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通珍貴的懸空寺碑文,揭示千年秘密

州府平陸縣儒學正堂, 相當於現在的平陸縣教育局長之職, 是一個正八品的官員。 在寫這通碑文時, 王尊賢已經退隱林下, 居住在故鄉渾源縣城。

懸空寺就是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2公里處的恒山景區中, 這座寺院建在恒山主峰對面的翠屏山的山拗間, 因處於半空中的懸崖之上, 故名為“懸空寺”。 懸空寺最大的建築特點是:整個建築依據力學原理, 半插飛梁為基, 巧借岩石暗托, 將橫樑的2/3插入人工開鑿的深洞中, 外露1/3作為殿宇的支撐基礎, 可謂巧奪天工。 懸空寺的建築佈局呈“一院二樓”的格局, 南端為一懸空寺院,

北邊為兩座懸空飛樓, 遠遠望去, 猶如瓊樓玉閣一般。

那麼, 王尊賢這位飽學之士在150年前的1864年是怎麼樣描述懸空寺呢, 這讓人非常好奇, 希望他不會用太過生澀難懂的古文來寫。 一讀之下, 格調清新流暢, 大異於和他同時代的儒士手筆, 使人頓生親切之感。 他是這樣寫的:

“郡城之南有恒山, 恒山之南有翠屏, 翠屏東北隅有上不在巔、下不在麓而宮殿垣墉(垣墉:牆壁)倚伏於幽崖峭壁間者, 曰懸空寺。 是寺也, 虹橋飛跨、雲閣遙連, 柱礎參差、基址危險。 不知者以為神為之, 其知者以為人為之也。 ”

懸空寺寺門

那麼這座古寺究竟建於什麼時候呢?這也是人們一直想知道的問題。 對此, 王尊賢當時也給予了回答:“予生也晚, 不知是寺創建何時, 但考‘斷碣、殘碑’中有金朝大定年號, 可知其由來久矣。 方予幼學時, 聞縉紳先生恐其殘廢, 久欲整修, 奈一切工匠皆以豎架甚難屢為所阻。 ”

王尊賢在150年前的1864年, 居然說“餘生也晚, 不知是寺創建何時。 ”可見, 當時他確實也是下了功夫希望能夠找到懸空寺建造的年代。

可是, 在他身處的那個年代, 居然也不知懸空寺建於何時, 只是看到最早的“斷碣、殘碑”中, 寫有關懸空寺的標有“金朝大定年號”。

王尊賢所說的金朝大定年間的石碑, 其實一共有兩塊, 都存在於懸空寺中。 一塊為金大定16年(1176年)的《遊懸空寺碑》, 一塊是金大定18年(1178年)的《釋迦宗從從圖和三教圖》殘碑。 這兩塊碑中, 《遊懸空寺碑》年代最久、保存較為完整, 又是紀事碑, 因此其文物和史料價值更大, 當然也更為珍貴。

在《遊懸空寺碑》的這塊碑文中, 金代邑人寫道:“大定十六年(1176年)重九後二日, 天晴氣爽, 日朗風輕, 因與友韓公同遊。 邑之南六七裡石峽橋棧, 頗若巴蜀之道, 則經商之大驛路也。 峰迴路轉, 仰看臨穀之數峰猶美,

目不暫舍。 信懸空之岩, 古之遺跡, 始自建興於何代, 又不知棲隱者誰也?峭巍峨之萬丈中焉,鑿石為舍, 插木為榭。 上不至於山之巔, 下不接於陸地, 懸空置房。 四山掩映, 如博壁之翠屏;流水潺潺, 瀉清聲之淑玉。 非丹青而圖畫者哉。 嗟乎, 一廢一興迄今幾百年矣。 ……”

從金人所述, 已知懸空寺在金大定年間就已存在, 並那時也不知懸空寺建於何時。 在清代的《恒山志》中所載, 根據世代傳說, 稱懸空寺是建於以大同為首都的北魏年間。 但這種傳說既沒有清代以前的歷代文獻來佐證, 又沒有碑石的實物支持, 因此, 同處於清代的王尊賢並沒有將“懸空寺建於北魏年間”這種無法證實的傳言撰寫在《重修懸空寺碑文》中。 僅憑這一點,

就足見王尊賢嚴謹負責的態度, 這種可貴的認真, 也是他最具個性魅力的一個地方。

懸空寺內壁上的“公輸天巧”刻字

王尊賢在碑文中, 還講道:“方予幼學時, 聞縉紳先生恐其殘廢, 久欲整修, 奈一切工匠皆以豎架甚難屢為所阻。 ”通過這句話, 我們也能夠知道王尊賢從小一直生活在渾源城, 因此才有“幼學時,聞縉紳先生”所言“久欲整修”之事。

懸空寺上為峭壁,下為懸崖,要維修是難度很大。別的不說,因為寺廟下臨深淵,就連搭維修木架都無處置其支撐點,因此工匠“屢為所阻”。以至王尊賢也和邑人一樣,認為應有神助,他在碑文中寫道:“ 夫引繩墨、運斤斧,庀材鳩工(韓注:鳩工庀材是一成語,為招集工匠,準備材料之意),謂之‘為人,為之宜也;而神,何焉乎?’。然天下事有‘人力可得而及者’,亦有‘人力不可得及者’,至‘力不得及而心及之’,此其中應有神助焉。”

懸空寺的修繕是如此讓人勞心勞神,那在金大定16年(1178年)後至清同治三年(1864年)前的近七百年間,究竟有沒有進行過維修建設?還是有過的。

據清朝乾隆12年(1747年)9月立的一通《重修大牆耳樓碑記》中記載,懸空寺不知創於何代,在明朝時屬於明樂昌溫靖王朱允熏的香火院(韓注:香火院是指有錢人家用來誦經祈福的庵堂寺院)。明萬曆4年,樂昌王的幕僚翟萬曾將懸空寺修繕增加新樓數間。到了清朝時,隨破隨補,最晚的一次維修是在雍正元年。到了乾隆12年,懸空寺殘破至岌岌可危的地步,渾源知州張樹玉遂主導修建,先建大牆、次修耳樓,外又修復閣簷樓戶,加固牆院。這也是王尊賢能夠知道的懸空寺有記載的唯一的一次維修。

碑文左下部落款

到了清朝末年,懸空寺距上次乾隆年間的維修又歷經了百年歷史,因損毀嚴重,又到了非修繕不可的程度,可是因為無法搭置施工豎架,讓維修計畫陷入了僵局,這讓熱心公益的渾源縣士紳們一籌莫展。

咸豐九年(1859年)秋季,渾源縣城有一位名叫劉山玉的木匠自告奮勇地“聲言修補無難,願相助為理。”並“具稟請修”。這讓渾源縣城熱心公益的縉紳們喜出望外,王尊賢這時也因成為舉人位列眾縉紳之中。可是天不遂人願,就在劉山玉躊躇滿志地準備修復懸空寺之際,他因染瘟疫突然去世,致使維修計畫又一次化為泡影。

清同治二年(1863年)春,渾源縣城眾紳士再次召集各行業工匠商議重修懸空寺,大家“仍多為豎架所難”。此時,有一位名叫張廷彥的木匠挺身而出說:“自有修法,無須豎架。”眾人遂依其行。

張廷彥究竟是怎樣處理這個維修難題呢?據王尊賢記載:“及開工時,但循陳跡易舊換新。每到用架時,則以大繩結圈,一圈束在腰間,一圈登在足下,將繩頭挽在椽板,實際隨其高下長短運動。是寺本懸空,修之者亦有時而懸空也。於是,不逾年而工已告竣。”

當時懸空寺經歷代補修,已具規模,修繕難度也隨之增大。要做修繕,當然豎架最為妥當安全、萬無一失。可因懸空寺地勢險要,加上木材匱乏,要想豎架千難萬難。相比之下,倒是張廷彥這個方法最為簡單便捷。

張廷彥這個方法雖為簡便,但卻至為危險。試想,一個人被繩子吊在半空之中,還要操作完成作業,將損壞木柱撤下,以舊換新。並對搖動者穩之,殘缺者補之,實在須膽大心細和高超技巧兩者兼備的木匠才可。

因此,此次修繕成功後,王尊賢在撰文時不免對之大加讚歎:“于戲(韓注:“於戲”同“嗚呼”),此豈人力所能為哉,則謂之為‘神為之’也亦宜。”

碑文右上部的題頭

總體說來,王尊賢的此篇撰文寫的生動自然,將懸空寺的方方面面介紹得至為詳細,讓我們這些150年之後的後輩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實為不可多得的珍稀佳作。可以說這通石碑不但具有難得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和歷史價值,也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研究懸空寺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碑文的後面,寫著當時懸空寺的“住持戒僧”名叫“喜英”。懸空寺一直有“佛、道、儒”三教合一的說法,寺內還有一個同時供奉釋迦牟尼、老子、孔子的“三教殿”,但懸空寺的本質還是一座佛寺,因此住持也稱作“戒僧”。住持的名字叫“喜英”,說明是位女戒僧,也就是一位尼姑。

在碑文後面的“董事經理人”中,共有幾十位之多,其中有當行、布行、錢行、店行、缸行、石匠、木匠、泥匠、鐵匠、瓦匠、油塑畫匠,甚至還有帳房、火房、腳夫、工頭等人,真是應有盡有。在木匠的名單有,寫有“張廷彥、嶽生春、劉山玉”三個人的名字,張廷彥和嶽生春應該是這次修繕的木工師傅,劉山玉則是咸豐九年欲修懸空寺的木工師傅,雖說他已去世了三年,但王尊賢為了紀念這個卓越的木工師傅,還是把他列入其中。張廷彥是這次修繕中起著龍頭作用的匠人,在這密密麻麻的匠人中,如果我們不瞭解維修懸空寺難度的話,很可能就把張廷彥當成一位普通的木工師傅。但是,我們在王尊賢的撰文中,知道了張廷彥在其中所起的中流砥柱般的作用,自然會對他另眼看待了。

在位列“董事經理人”的人員名單中,其中有一個叫“栗國華”的當地縉紳,他正是渾源縣的著名官宦栗毓美的長孫,當時的職位是“候補知府”。一通石碑將渾源縣的兩大官宦世家栗家(栗毓美和栗國華)和王家(王尊賢和王念祖)聯繫了起來,也頗有意趣。

石碑左下部密密麻麻的排列著幾十位“董事經理人”

附:《重修懸空寺碑文》原文

郡城之南有恒山,恒山之南有翠屏,翠屏東北隅有上不在巔、下不在麓而宮殿垣墉倚伏於幽崖峭壁間者,曰懸空寺。是寺也,虹橋飛跨,雲閣遙連,柱礎參差,基址危險,不知者以為神為之,其知者以為人為之也。夫引繩墨、運斤斧,庀材鳩工,謂之為人為之宜也,而神何焉乎。然天下事有人力可得而及者,亦有人力不可得及者,至力不得及而心及之,此其中應有神助焉。

予生也晚,不知是寺創建何時,但考斷碣殘碑中有金朝大定年號,可知其由來久矣。方予幼學時,聞縉紳先生恐其殘廢,久欲整修,奈一切工匠皆以豎架甚難屢為所阻。咸豐九年秋季,有木匠劉山玉者,會集紳士十數人,聲言修補無難,願相助為理。甫經具稟請修,劉山玉因染瘟疫暴卒事遂中止。同治二年春,眾紳士又鳩合諸工會議重修,仍多為豎架所難。木匠張廷彥言自有修法,無須豎架,及開工時,但循陳跡易舊換新,每到用架時,則以大繩結圈,一圈束在腰間,一圈登在足下,將繩頭挽在椽板,實際隨其高下長短運動,是寺本懸空,修之者亦有時而懸空也,於是不逾年而工已告竣。於戲,此豈人力所能為哉,則謂之為神為之也亦宜。

前知渾源州正堂加五級紀錄十欠記大功一次 李鏡清捐修

前解州平陸儒學正堂道光辛卯恩科舉人 王尊賢撰文

大同府學增廣生員白學詩 書丹

董事經理人:賜封中憲大夫張明珠,辛卯舉人平陸訓導王尊賢,己酉拔貢候補知府栗國華,……(韓按:當中名單略)木匠:張廷彥、嶽生春、劉山玉,……三清殿住持:李道士,住持戒僧:喜英,善友:王仁。

大清同治三年歲次甲子菊月中澣 榖旦

(韓注:同治三年是甲子年,1864年。菊月是九月。中澣泛指中旬。榖旦指良辰吉日)

本文作者:韓眾城

因此才有“幼學時,聞縉紳先生”所言“久欲整修”之事。

懸空寺上為峭壁,下為懸崖,要維修是難度很大。別的不說,因為寺廟下臨深淵,就連搭維修木架都無處置其支撐點,因此工匠“屢為所阻”。以至王尊賢也和邑人一樣,認為應有神助,他在碑文中寫道:“ 夫引繩墨、運斤斧,庀材鳩工(韓注:鳩工庀材是一成語,為招集工匠,準備材料之意),謂之‘為人,為之宜也;而神,何焉乎?’。然天下事有‘人力可得而及者’,亦有‘人力不可得及者’,至‘力不得及而心及之’,此其中應有神助焉。”

懸空寺的修繕是如此讓人勞心勞神,那在金大定16年(1178年)後至清同治三年(1864年)前的近七百年間,究竟有沒有進行過維修建設?還是有過的。

據清朝乾隆12年(1747年)9月立的一通《重修大牆耳樓碑記》中記載,懸空寺不知創於何代,在明朝時屬於明樂昌溫靖王朱允熏的香火院(韓注:香火院是指有錢人家用來誦經祈福的庵堂寺院)。明萬曆4年,樂昌王的幕僚翟萬曾將懸空寺修繕增加新樓數間。到了清朝時,隨破隨補,最晚的一次維修是在雍正元年。到了乾隆12年,懸空寺殘破至岌岌可危的地步,渾源知州張樹玉遂主導修建,先建大牆、次修耳樓,外又修復閣簷樓戶,加固牆院。這也是王尊賢能夠知道的懸空寺有記載的唯一的一次維修。

碑文左下部落款

到了清朝末年,懸空寺距上次乾隆年間的維修又歷經了百年歷史,因損毀嚴重,又到了非修繕不可的程度,可是因為無法搭置施工豎架,讓維修計畫陷入了僵局,這讓熱心公益的渾源縣士紳們一籌莫展。

咸豐九年(1859年)秋季,渾源縣城有一位名叫劉山玉的木匠自告奮勇地“聲言修補無難,願相助為理。”並“具稟請修”。這讓渾源縣城熱心公益的縉紳們喜出望外,王尊賢這時也因成為舉人位列眾縉紳之中。可是天不遂人願,就在劉山玉躊躇滿志地準備修復懸空寺之際,他因染瘟疫突然去世,致使維修計畫又一次化為泡影。

清同治二年(1863年)春,渾源縣城眾紳士再次召集各行業工匠商議重修懸空寺,大家“仍多為豎架所難”。此時,有一位名叫張廷彥的木匠挺身而出說:“自有修法,無須豎架。”眾人遂依其行。

張廷彥究竟是怎樣處理這個維修難題呢?據王尊賢記載:“及開工時,但循陳跡易舊換新。每到用架時,則以大繩結圈,一圈束在腰間,一圈登在足下,將繩頭挽在椽板,實際隨其高下長短運動。是寺本懸空,修之者亦有時而懸空也。於是,不逾年而工已告竣。”

當時懸空寺經歷代補修,已具規模,修繕難度也隨之增大。要做修繕,當然豎架最為妥當安全、萬無一失。可因懸空寺地勢險要,加上木材匱乏,要想豎架千難萬難。相比之下,倒是張廷彥這個方法最為簡單便捷。

張廷彥這個方法雖為簡便,但卻至為危險。試想,一個人被繩子吊在半空之中,還要操作完成作業,將損壞木柱撤下,以舊換新。並對搖動者穩之,殘缺者補之,實在須膽大心細和高超技巧兩者兼備的木匠才可。

因此,此次修繕成功後,王尊賢在撰文時不免對之大加讚歎:“于戲(韓注:“於戲”同“嗚呼”),此豈人力所能為哉,則謂之為‘神為之’也亦宜。”

碑文右上部的題頭

總體說來,王尊賢的此篇撰文寫的生動自然,將懸空寺的方方面面介紹得至為詳細,讓我們這些150年之後的後輩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實為不可多得的珍稀佳作。可以說這通石碑不但具有難得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和歷史價值,也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研究懸空寺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碑文的後面,寫著當時懸空寺的“住持戒僧”名叫“喜英”。懸空寺一直有“佛、道、儒”三教合一的說法,寺內還有一個同時供奉釋迦牟尼、老子、孔子的“三教殿”,但懸空寺的本質還是一座佛寺,因此住持也稱作“戒僧”。住持的名字叫“喜英”,說明是位女戒僧,也就是一位尼姑。

在碑文後面的“董事經理人”中,共有幾十位之多,其中有當行、布行、錢行、店行、缸行、石匠、木匠、泥匠、鐵匠、瓦匠、油塑畫匠,甚至還有帳房、火房、腳夫、工頭等人,真是應有盡有。在木匠的名單有,寫有“張廷彥、嶽生春、劉山玉”三個人的名字,張廷彥和嶽生春應該是這次修繕的木工師傅,劉山玉則是咸豐九年欲修懸空寺的木工師傅,雖說他已去世了三年,但王尊賢為了紀念這個卓越的木工師傅,還是把他列入其中。張廷彥是這次修繕中起著龍頭作用的匠人,在這密密麻麻的匠人中,如果我們不瞭解維修懸空寺難度的話,很可能就把張廷彥當成一位普通的木工師傅。但是,我們在王尊賢的撰文中,知道了張廷彥在其中所起的中流砥柱般的作用,自然會對他另眼看待了。

在位列“董事經理人”的人員名單中,其中有一個叫“栗國華”的當地縉紳,他正是渾源縣的著名官宦栗毓美的長孫,當時的職位是“候補知府”。一通石碑將渾源縣的兩大官宦世家栗家(栗毓美和栗國華)和王家(王尊賢和王念祖)聯繫了起來,也頗有意趣。

石碑左下部密密麻麻的排列著幾十位“董事經理人”

附:《重修懸空寺碑文》原文

郡城之南有恒山,恒山之南有翠屏,翠屏東北隅有上不在巔、下不在麓而宮殿垣墉倚伏於幽崖峭壁間者,曰懸空寺。是寺也,虹橋飛跨,雲閣遙連,柱礎參差,基址危險,不知者以為神為之,其知者以為人為之也。夫引繩墨、運斤斧,庀材鳩工,謂之為人為之宜也,而神何焉乎。然天下事有人力可得而及者,亦有人力不可得及者,至力不得及而心及之,此其中應有神助焉。

予生也晚,不知是寺創建何時,但考斷碣殘碑中有金朝大定年號,可知其由來久矣。方予幼學時,聞縉紳先生恐其殘廢,久欲整修,奈一切工匠皆以豎架甚難屢為所阻。咸豐九年秋季,有木匠劉山玉者,會集紳士十數人,聲言修補無難,願相助為理。甫經具稟請修,劉山玉因染瘟疫暴卒事遂中止。同治二年春,眾紳士又鳩合諸工會議重修,仍多為豎架所難。木匠張廷彥言自有修法,無須豎架,及開工時,但循陳跡易舊換新,每到用架時,則以大繩結圈,一圈束在腰間,一圈登在足下,將繩頭挽在椽板,實際隨其高下長短運動,是寺本懸空,修之者亦有時而懸空也,於是不逾年而工已告竣。於戲,此豈人力所能為哉,則謂之為神為之也亦宜。

前知渾源州正堂加五級紀錄十欠記大功一次 李鏡清捐修

前解州平陸儒學正堂道光辛卯恩科舉人 王尊賢撰文

大同府學增廣生員白學詩 書丹

董事經理人:賜封中憲大夫張明珠,辛卯舉人平陸訓導王尊賢,己酉拔貢候補知府栗國華,……(韓按:當中名單略)木匠:張廷彥、嶽生春、劉山玉,……三清殿住持:李道士,住持戒僧:喜英,善友:王仁。

大清同治三年歲次甲子菊月中澣 榖旦

(韓注:同治三年是甲子年,1864年。菊月是九月。中澣泛指中旬。榖旦指良辰吉日)

本文作者:韓眾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