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最後一位武狀元,名字霸氣外露卻境遇淒慘,中狀元當年竟然過世了

“狀元”這個稱謂大家都不陌生, 中國自隋朝開科考試至清朝光緒年間誕生了不少狀元, 但是大家一般對其認知都局限在“文狀元”範疇,

其實還有一個和文狀元齊名的是“武狀元”, 同時該項武科考試千百年間沒有斷過, 在封建社會帝王統治不僅要“文治教佐天下”, 也需要“以武功戡禍亂”來維護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穩固。

說到武狀元, 可能很多人第一反應能想到的是蘇乞兒,

因為電影傳播的原因在大家心底根深蒂固, 其實歷史上真實的蘇乞兒並未中過武狀元有史記載也只是廣州的一名拳師, 只不過很多情節是根據影視作品虛構罷了。 在古代能考的上武進士都可以被稱的為“跳龍門”, “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更何況是武狀元, 那就更不得了, 殿試第一的武狀元更是被世人叫做“獨佔鰲頭”。

而綿延千餘年的歷史中, 有一位武狀元可以說是“第一人中的最後一人”, 這就是於清朝光緒二十四年即西元1898年高中狀元的張三甲, 只說名字就可以威懾武科考場, “三甲”本身指的就是殿試後的一甲、二甲、三甲三等, 起這個名字估計當時考試都讓很多對手聽後對其畏怯三分, 最終中了武狀元也是實至名歸。

張三甲何許人也, 直隸大名府開州戶部寨村(今河南濮陽)人氏, 字鼎臣, 號魁軒, 1876年光緒二年出身于一個貧寒尚武的家庭, 從小受到父親一輩的薰陶而擅長武藝, 刀槍劍戟幾乎樣樣精通, 尤其以大刀起舞而名揚鄉里, 十五六歲的時候張三甲已經練得一身彪悍的體格, 於是父親把他送到了開州武術高手楊國昌的身邊學習武術, 並拜其為師, 希望以後兒子可以光宗耀祖報效國家, 在楊國昌師傅的悉心教授下, 張三甲進步很快, 而且武藝日漸臻熟, 對於重達百十斤左右的武刀耍起了非常輕鬆,

而且跑馬射箭方面幾乎可以百發百中, 甚是讓楊師傅感到高興。

西元1897年即光緒23年, 張三甲於大名府參加武科鄉試中得武舉人, 次年即1898年張三甲開赴京城參加殿試, 在光緒帝面前張三甲舞動起重達一百八十斤的大刀, 刀舞風聲, 使得監考官眼前一亮, 同時光緒皇帝看到後也是龍顏大悅,於是張三甲一舉奪得頭魁,被皇帝欽點為武狀元,這也是開州歷史上第一名武狀元,同時也是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後一名武狀元。

高中武狀元的張三甲一時驚動朝野,很多官員都紛紛造訪,所下榻的小店也是每日人員爆棚,低調的張三甲在誇官三日後靜悄悄的回鄉了,但消息不脛而走剛到大名府的地界,各路地方官員就開始前來迎接了,大名府上升起了皇帝御賜的“御前侍衛”金匾,開州也掛起了“狀元及第”的牌匾,可以說張三甲是風光一時。

不過不幸的是回鄉不久的張三甲卻因為患疾而不治身亡(1898年高中武狀元當年過世)令人噓唏不已,雖壯志未酬英年早逝,但他所帶來的驕傲一直為濮陽人所津津樂道。

同時光緒皇帝看到後也是龍顏大悅,於是張三甲一舉奪得頭魁,被皇帝欽點為武狀元,這也是開州歷史上第一名武狀元,同時也是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後一名武狀元。

高中武狀元的張三甲一時驚動朝野,很多官員都紛紛造訪,所下榻的小店也是每日人員爆棚,低調的張三甲在誇官三日後靜悄悄的回鄉了,但消息不脛而走剛到大名府的地界,各路地方官員就開始前來迎接了,大名府上升起了皇帝御賜的“御前侍衛”金匾,開州也掛起了“狀元及第”的牌匾,可以說張三甲是風光一時。

不過不幸的是回鄉不久的張三甲卻因為患疾而不治身亡(1898年高中武狀元當年過世)令人噓唏不已,雖壯志未酬英年早逝,但他所帶來的驕傲一直為濮陽人所津津樂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