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裡外覓封侯——李鴻章的坎坷起伏

清道光二十三年, 西元1843年, 李鴻章時年21歲, 奉父親李文安之命, 自老家安徽入京, 以應翌年順天鄉試。

“一萬年來誰著史, 三千裡外覓封侯。

”意氣風發的少年李鴻章大有天下公爵舍我其誰, 晚清歷史為我是著之意。 他確實實現了自己的志向, “運轉晚清機樞, 捭闔歐美交際, 盡李公”只手”而已”, 這是對他一生最好的寫照。

“秋風寶劍孤臣淚, 落日旌旗大將壇。 ”清光緒二十七年, 西元1901年, 簽訂《辛丑合約》之後,

李鴻章的病一發不可收拾, 胃血管破裂。 大口大口的吐著紫黑色的血塊。

李鴻章在臨終之前依舊心系大清朝, 希望國家能夠擺脫內憂外患, 強大起來。 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流芳百世了, 遺臭萬年倒是有可能。 李鴻章滿含憂憤, 雖已咽氣, 但雙目炯炯不閉。

“未了之事我輩可了, 請公放心去吧。 ”老臣周馥痛哭流涕, 李鴻章至此雙目乃瞑, 魂歸九泉。

太息斯人去, 蕭條徒泗空, 莽莽長淮, 起陸龍蛇安在也?

回首山河非, 只有夕陽好, 哀哀浩劫, 歸遼神鶴竟何之。

清光緒二十一年, 西元1895年。 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大敗,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李鴻章被慈禧太后任命為全權大臣, 趕赴日本議和。

在簽字的最後關頭, 李鴻章老淚橫流, “萬一談判不成, 只有遷都陝西, 和日本長期作戰。 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國, 中國可以抵抗到無盡期, 日本最終必會失敗求和。 ”

最後, 經過多次談判, 李鴻章為清政府省下一億兩白銀, 使得清政府得以繼續苟延殘喘。 但他是否想過, 若自己沒有過于抓權和採取“保船避戰”的政策,

清政府對北洋水師的經費不至於減少如斯, 甲午海戰的結局亦有可能改變, 但歷史沒有假設。

也正是馬關條約的強烈刺激, 使得李中堂發誓“終身不履日地”, 兩年後他出使歐美各國後回朝, 途經日本橫濱, 老人家無論如何不肯登岸, 無奈需要換船, 在老人家的堅持之下兩船之間架起了一塊木板, 已過古稀之年的李中堂, 在狂風呼嘯的海面之上, 毅然決然的蹣跚著步子, 慢慢騰挪了過去。

一道殘陽映照在老人的身上, 鬚髮飄飄, 涕泗橫流, 望著近在咫尺的小小島國, 老人家睜不開那雙渾濁的老眼, 這裡是毀了他一生榮光之地, 是毀了他心愛的國家的罪惡之都。

老人家不願再當賣國賊, 不願在成為替罪羊, 奈何慈禧太后一再電催中堂北上。

清光緒二十七年, 西元1901年, 李中堂再次簽訂《辛丑合約》, 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之下, 李中堂病倒了, 一病不起。 此時他再也沒有力氣與洋人爭來爭去了, 他吐血已到了瀕危的程度。 李中堂雙目含恨, 渾身顫動, 在病榻之上指揮下級官員將損失降到了最低, 從十億兩降到了四億五千兩,“人均一兩,以示侮辱”,李中堂接受了這個侮辱。

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迎來了自己一生的最後時刻,望著這個他奉獻了一生的國家,想起自己年輕時曾有過的流芳百世的夢想,憶起創辦洋務,高舉富國強兵的旗幟。李中堂難以瞑目!

嗚呼哀哉!從此天下,再無李公!

從十億兩降到了四億五千兩,“人均一兩,以示侮辱”,李中堂接受了這個侮辱。

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迎來了自己一生的最後時刻,望著這個他奉獻了一生的國家,想起自己年輕時曾有過的流芳百世的夢想,憶起創辦洋務,高舉富國強兵的旗幟。李中堂難以瞑目!

嗚呼哀哉!從此天下,再無李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