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甲午中日戰爭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相關領導人的責任劃分報告

甲午中日戰爭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 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 得以躋身列強, 為後來侵略中國奠定了條件。 如果當年清朝政府要追究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責任, 應該是這樣子劃分的:

李鴻章負有主要領導責任 ——50%

指揮失誤和局勢判斷失誤

1882年朝鮮發生內亂, 日本人和清朝同時出兵幫助朝鮮平息內亂, 可是日本出兵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那就是通過佔領朝鮮作為跳板來窺伺中國, 李鴻章心知肚明, 於是就和手下的水師約法三章, 不能先開第一槍, 和日本發生衝突要日本人開第一槍, 這樣子就占理, 殊不知道日本人最喜歡偷襲, 九一八事變 珍珠港事變都是日本人率先偷襲。 結果就是日本突然發動偷襲, 結果把北洋水師的運兵船給擊沉了, 死傷了八百多人。

於是李鴻章到國際上說理, 結果各國都慫恿日本人進攻清政府好分一塊肥肉。 更要命的是李鴻章為了保存實力, 將北洋水師拉回了渤海灣的海軍基地, 其實如果當時和日本在朝鮮海峽幹上一仗, 勝負未知。 而且日本艦隊屬於跨海作戰, 戰線比較長, 如果截斷它的補給線, 日軍是支撐不了多長時間, 就算不打對峙上一個月日本的國庫也撐不住, 日本當時用於海軍作戰只有一個月物資。 結果把水師全部拉回去, 等著別人來打, 一下子戰略局勢就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這是李鴻章的問題賴不著別人。

翁同龢負有間接領導責任—30%

扣押海軍建設的費用

我們知道建設海軍那是想當的花錢, 日本人當年為了建設海軍花上了國庫一半的銀子, 翁同龢是清朝廷的戶部大臣, 但是為了對付李鴻章(朝廷黨爭), 扣押本來用於海軍建設的費用, 居然在六年沒有給李鴻章的海軍撥一分錢結果導致: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 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 艦齡漸漸老化, 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

火力弱, 射速慢, 航速遲緩。 而且李鴻章多次討要都沒有拿到海軍經費。 李鴻章為何不能和日本一戰就是因為自家人知道自家事情, 沒有炮彈怎麼打, 所以這個翁同龢是欺君誤國 。

慈溪太后和光緒皇帝各負有間接責任——20%

光緒皇帝:用人不明用翁同龢扣押海軍經費 間接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滅

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為了準備她在1894年的六十壽誕, 將海軍建設費用挪用來修建頤和園, 供自己“頤養天年”了, 本來這一批費用是李鴻章用來購買當時最強的戰艦吉野號, 結果因為費用不夠, 被日本人搶先買了, 這個吉野號當時可是讓北洋水師吃了大虧。

所以綜上所述:李鴻章負有主要領導責任 ——應負50%, 翁同龢負有間接領導責任—應負30%, 慈溪太后和光緒皇帝各負有間接責任——應負20%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