做飯,也不願再花錢去買柴火。在人人都是“億萬富翁”的時代,大部分人卻連一口飽飯都沒得吃。

更慘的是,當時德國社會失業率相當高,僅2年內就有600萬人失業,占社會人口總數的1/10,就業人口的一半以上。通常,一個家庭只有一個能掙錢的勞動力,經濟的困難已經帶給了這個民族生存危機。所以,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便不難想像了。1930年9月14日,有640萬德國選民將選票投給了國家社會主義工人党和希特勒;3年後,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很快又成為國家元首。在這段時間裡,德國的經濟確實得到了快速恢復,就業率甚至一度接近100%。

如今,德國人在回憶起那段歷史時,總喜歡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先天不足的德國式民主最終產下了一個怪胎,反而造就了專制獨裁,這真是民主的悲劇。不過,站在歷史的大背景下來看,當時窮困潦倒的德國百姓也有點病急亂投醫的意味,在人人都吃不飽飯的時代,那樣的選擇多半也出自無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