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楊志勇:《財經智庫》價值在於提供決策參考的“百寶箱”

撰文:郭菲兒 彭樂

►智庫也分很多類, 有些是對政府的, 有些是企業的, 給國家做決策參考的最好是獨立公正的研究, 避免個人私利和部門利益, 如果是為了私利, 就算成果做得好, 也會被貼上標籤。

►工資薪金所得適用稅率需要做大幅度調整, 應明確地將個稅改革定位為減稅改革。 綜合考慮企業所得稅稅負和國際稅收競爭背景, 可將相應稅率調整為:月應納稅所得額在20萬元以上的, 適用25%的稅率。

▲楊志勇,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經濟學博士。 財經戰略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財經智庫》編輯部主任, 財政稅收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生院財經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財政學會副秘書長。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學者講座教授,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公共經濟學理論體系創新研究”主持人。

【正文】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以下簡稱社科院)的產出比較高冷。

作為國家重要的思想庫和智囊團, 社科院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不難理解。

“但實際並不是”,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財經智庫》編輯部主任楊志勇在接受一條財經採訪時談到, 以研究院主辦的《財經智庫》期刊為例, 只要有經濟學常識, 基本就能懂。 《財經智庫》現在的工作, 就是想要拉平從學術研究到政策形成, 以及從學術研究到社會理解的距離。

楊志勇認為, 現在的內容有印刷價值的並不多, 《財經智庫》的價值在於提供“百寶箱”類的內容, 注重深度, 即使以後遇到問題也值得拿出來再讀;一定是做前瞻性、戰略性的研究, 而不是單純的解釋工作, 使人能夠對問題形成較全面的認識,

而不是碎片化的。

以下根據採訪實錄整理:

組建財經戰略研究院就是突出智庫功能

一條財經:您之前一直在象牙塔教書, 為什麼後來會選擇到社科院做智庫?社科院與大學相比, 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

楊志勇:社科院和科學院是一樣的,

在學術方面是最頂級的機構, “名”在外。 我是2005年來到社科院的, 當時的社科院還不是智庫定位。 一般情況下大家是喜歡從社科院到大學, 我選擇的是大學到社科院, 這完全是兩種工作, 不同的人適應不同的情況。

但現在重點大學的待遇上去了, 社科院的吸引力有所削弱, 好的人才還是更傾向于大學, 這也代表了總體實力的一些變化, 在大學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了。

一條財經:您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與同類智庫相比有何優勢?

楊志勇:2011年12月, 社科院以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為基礎, 組建了綜合性、創新型國家級的財經戰略研究機構——財經戰略研究院。

這裡有一個概念, 我們不是研究所改為研究院,

而是研究所改為戰略研究院。 原來叫財貿所, 全稱是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 現在改為財經戰略研究院, 最初擬議中的名字是國家經濟戰略研究院, 這是按照社科院院長陳奎元的要求辦的, 他曾是全國政協副主席, 提出社科院做智庫要做出特色來。

經濟領域曾有8個研究所, 選擇對財貿所進行改造, 改為現在的財經戰略研究院, 突出智庫的功能, 不止要做學術研究, 我們做的是國家級學術智庫發展道路的探索工作, 社科院是綜合高端智庫, 我們是其中的組成部分。

實施創新工程, 除了工資還有“智力報償”

一條財經:現在機構組成和人員情況大致是怎樣的?這樣一個龐大的研究團隊, 如何做好人員管理和儲備?

楊志勇:現在我們研究院大概有八十人,除了一些行政人員和早期參與者,其他的基本都是博士學位,這個跟其他研究機構一樣。社科院是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在國家政策方面或多或少都有參與,國家也需要。

現在機構管理都一樣,要找到一些人才,有管理的,也有研究的,我們是國家事業單位,跟大學不一樣,我們操作的難度要大一些。現在社科院在落實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最終是要創新。在這個工程中,根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特點,經費的使用上做了一些調整,更加注重腦力勞動的報償。社會科學研究需要根據自身特點,設計合理的激勵制度。

創新工程實施之後,多數人的收入狀況和工作條件比過去好很多,加入創新工程後,還有一筆智力報償。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進創新工程。智力報償根據崗位分期發放。我所在的財政學科,只有十餘人,人數比通常人們所想像的少很多,但大家都很努力,現在是社科院的優勢學科。

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拉平學術研究到政策形成的距離

一條財經:國外的大部分智庫會像包裝明星一樣打造個人和團隊,您是如何進行推廣工作的?

楊志勇:我們比較少做這些事情,主要是開一些發佈會來做推廣。網上一些專欄都是媒體找到我們來做,我們一般會選擇一些官方的媒體、學術性的媒體,或者是些有市場深度的媒體。這方面我們確實做得不夠,都是別人約稿,編輯比較專業的話,我都會配合,並沒有專門的推廣管道。

《財經智庫》是公開發行的,我們希望更多人看到,但是在多數人的印象中,社科院做的東西都是比較高冷的。實際上不是,我們做的期刊只要有經濟學常識,基本就能看懂。

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拉平學術研究到政策形成,以及從學術研究到社會理解的距離。現在很多決策者和讀者可以通過快消的管道解決這些,但看完我們的內容後,對一個問題就能形成比較全面的認識,而不是碎片化的,更加注重深度,即使以後遇到問題還是值得看。現在的內容值得印刷的不多,我們以最好的方式印刷出來,我們的期刊2016年剛創刊,就得到了“中國最美期刊”的獎項,這是當年中國社科院主管期刊中唯一獲獎的。

給國家做決策參考的最好是獨立公正的研究

一條財經:在智庫成果的各類國際排名中,國外智庫因為母語等優勢,排名比較靠前,我們的國際化程度如何?有沒有英文版的產品?

楊志勇:這個是我們目前的短板,其他的一些所國際化做得比我們好,我們也有一些英文的文章,但都是偏學術類的。財經院有一本英文刊物China Finance and Economic Review,和Springer公司合作出版,2012年創刊,還有很大的挖掘潛力。

一條財經:《財經智庫》接下來有何重大計畫?

楊志勇:去年是注重內容,今年可能會跟更多的經濟類智庫進行交流。我們作為一個高端交流平臺,陣地一直對外開放。期刊需要適當推廣期刊,讓更多人瞭解。現在組織的活動較少,後期會跟一些機構合作。

一條財經:您對智庫產業化、行業模式有何看法?中國智庫能否產業化?

楊志勇:產業化的路徑不好走。主要是看做什麼,智庫也分很多類,有些是對政府的,有些是企業的,給國家做決策參考的最好是獨立公正的研究,避免個人私利和部門利益,如果是為了私利,就算成果做得好,也會被貼上標籤。產業化更多意味著專業化,然後有需求之後才有產業化。

為政府提供決策參考,首先是資訊公開

一條財經:您覺得目前中國智庫的影響力如何?

楊志勇:現在來說是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國際智庫相比還是有一段距離。為政府提供決策參考的話,首先是資訊公開,才能做充分研究,自已做研究的話,可能在資訊收集方面就要費很大的功夫,研究就會打折扣。我覺得我們還需要更加開放,讓更多人做研究,國家就可以有更多選擇,還能節省成本和經歷。

一條財經:你覺得未來5年中國智庫的發展會是一個怎樣的局面?建立新型智庫應“新”在哪裡?

楊志勇:新型智庫建設首先是要服務決策,從研究的角度來講,主要是針對問題給出一些專業性的解決方案,發揮有效的作用。中國智庫發揮影響力,都有一些特殊的做法,比如內部報告的報送。當前,媒體發聲,影響輿情是智庫的常規做法。現在全國上下都在做智庫,說到底是一件好事,但要瞭解真問題,才能提出專業意見。

政策研究的影響面非常大,比如人口政策,現在老齡化非常嚴重,如果人口政策不調整,將面臨巨大的社會問題,以後局面很難應對。還有稅收問題,比如我現在研究的房地產稅,就要有學術支撐,也要根據現實問題做出調整,說的每一句話都得經住考驗,實施不好的都會適得其反,會產生新的問題。

房地產稅和房價調控最好不要關聯

一條財經:您是財稅方面的頂級專家,說到房地產稅問題,有人提出應用增加房地產稅的方法來調整房價,您怎樣看?

楊志勇:應當說他們對房地產稅的理解和我們不太一樣。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房地產稅,即使有了房地產稅,它們的房價也不是沒有上漲。房價上漲的原因是什麼,政策要解決什麼問題,最好不要把這兩者關聯。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房價漲到10%以上,正常的房地產稅,而不是現在上海、重慶的消費稅,房地產稅是按照評估價來徵收的,一般不會超過3%,如果房價一年漲10%,3%交稅,7%算按揭。市場崩潰不是決策者希望看到的,有房的人越來越多,都不願意看到房價下降。現在經常將房價和收入對比,這是買不起房子,如果要收稅,只能以評估價為基準,如果收入和房價不成正比,按評估價收的稅可能超過收入水準。十年前的房子一平方米只要幾千塊,工資維持在幾千塊,現在就交不起了,只能免掉這個稅。買房子了還必須交稅,負擔更重,沒有買房子反而不用交稅,真買不起房子的,就說不收也買不起,把這些排除在外,稅收就收不到多少。

即使國家說得有道理,到了實施階段還是要出問題。我們從學理的角度分析,國家一開始並不是主要靠稅收收入,西歐歷史上一開始國王都靠自己過活,主要是靠土地,到了打仗的時候才靠貴族出錢,後來資本主義興起之後才收稅。

我們國家現在土地收入不少,土地收入跟房地產稅在功能上是一樣的,土地收入也是要提供公共服務,比如基礎設施等。原來講物業稅,現在是物業費,這是兩種概念。像美國收房地產稅,很多開放式社區有很多功能是員警來做,環衛工人來做,通過稅收來解決的,但現在中國很多封閉式社區,都是通過物業費來解決的,物業費的性質跟房地產稅也類似。

一是現在納稅能力不足,二是公共服務已經有收入支撐了,三是我們是土地公有制國家,公有制國家收房地產稅跟其他國家不一樣。這次沒有列入立法很正常,有很多問題還沒有解決。我們智庫就是在進行這些專業的學術研究,給國家一些好的建議。

“大象還在起舞”,中國經濟還有更大增長空間

一條財經: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黃奇帆在審議財政預算報告時建議,將個人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從45%降低至25%,您怎麼看?

楊志勇:你可以看我2015年出版的一本書《現代財政制度探索——國家治理視角下的中國財稅改革》,裡邊就提到過,工資薪金所得適用稅率需要做大幅度調整,應明確地將個稅改革定位為減稅改革。綜合考慮企業所得稅稅負和國際稅收競爭背景,可將相應稅率調整為:月應納稅所得額在20萬元以上的,適用25%的稅率。

我們就是提供這種百寶箱的東西,我們一定是做一些前瞻性、戰略性的研究,而不是單純的解釋工作,跟一般意義上的智庫不一樣,我們是學術型智庫。現在還有很多問題要研究,一些地方對金融行業從業人才的所得稅採取了靈活的做法,這是受國際稅收競爭影響的結果,未來稅制改革應該注意這一點。

一條財經:但很多人認為,這種改革或建議已經提了二十多年了,有當然好,推不下去卻是常態,降低個稅最高稅率比提高免徵稅還難,所以當務之急還是提高免征額?

楊志勇:肖捷部長這次答記者問有了有了新提法,即該提就得提,體現了務實的精神。稅收到底怎麼定,無論是個稅還是房地產稅,首先告訴大家有什麼結果和影響,然後自己選擇,充分知情的情況下願意砸自己的腳那就沒有辦法了,道理是這樣的。

比如我這本書非常貴,假設賣100塊,你覺得太貴,找到稅務局要收100%的暴利稅,一般人有這種想法沒有任何問題,想要解決價格過高的問題,稅務局聽了,但是收稅之後就不可能再用100塊錢買到這本書了,客戶要分攤一部分稅收。

其實房子也是一樣的道理,價格太高,然後收稅,價格只會更高,正常時期是不會降低房價的,除非是市場崩潰,需求和供給出問題,這是一個大問題,涉及到土地制度,這些是學香港的,但是稅收沒有學香港。

一條財經:最近很多平臺在發聲,2017年中國還會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您怎樣看?

楊志勇:肯定是這樣,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還要保持6.5的速度,“大象還在起舞”。只要激發更多人的積極性,經濟還有更大增長空間。

《財經智庫》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主辦,並向國內外公開發行。《財經智庫》系國內首本經濟領域智庫期刊,秉承“學以致用、研以致用”的學風,以我國重大現實財經問題為研究物件,立足國家級綜合性高端智庫定位,反映圍繞財經領域重大現實問題的國情調研和決策諮詢成果,服務國家的經濟決策;重視思想性、原創性、現實性、戰略性,以定性研究為主,宣導研究成果的決策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

楊志勇:現在我們研究院大概有八十人,除了一些行政人員和早期參與者,其他的基本都是博士學位,這個跟其他研究機構一樣。社科院是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在國家政策方面或多或少都有參與,國家也需要。

現在機構管理都一樣,要找到一些人才,有管理的,也有研究的,我們是國家事業單位,跟大學不一樣,我們操作的難度要大一些。現在社科院在落實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最終是要創新。在這個工程中,根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特點,經費的使用上做了一些調整,更加注重腦力勞動的報償。社會科學研究需要根據自身特點,設計合理的激勵制度。

創新工程實施之後,多數人的收入狀況和工作條件比過去好很多,加入創新工程後,還有一筆智力報償。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進創新工程。智力報償根據崗位分期發放。我所在的財政學科,只有十餘人,人數比通常人們所想像的少很多,但大家都很努力,現在是社科院的優勢學科。

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拉平學術研究到政策形成的距離

一條財經:國外的大部分智庫會像包裝明星一樣打造個人和團隊,您是如何進行推廣工作的?

楊志勇:我們比較少做這些事情,主要是開一些發佈會來做推廣。網上一些專欄都是媒體找到我們來做,我們一般會選擇一些官方的媒體、學術性的媒體,或者是些有市場深度的媒體。這方面我們確實做得不夠,都是別人約稿,編輯比較專業的話,我都會配合,並沒有專門的推廣管道。

《財經智庫》是公開發行的,我們希望更多人看到,但是在多數人的印象中,社科院做的東西都是比較高冷的。實際上不是,我們做的期刊只要有經濟學常識,基本就能看懂。

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拉平學術研究到政策形成,以及從學術研究到社會理解的距離。現在很多決策者和讀者可以通過快消的管道解決這些,但看完我們的內容後,對一個問題就能形成比較全面的認識,而不是碎片化的,更加注重深度,即使以後遇到問題還是值得看。現在的內容值得印刷的不多,我們以最好的方式印刷出來,我們的期刊2016年剛創刊,就得到了“中國最美期刊”的獎項,這是當年中國社科院主管期刊中唯一獲獎的。

給國家做決策參考的最好是獨立公正的研究

一條財經:在智庫成果的各類國際排名中,國外智庫因為母語等優勢,排名比較靠前,我們的國際化程度如何?有沒有英文版的產品?

楊志勇:這個是我們目前的短板,其他的一些所國際化做得比我們好,我們也有一些英文的文章,但都是偏學術類的。財經院有一本英文刊物China Finance and Economic Review,和Springer公司合作出版,2012年創刊,還有很大的挖掘潛力。

一條財經:《財經智庫》接下來有何重大計畫?

楊志勇:去年是注重內容,今年可能會跟更多的經濟類智庫進行交流。我們作為一個高端交流平臺,陣地一直對外開放。期刊需要適當推廣期刊,讓更多人瞭解。現在組織的活動較少,後期會跟一些機構合作。

一條財經:您對智庫產業化、行業模式有何看法?中國智庫能否產業化?

楊志勇:產業化的路徑不好走。主要是看做什麼,智庫也分很多類,有些是對政府的,有些是企業的,給國家做決策參考的最好是獨立公正的研究,避免個人私利和部門利益,如果是為了私利,就算成果做得好,也會被貼上標籤。產業化更多意味著專業化,然後有需求之後才有產業化。

為政府提供決策參考,首先是資訊公開

一條財經:您覺得目前中國智庫的影響力如何?

楊志勇:現在來說是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國際智庫相比還是有一段距離。為政府提供決策參考的話,首先是資訊公開,才能做充分研究,自已做研究的話,可能在資訊收集方面就要費很大的功夫,研究就會打折扣。我覺得我們還需要更加開放,讓更多人做研究,國家就可以有更多選擇,還能節省成本和經歷。

一條財經:你覺得未來5年中國智庫的發展會是一個怎樣的局面?建立新型智庫應“新”在哪裡?

楊志勇:新型智庫建設首先是要服務決策,從研究的角度來講,主要是針對問題給出一些專業性的解決方案,發揮有效的作用。中國智庫發揮影響力,都有一些特殊的做法,比如內部報告的報送。當前,媒體發聲,影響輿情是智庫的常規做法。現在全國上下都在做智庫,說到底是一件好事,但要瞭解真問題,才能提出專業意見。

政策研究的影響面非常大,比如人口政策,現在老齡化非常嚴重,如果人口政策不調整,將面臨巨大的社會問題,以後局面很難應對。還有稅收問題,比如我現在研究的房地產稅,就要有學術支撐,也要根據現實問題做出調整,說的每一句話都得經住考驗,實施不好的都會適得其反,會產生新的問題。

房地產稅和房價調控最好不要關聯

一條財經:您是財稅方面的頂級專家,說到房地產稅問題,有人提出應用增加房地產稅的方法來調整房價,您怎樣看?

楊志勇:應當說他們對房地產稅的理解和我們不太一樣。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房地產稅,即使有了房地產稅,它們的房價也不是沒有上漲。房價上漲的原因是什麼,政策要解決什麼問題,最好不要把這兩者關聯。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房價漲到10%以上,正常的房地產稅,而不是現在上海、重慶的消費稅,房地產稅是按照評估價來徵收的,一般不會超過3%,如果房價一年漲10%,3%交稅,7%算按揭。市場崩潰不是決策者希望看到的,有房的人越來越多,都不願意看到房價下降。現在經常將房價和收入對比,這是買不起房子,如果要收稅,只能以評估價為基準,如果收入和房價不成正比,按評估價收的稅可能超過收入水準。十年前的房子一平方米只要幾千塊,工資維持在幾千塊,現在就交不起了,只能免掉這個稅。買房子了還必須交稅,負擔更重,沒有買房子反而不用交稅,真買不起房子的,就說不收也買不起,把這些排除在外,稅收就收不到多少。

即使國家說得有道理,到了實施階段還是要出問題。我們從學理的角度分析,國家一開始並不是主要靠稅收收入,西歐歷史上一開始國王都靠自己過活,主要是靠土地,到了打仗的時候才靠貴族出錢,後來資本主義興起之後才收稅。

我們國家現在土地收入不少,土地收入跟房地產稅在功能上是一樣的,土地收入也是要提供公共服務,比如基礎設施等。原來講物業稅,現在是物業費,這是兩種概念。像美國收房地產稅,很多開放式社區有很多功能是員警來做,環衛工人來做,通過稅收來解決的,但現在中國很多封閉式社區,都是通過物業費來解決的,物業費的性質跟房地產稅也類似。

一是現在納稅能力不足,二是公共服務已經有收入支撐了,三是我們是土地公有制國家,公有制國家收房地產稅跟其他國家不一樣。這次沒有列入立法很正常,有很多問題還沒有解決。我們智庫就是在進行這些專業的學術研究,給國家一些好的建議。

“大象還在起舞”,中國經濟還有更大增長空間

一條財經: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黃奇帆在審議財政預算報告時建議,將個人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從45%降低至25%,您怎麼看?

楊志勇:你可以看我2015年出版的一本書《現代財政制度探索——國家治理視角下的中國財稅改革》,裡邊就提到過,工資薪金所得適用稅率需要做大幅度調整,應明確地將個稅改革定位為減稅改革。綜合考慮企業所得稅稅負和國際稅收競爭背景,可將相應稅率調整為:月應納稅所得額在20萬元以上的,適用25%的稅率。

我們就是提供這種百寶箱的東西,我們一定是做一些前瞻性、戰略性的研究,而不是單純的解釋工作,跟一般意義上的智庫不一樣,我們是學術型智庫。現在還有很多問題要研究,一些地方對金融行業從業人才的所得稅採取了靈活的做法,這是受國際稅收競爭影響的結果,未來稅制改革應該注意這一點。

一條財經:但很多人認為,這種改革或建議已經提了二十多年了,有當然好,推不下去卻是常態,降低個稅最高稅率比提高免徵稅還難,所以當務之急還是提高免征額?

楊志勇:肖捷部長這次答記者問有了有了新提法,即該提就得提,體現了務實的精神。稅收到底怎麼定,無論是個稅還是房地產稅,首先告訴大家有什麼結果和影響,然後自己選擇,充分知情的情況下願意砸自己的腳那就沒有辦法了,道理是這樣的。

比如我這本書非常貴,假設賣100塊,你覺得太貴,找到稅務局要收100%的暴利稅,一般人有這種想法沒有任何問題,想要解決價格過高的問題,稅務局聽了,但是收稅之後就不可能再用100塊錢買到這本書了,客戶要分攤一部分稅收。

其實房子也是一樣的道理,價格太高,然後收稅,價格只會更高,正常時期是不會降低房價的,除非是市場崩潰,需求和供給出問題,這是一個大問題,涉及到土地制度,這些是學香港的,但是稅收沒有學香港。

一條財經:最近很多平臺在發聲,2017年中國還會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您怎樣看?

楊志勇:肯定是這樣,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還要保持6.5的速度,“大象還在起舞”。只要激發更多人的積極性,經濟還有更大增長空間。

《財經智庫》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主辦,並向國內外公開發行。《財經智庫》系國內首本經濟領域智庫期刊,秉承“學以致用、研以致用”的學風,以我國重大現實財經問題為研究物件,立足國家級綜合性高端智庫定位,反映圍繞財經領域重大現實問題的國情調研和決策諮詢成果,服務國家的經濟決策;重視思想性、原創性、現實性、戰略性,以定性研究為主,宣導研究成果的決策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