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加里波利戰役: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最後一搏

1915年初, 歐洲大地正在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隆隆戰火包圍, 以英國、法國及俄羅斯為首的協約國和以德國及奧匈帝國為首的同盟國早已在馬恩河戰役等重點會戰中打得不可開交, 而歐洲主要戰場也在雙方巨大的人力和火力的堆砌中向塹壕戰的膠著局勢發展。

就在這片總體僵持的戰況下, 1915年2月, 英軍艦隊突然從地中海方向駛近奧斯曼帝國的海上咽喉要道達達尼爾海峽並且對附近的加里波利半島實施炮擊, 不久之後英法聯軍與奧斯曼帝國軍就這一地區展開了全面的爭奪。 接下來,

我們將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末期的地緣局勢說起, 解析這場戰役的來龍去脈和深遠意義。

“西亞病夫”:奧斯曼帝國的分崩離析

1453年5月29日, 曾經作為東羅馬帝國輝煌象徵的都城君士坦丁堡在土耳其人的重重圍攻下最終陷落, 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則騎著高頭大馬帶領軍隊成為這裡的新主人。 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改名為伊斯坦布爾, 而奧斯曼帝國從此走向輝煌的擴張時代。

在接下來的兩百多年中, 奧斯曼帝國在多名賢能君主的帶領下不斷擴張。 貝爾格勒、布達佩斯、巴格達, 一座座歷史名城相繼成為奧斯曼帝國的新領土, 這種態勢直到1683年奧地利和波蘭組成的神聖聯軍將奧斯曼軍隊攻佔維也納的企圖徹底粉碎後才最終結束。 此時, 奧斯曼帝國疆域達到巔峰, 超過500萬平方公里。

仍舊覬覦西歐領土的奧斯曼蘇丹們或許並沒有想到, 1683年維也納之戰竟成為帝國衰亡的開始。 在工業革命和海外殖民擴張的浪潮中, 西方各國逐步在地緣對抗中佔據了絕對的優勢, 而奧斯曼帝國卻在宗教保守的氣氛中逐漸落後, 走上了丟城失地的王朝末路。

1774年俄土戰爭失利丟失克裡米亞, 1818年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島趁亂建國, 1832年希臘脫離奧斯曼獨立, 1882年英國實際控制埃及, 曾經不可一世的中東大國現在成了名副其實的“西亞病夫”。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希望與新興列強德國合作在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地包圍圈中打開局勢的奧斯曼帝國站在了同盟國的一方。 1915年2月, 正如當年土耳其人大軍壓境君士坦丁堡一樣, 英國海軍的戰列艦現在開到了伊斯坦布爾的門戶加里波利半島, 一場關乎土耳其人國運的戰役即將爆發。

激戰半島:土耳其軍隊的奮力一搏

加里波利戰役的起因肇始于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溫斯頓·邱吉爾希望用包抄土耳其來緩解協約國正面戰場壓力的達達尼爾海峽登陸計畫。 英國海軍將領薩克維爾·卡登在2月29日率領艦隊強行突入加里波利半島附近的達達尼爾海峽並且對岸上的奧斯曼軍隊陣地展開炮擊, 戰役正式宣告開始。

面對英軍強大的海軍優勢,奧斯曼軍隊暫時放棄了半島的前沿陣地,但是其陸上火炮和海峽中佈置的水雷也讓進攻方的船隻付出了3沉3傷的代價。

聯軍方面此時對於奧斯曼軍隊的抵抗能力產生了誤判,英軍在3月初率先從灘頭登陸,但是他們不久後便發現,奧斯曼軍的火炮馬上就覆蓋了這一片狹窄的地區,第一輪登陸宣告失敗。

同年4月,加里波利戰場上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登陸心切的英國人調來了自己的地中海遠征部隊,這批部隊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來自於英國殖民下的澳大利亞(約6萬人)和紐西蘭(約1.8萬人)的志願軍,這支被稱為“澳新軍團”的部隊將登陸地點選在了加里波利半島中部的狹窄海灣地帶。

澳新軍團其實並不清楚登陸地區的情況,志願兵雖然都希望為大英帝國效力但是卻缺乏實際的夜戰登陸經驗,而他們的對手則是作戰經驗豐富的奧斯曼軍上校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克。

凱末爾指揮的奧斯曼軍隊與德國軍事顧問奧托·馮·桑德斯通力合作,他們採取了挖掘戰壕和工事進行堅守並且呼叫增援的策略。奧斯曼軍隊在英法聯軍海軍優勢火力的轟擊下仍舊堅守陣位並且依託野戰炮和機槍對登陸部隊進行反擊。不僅如此,凱末爾還讓士兵們安裝刺刀以表明拼死抵抗的決心。接下來一段時間,雙方實際進入了傷亡慘重的相互攻防環節,而登陸部隊始終無法建立有效的灘頭據點。

在近代歷次戰役中屢戰屢敗的奧斯曼軍隊在本次反登陸戰中卻體現出了非常頑強的戰鬥意志,指揮官凱末爾對士兵說道:“我不要求你們進攻,我卻命令你們堅守至死亡。在我們死亡之前,其他部隊和指揮官會取代我們的位置。”

從5月到8月之間,奧斯曼軍隊甚至向困在灘頭的發動反衝鋒,嚴重低估對手戰鬥意志和動員能力的聯軍在居高臨下的火力傾瀉下留下了大量屍體。盛夏炎熱的氣候讓各種疾病在擁擠的部隊中迅速蔓延,包括澳新軍團在內的聯軍持續出現非戰鬥減員。

從9月開始,無法取得進展的聯軍開始向總部方面請求支援,但是深陷歐洲正面戰場的主力部隊無法向土耳其方面分撥太多人手。10月開始,聯軍發現逐漸轉冷的天氣無法支撐自己繼續發起大規模登陸戰,他們在掩護下逐漸撤退並且在1916年1月9日撤退完畢。至此,加里波利戰役正式結束,前後投入近50萬兵力的協約國和堅守陣地的奧斯曼軍隊都付出了20萬人以上的慘重傷亡代價。

戰後餘波:現代土耳其與加里波利戰役

加里波利戰役是一戰期間規模最大的一次登陸戰,對於土耳其人而言,其最大成果在於長期身為“西亞病夫”的奧斯曼帝國守住了極為寶貴的首都伊斯坦布爾及其周邊歐洲領土。與此同時,咽喉要道土耳其海峽至今仍舊處在土耳其人的控制之下,而土耳其也將自己定位成一個歐洲國家。

另一方面,在戰役中聲名鵲起的凱末爾成了土耳其人的民族英雄,在接下來的軍事鬥爭中,凱末爾率領土耳其人趕走了覬覦小亞細亞半島的希臘軍隊並且在1923年成立了土耳其共和國。出任共和國第一任總統的凱末爾大力進行世俗化改革,並且將軍隊確立為捍衛世俗化的基石。

時至今日,土耳其軍隊曾經先後五次發動政變試圖推翻有違世俗化方向的政府,雖然最近一次(2016年7月15日)政變沒能推翻埃爾多安政權,但是軍隊的態度對於國家發展方向仍舊有很大影響。

協約國聯軍方面,作為戰役主謀的邱吉爾因為戰役失敗而仕途受阻,他在英國的地位在日後的軍政事務中才逐漸恢復。與此同時,此次共同參與加里波利登陸戰的澳新軍團在此次戰役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為了紀念此次作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兩國將登陸發起的4月25日定為國家公共假日——“澳新軍團日”。

總的來說,加里波利戰役是奧斯曼帝國在對外戰爭中最後的掙扎,雖然這個往昔大國最終仍舊被肢解為總面積不到80萬平方公里的土耳其共和國,但是從對歐洲領土的守衛和對民族主義精神的激發來看,此次戰役從面子上和裡子上都是土耳其人的一次重大勝利。

(本文作者王一諾為介面撰稿人)

面對英軍強大的海軍優勢,奧斯曼軍隊暫時放棄了半島的前沿陣地,但是其陸上火炮和海峽中佈置的水雷也讓進攻方的船隻付出了3沉3傷的代價。

聯軍方面此時對於奧斯曼軍隊的抵抗能力產生了誤判,英軍在3月初率先從灘頭登陸,但是他們不久後便發現,奧斯曼軍的火炮馬上就覆蓋了這一片狹窄的地區,第一輪登陸宣告失敗。

同年4月,加里波利戰場上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登陸心切的英國人調來了自己的地中海遠征部隊,這批部隊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來自於英國殖民下的澳大利亞(約6萬人)和紐西蘭(約1.8萬人)的志願軍,這支被稱為“澳新軍團”的部隊將登陸地點選在了加里波利半島中部的狹窄海灣地帶。

澳新軍團其實並不清楚登陸地區的情況,志願兵雖然都希望為大英帝國效力但是卻缺乏實際的夜戰登陸經驗,而他們的對手則是作戰經驗豐富的奧斯曼軍上校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克。

凱末爾指揮的奧斯曼軍隊與德國軍事顧問奧托·馮·桑德斯通力合作,他們採取了挖掘戰壕和工事進行堅守並且呼叫增援的策略。奧斯曼軍隊在英法聯軍海軍優勢火力的轟擊下仍舊堅守陣位並且依託野戰炮和機槍對登陸部隊進行反擊。不僅如此,凱末爾還讓士兵們安裝刺刀以表明拼死抵抗的決心。接下來一段時間,雙方實際進入了傷亡慘重的相互攻防環節,而登陸部隊始終無法建立有效的灘頭據點。

在近代歷次戰役中屢戰屢敗的奧斯曼軍隊在本次反登陸戰中卻體現出了非常頑強的戰鬥意志,指揮官凱末爾對士兵說道:“我不要求你們進攻,我卻命令你們堅守至死亡。在我們死亡之前,其他部隊和指揮官會取代我們的位置。”

從5月到8月之間,奧斯曼軍隊甚至向困在灘頭的發動反衝鋒,嚴重低估對手戰鬥意志和動員能力的聯軍在居高臨下的火力傾瀉下留下了大量屍體。盛夏炎熱的氣候讓各種疾病在擁擠的部隊中迅速蔓延,包括澳新軍團在內的聯軍持續出現非戰鬥減員。

從9月開始,無法取得進展的聯軍開始向總部方面請求支援,但是深陷歐洲正面戰場的主力部隊無法向土耳其方面分撥太多人手。10月開始,聯軍發現逐漸轉冷的天氣無法支撐自己繼續發起大規模登陸戰,他們在掩護下逐漸撤退並且在1916年1月9日撤退完畢。至此,加里波利戰役正式結束,前後投入近50萬兵力的協約國和堅守陣地的奧斯曼軍隊都付出了20萬人以上的慘重傷亡代價。

戰後餘波:現代土耳其與加里波利戰役

加里波利戰役是一戰期間規模最大的一次登陸戰,對於土耳其人而言,其最大成果在於長期身為“西亞病夫”的奧斯曼帝國守住了極為寶貴的首都伊斯坦布爾及其周邊歐洲領土。與此同時,咽喉要道土耳其海峽至今仍舊處在土耳其人的控制之下,而土耳其也將自己定位成一個歐洲國家。

另一方面,在戰役中聲名鵲起的凱末爾成了土耳其人的民族英雄,在接下來的軍事鬥爭中,凱末爾率領土耳其人趕走了覬覦小亞細亞半島的希臘軍隊並且在1923年成立了土耳其共和國。出任共和國第一任總統的凱末爾大力進行世俗化改革,並且將軍隊確立為捍衛世俗化的基石。

時至今日,土耳其軍隊曾經先後五次發動政變試圖推翻有違世俗化方向的政府,雖然最近一次(2016年7月15日)政變沒能推翻埃爾多安政權,但是軍隊的態度對於國家發展方向仍舊有很大影響。

協約國聯軍方面,作為戰役主謀的邱吉爾因為戰役失敗而仕途受阻,他在英國的地位在日後的軍政事務中才逐漸恢復。與此同時,此次共同參與加里波利登陸戰的澳新軍團在此次戰役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為了紀念此次作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兩國將登陸發起的4月25日定為國家公共假日——“澳新軍團日”。

總的來說,加里波利戰役是奧斯曼帝國在對外戰爭中最後的掙扎,雖然這個往昔大國最終仍舊被肢解為總面積不到80萬平方公里的土耳其共和國,但是從對歐洲領土的守衛和對民族主義精神的激發來看,此次戰役從面子上和裡子上都是土耳其人的一次重大勝利。

(本文作者王一諾為介面撰稿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