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喝一口,念一生,淺談紹興黃酒史

紹興酒正式有文字記載始于春秋戰國之時。 西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 在吳國的爭霸鬥爭中, 酒似乎就與政治、外交及軍事緊緊地連接在一起, 成為一種重要的工具。 從勾踐戰敗到臥薪嚐膽取得最後勝利, 在史書中都有提及“酒”這個字, 這個酒, 指的就是紹興產的黃酒。 在報仇雪恥的過程中, 勾踐為了增加兵力和勞動力, 甚至出現過以賜酒獎勵生育的政策, 當時生男丁, 可以得到兩壺酒和一隻狗, 生女娃可以得到兩壺酒和一隻豬, 這些都記載在《國語》越語篇中。

《呂氏春秋》順民篇中記載, 勾踐出師伐吳時, 民眾向他獻酒, 他把酒倒在河的上游, 與將士們一起迎流共飲, 於是全軍士氣大振, 史稱“簞醪勞師”、“一壺解遣三軍醉”, 而這條河就是現在紹興市南的投醪河。 醪是一種帶酒糟的濁酒, 當時史書所記載的酒, 指的就是這種, 這也是紹興酒最原先的雛形,

但可能還未能表現出現今紹興酒的特色。

及至西漢末年, 王莽篡漢時, 確認官酒原料與出酒比例為“粗米二斛, 曲一斛, 得成酒六斛之鬥”。 這個比例與現今紹興淋飯酒所用原料與成酒的數量比例大致相同。 可見今日的紹興酒, 在某些釀造方法方面,

是承襲西漢以來的傳統再加以發展的。

東漢是紹興黃酒在品質上的一個轉捩點。 當今紹興酒為人所稱道, 且無法取代的水源“鑒湖之水”, 便是源于東漢。 東漢時期為發展農業與經濟而大興水利, 西元102至115年間, 在今禹陵鄉一帶建立了大型滯洪水庫, 從而使得紹興的水利工程由小型水庫晉升到大型水庫;到了西元140年, 會稽太守馬臻發動民眾圍堤築成鑒湖, 把會稽山的山泉彙集到湖內, 為紹興地區的釀酒業提供了優質、豐沛的水源, 也奠定了紹興黃酒名聞中外的基礎。

魏晉南北朝時, 紹興黃酒中的女兒紅已然成形, 這時期很多著作都為紹興黃酒流傳後世奠定基礎, 如上虞人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狀》(上虞:紹興市東部地區),

不只記載了黃酒用酒麴的制法, 還記載了紹興人為剛出生的女兒釀制花雕酒, 等女兒出嫁再取出飲用的習俗;另一本巨著為賈思勰的《天工開物》, 其第六十四篇“造神曲並酒”中, 詳細記錄了制曲與釀造、保存與飲用方法, 可見當時釀酒的工藝已受到重視, 而被人寫入書中以便流傳後世;另外在南北朝時, 紹興黃酒的口味也有了重大演進, 經過了一千多年的演進, 紹興黃酒已由越王勾踐時的濁醪, 進步成一種甜酒, 清人梁章钜在其著作《浪跡三談》中有提到, 清朝時喝到的紹興酒, 就是以這種甜酒為基礎演變的。 的確, 現在的紹興酒都是略帶甜味的, 由此可知, 紹興酒特有的風味, 在南北朝時就已形成。

唐宋時期紹興酒進入了全面發展的階段, 唐朝時的著名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賀知章等, 不是紹興人, 不過在紹興當過官, 他們都和紹興酒結下不解之緣。 名人的推崇愛戴, 更帶動了紹興酒在文人雅士之間的流傳, 更提升了紹興酒在社交場合中的地位。

到了宋朝,因為連年征戰,政府需要更多經費來應付軍事支出,因此為了增加稅收,朝廷方面便鼓勵釀酒,這個政策使黃酒的產量大增,但產能提高還要有人買才行,因此政府還要設法提高酒的銷售量,最後連煙花女子也被派上用場,用以引誘民眾買酒。在政府的鼓勵與提倡下,原本已有深厚基礎的紹興釀酒事業自然是更加發達,據《文獻通考》所記載,北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天下諸州酒課歲額,越州(即今紹興)列在十萬貫以上的等級,較附近各州高出一倍,可知紹興在當時已是十分知名的酒鄉了。

明中期以後,驚人的社會生產力讓紹興的釀酒業登上了新的高峰,最明顯的例子是大釀坊的陸續出現,紹興縣東浦鎮的孝貞酒坊、湖塘鄉的葉萬源、田德潤等酒坊,都在這時期建立的。當時的酒坊資金雄厚,有寬大的作場,又有集中的技術力量,甚至已有負責行銷的業務人員,這些業務人員稱為“水客”。在原料的採購上也步入商業化的階段,為了應付大產量,紹興的酒坊也不得不通過水路,向蘇南丹陽、無錫等產糧區大批收購糯米作為原料以擴大生產。因而無論從生產規模、產能以及經營方法等方面,都是過去一家一戶的家釀或零星小作坊所望塵莫及。可以說,紹興釀酒業從明代開始正式步入了商業化的時代。

到了清朝初期,紹興酒的行銷範圍已經遍及全國各地,各大釀坊也如雨後春筍般陸續在成立,因為釀坊越來越多,於是產生產能增加,銷路不斷擴大的情況,紹興黃酒的市場開始出現混亂,名稱之多讓人無所適從,為了改善此一現象,各大釀坊開始協商,紹興黃酒的品項、規格和包裝開始出現有系統化的統一,這時候的紹興黃酒品項,基本上統一成「狀元紅」、「加飯酒」、「善釀酒」三類。而包裝名稱也因銷售地區的不同而有不同稱呼,銷北方的,一般稱為「京裝」,銷南方的稱為「建裝」或「廣裝」,為了擴大和便利銷售,有些釀坊還在外地開設酒店、酒館或酒莊,經營零售批發業務。如章東明釀坊就在天津侯家莊開設「金城明記」酒莊,專營北方批發業務,並專門供應北京同仁堂製藥用酒,年銷近萬壇以上。

自清末至民初時期,紹興酒聲譽便遠播中外,1910年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紹興黃酒獲得金牌獎;1915年在美國三藩市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紹興酒榮獲金牌獎;1929年在杭州舉辦的西湖博覽會上,紹興酒再奪一金;1936年的浙贛特產展覽會上,紹興酒又獲金牌獎。多次獲獎,使的紹興酒身價百倍,備受青睞,產能和銷售量更直線上升。

紹興黃酒,源遠而流長,具有非同凡俗的生命力。清代飲食名著《調鼎集》中把紹興酒與其它地方酒相比認為:“像天下酒,有灰者甚多,飲之令人發渴,而紹酒之性芳香醇烈,走而不守,故嗜之者為上品,非私評也”。並對紹興酒的品質作了“味甘、色清、氣香、力醇之上品,唯陳紹興酒為第一”的概括。這說明紹興酒的色香味格四個方面在酒中獨領風騷。無怪乎,袁枚讚美:“紹興酒如清官廉吏,不參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長留人間,閱盡世故而其質愈厚”。當真是喝一口便要念一生。

到了宋朝,因為連年征戰,政府需要更多經費來應付軍事支出,因此為了增加稅收,朝廷方面便鼓勵釀酒,這個政策使黃酒的產量大增,但產能提高還要有人買才行,因此政府還要設法提高酒的銷售量,最後連煙花女子也被派上用場,用以引誘民眾買酒。在政府的鼓勵與提倡下,原本已有深厚基礎的紹興釀酒事業自然是更加發達,據《文獻通考》所記載,北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天下諸州酒課歲額,越州(即今紹興)列在十萬貫以上的等級,較附近各州高出一倍,可知紹興在當時已是十分知名的酒鄉了。

明中期以後,驚人的社會生產力讓紹興的釀酒業登上了新的高峰,最明顯的例子是大釀坊的陸續出現,紹興縣東浦鎮的孝貞酒坊、湖塘鄉的葉萬源、田德潤等酒坊,都在這時期建立的。當時的酒坊資金雄厚,有寬大的作場,又有集中的技術力量,甚至已有負責行銷的業務人員,這些業務人員稱為“水客”。在原料的採購上也步入商業化的階段,為了應付大產量,紹興的酒坊也不得不通過水路,向蘇南丹陽、無錫等產糧區大批收購糯米作為原料以擴大生產。因而無論從生產規模、產能以及經營方法等方面,都是過去一家一戶的家釀或零星小作坊所望塵莫及。可以說,紹興釀酒業從明代開始正式步入了商業化的時代。

到了清朝初期,紹興酒的行銷範圍已經遍及全國各地,各大釀坊也如雨後春筍般陸續在成立,因為釀坊越來越多,於是產生產能增加,銷路不斷擴大的情況,紹興黃酒的市場開始出現混亂,名稱之多讓人無所適從,為了改善此一現象,各大釀坊開始協商,紹興黃酒的品項、規格和包裝開始出現有系統化的統一,這時候的紹興黃酒品項,基本上統一成「狀元紅」、「加飯酒」、「善釀酒」三類。而包裝名稱也因銷售地區的不同而有不同稱呼,銷北方的,一般稱為「京裝」,銷南方的稱為「建裝」或「廣裝」,為了擴大和便利銷售,有些釀坊還在外地開設酒店、酒館或酒莊,經營零售批發業務。如章東明釀坊就在天津侯家莊開設「金城明記」酒莊,專營北方批發業務,並專門供應北京同仁堂製藥用酒,年銷近萬壇以上。

自清末至民初時期,紹興酒聲譽便遠播中外,1910年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紹興黃酒獲得金牌獎;1915年在美國三藩市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紹興酒榮獲金牌獎;1929年在杭州舉辦的西湖博覽會上,紹興酒再奪一金;1936年的浙贛特產展覽會上,紹興酒又獲金牌獎。多次獲獎,使的紹興酒身價百倍,備受青睞,產能和銷售量更直線上升。

紹興黃酒,源遠而流長,具有非同凡俗的生命力。清代飲食名著《調鼎集》中把紹興酒與其它地方酒相比認為:“像天下酒,有灰者甚多,飲之令人發渴,而紹酒之性芳香醇烈,走而不守,故嗜之者為上品,非私評也”。並對紹興酒的品質作了“味甘、色清、氣香、力醇之上品,唯陳紹興酒為第一”的概括。這說明紹興酒的色香味格四個方面在酒中獨領風騷。無怪乎,袁枚讚美:“紹興酒如清官廉吏,不參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長留人間,閱盡世故而其質愈厚”。當真是喝一口便要念一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