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研製首個糖網病中成藥,600萬患者受益!川籍“國醫大師”廖品正工作室落戶銀海眼科醫院

6月29日

在北京召開的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

表彰大會上

來自成都中醫藥大學眼科學院的

廖品正教授榮獲第三屆

國醫大師

稱號

這是繼首屆國醫大師郭子光(已故)、第二屆國醫大師劉敏如之後, 四川誕生的第三位國醫大師, 也是川內眼科界的首位國醫大師。

國醫大師 廖品正

成都中醫藥大學眼科學院教授

全國首位中醫眼科博士生導師

1964年8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四川省名中醫。 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師承工作指導老師。

擅長:眼內、外各種難治性疾病, 尤長於治療玻璃體混濁、葡萄膜炎、視網膜和視神經病變、眼底出血等眼底病以及糖尿病性眼病。

歷經半個多世紀的行醫生涯,

如今廖品正教授仍然在堅持坐診, 濟世救人。

在疑難病眾多的眼科領域, 她運用中醫藥為無數病人留住光明;

在歷經20多年的科研攻關後, 她主持研發的全國首個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中成藥“芪明顆粒”(原名“優糖明”)上市, 可謂填補了這個領域的空白, 至今已惠及600余萬名糖網病患者。

今日(7月16日), “廖品正國醫大師工作室”正式在成都中醫大銀海眼科醫院啟動, 將對廖品正的學術思想和眼科臨床經驗進行傳承和研究, 以造福更多的眼病患者。

英雄與時勢 互相成就

預見糖尿病發病走高

她領銜研製成功全國首個糖網病中成藥

1938年10月, 廖品正出生在成都一個中醫世家, 祖父廖志鴻是一位知名老中醫。 受祖父的薰陶, 她立志傳承家學、治病救人。 1964年, 廖品正以優異的成績從成都中醫學院(今成都中醫藥大學)畢業並留校, 師從建國後第一代中醫眼科泰斗陳達夫教授, 從事中醫眼科工作。

廖品正介紹——

在中醫眼科中, 眼底(即眼球內後部的組織)疾病一直屬於疑難雜症,

也是歷代名醫力求攻克的難關。

以眼底出血為例, 就可能由外傷、炎症、血管病變、高度近視、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病因引起, 需要不同的診療思路去應對。 但在檢驗技術不發達的時代, 中醫僅靠肉眼觀察, 很難明確診斷並對症下藥。

而現代診斷設備和技術的進步,讓眼底病的“分而治之”成為可能。上世紀90年代初,廖品正在接診中注意到,由糖尿病引起的眼病患者比例在快速增加,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以下簡稱“糖網病”)。

她發現,這類患者單用傳統的“活血化瘀”方藥治療效果並不理想,病情常出現反復,許多人甚至失明。這讓她萌生了專門針對糖尿病眼底病變開展中醫藥研究的想法。

廖品正認為,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糖尿病患者會越來越多,糖網病患者肯定也會迅速增加。研究資料表明,在血糖長期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中,50%以上都有眼底病變,而當時西醫尚無針對糖網病人的理想藥物。她敏銳地意識到,中醫藥治療糖網病未來或許大有可為。

她和團隊經過反復試驗,總結出了一個“益氣生津、滋養肝腎、通絡明目”的獨門處方“優糖明”,不但對糖網病有明顯療效,還有助於穩定患者的血糖。

這個藥方的成功,讓作為一名中醫的廖品正聲名遠揚,大量患者聞名而至。但她並不滿足,“只有我自己的患者受益還不夠,能不能讓更多人用它治療?”

在她的主持、學生和同事段俊國教授的合作下,“優糖明”的研究和成果轉化被列入國家“九五攻關課題”。

當時,社會上流傳著一種說法:“中醫藥就是自說自話。”

不信任中醫藥的人認為,西藥都是經過嚴謹的臨床實驗、充分證明療效和副作用後才給病人使用的,而中藥只是前人的個別經驗,沒有經過大樣本驗證。“當時我們課題組都憋了一口氣,一定要嚴格按科學的標準做最嚴謹的實驗,向世人充分證明這個藥的有效性,”廖品正說。

在除本單位外的全國10家三甲醫院開展臨床試驗,由協力廠商單位統計……在她的主持下,這項中藥研究取得了圓滿成功,2001年榮獲四川省科技一等獎,她本人也獲得“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畫先進個人,其後續的相關研究又於2013年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特等獎。

2009年,經過20多年精心研究的“優糖明”以“芪明顆粒”為商品名上市,成為全國首個獲批生產上市的治療糖網病的中成藥,名列國家二類中藥保護品種。

在廖品正開始研究中藥治療糖網病的90年代初,全國糖尿病患者只有1000多萬;

而今年最新的統計資料表明,中國僅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就達10.9%,1億多中國人直面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威脅。

如今,79歲的廖品正和團隊仍在致力於第二代“優糖明”的研究,力求使藥方更精煉、劑型更先進。“當初我選擇了對的方向,以後還會繼續走下去。”

她也想對年輕人說:“一生做事情不用貪多,要做一件有用的、能實實在在為病人服務的事。”

醫者父母心

千方百計幫患者留住光明

就是最大的快樂

已接近耄耋之年,卻還堅持坐診、搞科研教學,身為“國醫大師”的廖品正為何還要這麼“拼”?

廖品正教授說——

一方面,我還想利用自己在眼科的知識和經驗,為患者多服務一點,讓後來的學者多傳承一點;

另一方面,其實能幫患者留住光明,本身就是一種快樂。

她介紹,對某些內眼病,目前國內外尚未找出確切病因,故西醫治療上常難以獲得滿意效果。中醫則換了一種思路,不是針對單一症狀,而是通過辨證施治、調理患者全身情況,從而求得減緩局部症狀的效果。

幾年前,有一位來自外地的中年女患者,患視網膜色素性變多年,因視神經萎縮,導致視野嚴重縮小、視物模糊,視力已經退化到0.1以下。這是一種遺傳病,目前沒有什麼好方法治療。

我和患者都清楚,她最終難逃失明的命運。但她告訴我,女兒剛考上成都一所大學,要供養女兒讀書。

她問我,能不能通過治療,至少再拖幾年?

於是,廖品正堅持用中醫藥為她調理,控制她的病情,幾年下來基本維持未惡化。而這位堅強的母親就用自己僅剩的0.1視力,每天在成都街頭蹬著三輪車賣水果,頑強地撐起了生活。

4年後,患者最後一次來複診時告訴廖品正:女兒順利畢業工作,自己心願已了,要回老家去了,今後不再繼續治療。

“我一直都記得,當時她的神情平靜而滿足,對我說了許多聲‘謝謝’,感謝幫助她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心願。”

因糖網病而逐漸失明的中年人,治療後生活能自理了;腦腫瘤手術後瀕臨失明的少年,終於看清她滿頭的銀髮了……

廖品正對自己治療過的患者如數家珍,“對這種幫助病人的快樂,我實在割捨不下,所以還想繼續發揮餘熱。”

今天(7月16日)

廖品正國醫大師工作室

正式在成都中醫大銀海眼科醫院啟動

今後,祝願有更多患者

受益于國醫大師的醫術和仁心!

ID:scmingyi

關注┃成都商報四川名醫

*歡迎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內容合作,請致電:028-86780845

本文記者:王歡

而現代診斷設備和技術的進步,讓眼底病的“分而治之”成為可能。上世紀90年代初,廖品正在接診中注意到,由糖尿病引起的眼病患者比例在快速增加,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以下簡稱“糖網病”)。

她發現,這類患者單用傳統的“活血化瘀”方藥治療效果並不理想,病情常出現反復,許多人甚至失明。這讓她萌生了專門針對糖尿病眼底病變開展中醫藥研究的想法。

廖品正認為,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糖尿病患者會越來越多,糖網病患者肯定也會迅速增加。研究資料表明,在血糖長期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中,50%以上都有眼底病變,而當時西醫尚無針對糖網病人的理想藥物。她敏銳地意識到,中醫藥治療糖網病未來或許大有可為。

她和團隊經過反復試驗,總結出了一個“益氣生津、滋養肝腎、通絡明目”的獨門處方“優糖明”,不但對糖網病有明顯療效,還有助於穩定患者的血糖。

這個藥方的成功,讓作為一名中醫的廖品正聲名遠揚,大量患者聞名而至。但她並不滿足,“只有我自己的患者受益還不夠,能不能讓更多人用它治療?”

在她的主持、學生和同事段俊國教授的合作下,“優糖明”的研究和成果轉化被列入國家“九五攻關課題”。

當時,社會上流傳著一種說法:“中醫藥就是自說自話。”

不信任中醫藥的人認為,西藥都是經過嚴謹的臨床實驗、充分證明療效和副作用後才給病人使用的,而中藥只是前人的個別經驗,沒有經過大樣本驗證。“當時我們課題組都憋了一口氣,一定要嚴格按科學的標準做最嚴謹的實驗,向世人充分證明這個藥的有效性,”廖品正說。

在除本單位外的全國10家三甲醫院開展臨床試驗,由協力廠商單位統計……在她的主持下,這項中藥研究取得了圓滿成功,2001年榮獲四川省科技一等獎,她本人也獲得“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畫先進個人,其後續的相關研究又於2013年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特等獎。

2009年,經過20多年精心研究的“優糖明”以“芪明顆粒”為商品名上市,成為全國首個獲批生產上市的治療糖網病的中成藥,名列國家二類中藥保護品種。

在廖品正開始研究中藥治療糖網病的90年代初,全國糖尿病患者只有1000多萬;

而今年最新的統計資料表明,中國僅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就達10.9%,1億多中國人直面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威脅。

如今,79歲的廖品正和團隊仍在致力於第二代“優糖明”的研究,力求使藥方更精煉、劑型更先進。“當初我選擇了對的方向,以後還會繼續走下去。”

她也想對年輕人說:“一生做事情不用貪多,要做一件有用的、能實實在在為病人服務的事。”

醫者父母心

千方百計幫患者留住光明

就是最大的快樂

已接近耄耋之年,卻還堅持坐診、搞科研教學,身為“國醫大師”的廖品正為何還要這麼“拼”?

廖品正教授說——

一方面,我還想利用自己在眼科的知識和經驗,為患者多服務一點,讓後來的學者多傳承一點;

另一方面,其實能幫患者留住光明,本身就是一種快樂。

她介紹,對某些內眼病,目前國內外尚未找出確切病因,故西醫治療上常難以獲得滿意效果。中醫則換了一種思路,不是針對單一症狀,而是通過辨證施治、調理患者全身情況,從而求得減緩局部症狀的效果。

幾年前,有一位來自外地的中年女患者,患視網膜色素性變多年,因視神經萎縮,導致視野嚴重縮小、視物模糊,視力已經退化到0.1以下。這是一種遺傳病,目前沒有什麼好方法治療。

我和患者都清楚,她最終難逃失明的命運。但她告訴我,女兒剛考上成都一所大學,要供養女兒讀書。

她問我,能不能通過治療,至少再拖幾年?

於是,廖品正堅持用中醫藥為她調理,控制她的病情,幾年下來基本維持未惡化。而這位堅強的母親就用自己僅剩的0.1視力,每天在成都街頭蹬著三輪車賣水果,頑強地撐起了生活。

4年後,患者最後一次來複診時告訴廖品正:女兒順利畢業工作,自己心願已了,要回老家去了,今後不再繼續治療。

“我一直都記得,當時她的神情平靜而滿足,對我說了許多聲‘謝謝’,感謝幫助她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心願。”

因糖網病而逐漸失明的中年人,治療後生活能自理了;腦腫瘤手術後瀕臨失明的少年,終於看清她滿頭的銀髮了……

廖品正對自己治療過的患者如數家珍,“對這種幫助病人的快樂,我實在割捨不下,所以還想繼續發揮餘熱。”

今天(7月16日)

廖品正國醫大師工作室

正式在成都中醫大銀海眼科醫院啟動

今後,祝願有更多患者

受益于國醫大師的醫術和仁心!

ID:scmingyi

關注┃成都商報四川名醫

*歡迎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內容合作,請致電:028-86780845

本文記者:王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