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國時一位大將,其後代舊居竟成為中國最大城市的標誌!

上海是江南水鄉, 河渠縱橫, 湖泊星羅棋佈, 從太湖發源的吳淞江(流經上海市區段俗稱“蘇州河”)橫貫上海, 把上海劃分為“浜南”和“浜北”, 黃浦江則又把上海分割為“浦西”和“浦東”。 江水曲折多彎, 上海地名用語習慣, 把河岸凹進處稱為“灣”, 俗語有所謂“黃浦十八彎, 灣灣見龍華”之諺;河岸外凸處像動物的嘴, 往往會被叫做“嘴”, 今龍華對岸浦東沿江就稱“龍華嘴”, 今周家嘴路向東伸到黃浦江邊, 則是以江邊的“周家嘴”而得名。 黃浦江東北流經外灘時形成一個急彎, 在浦東形成一個明顯的“半島”, 這裡就是上海知名度極高的“陸家嘴”。

陸家嘴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的黃浦江畔, 隔江面對外灘。 是眾多跨國銀行的大中華區及東亞總部所在地, 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金融中心之一。 明永樂年間, 黃浦江水系形成, 江水自南向北與吳淞江相匯後, 折向東流, 東岸形成一塊嘴狀的沖積沙灘。

1990年, 中國國務院宣佈開發浦東, 並在陸家嘴成立全中國首個國家級陸家嘴金融開發區;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金融機構, 必須在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設辦事處, 因此目前共有多家外資金融機構在陸家嘴設立辦事處, 當中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包括滙豐銀行、花旗銀行、渣打銀行、星展銀行、東亞銀行等。

現在已是上海最具魅力的地方, 改革開放的象徵。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 這一片神奇的土地是和兩位古老的上海人連在一起的。 這兩位上海人便是明朝的大文學家陸深和他的夫人梅氏。

據上海地方誌記載, 迤邐而來的黃浦江在這裡拐了 一個近九十度的大彎, 留下了一片突出的沖積灘地, 從浦江之西向對岸眺望, 這一塊灘地猶如一隻巨大的金角獸伸出腦袋張開嘴巴在這裡飲水。 在這一塊灘地上, 由於陸深的舊居以及陸氏的祖塋都建在此, 因此稱之為陸家嘴。

陸深先祖是汴梁人, 隨宋室南遷移居上海浦東。 他生於明成化13年(西元1477年), 弘治18年(1505年)考進士, 中二甲第八名, 進翰林院。 他學問很好, 但脾氣倔。 曾因得罪大太監劉瑾被嫡放外任, 一直到劉瑾伏法之後才重新回到翰林院, 以後擔任過四川布政史, 嘉靖16年(1537年)任太常卿兼侍讀學士。 告老回鄉後, 在浦東舊居後樂園中用土堆起了一座小山, 名儼山, 並以此自號儼山。 嘉靖23年即1544年去世, 享年68歲。

陸姓是蘇南大姓, 其祖先可以追溯到三國東吳名將陸遜,唐朝著名詩人陸龜蒙是今蘇州甪(Lu)直人,約元末,其十八世孫始遷上海馬橋,到明初時,其中一支遷浦東陸家嘴。

陸深(1477~1544),字子淵,號儼山,是明朝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即這支陸氏的後人。弘治十四年(1501年)以應天府鄉試第一名中舉;十八年,又以第二甲第一名(相當於第四名)中進士,選庶起士授編修。正德十二年(1517年),擢國子監司業,後因丁艱(丁憂)回家守制,終制後又任國子監祭酒(相當於今中央政府教育部長),文學詞章為一時之冠。致仕卒,諡“文裕”。有《儼山集》、《陸文裕續集》、《南巡日錄》、《史通會要》、《春風堂隨筆》等傳世。

明朝中葉,上海地區最大的禍害便是倭寇。上海原來是一座不設防的城市,幾百年來從沒建造過城牆,連縣衙也造得十分簡單。嘉靖年間,倭寇屢屢來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上海百姓在百般無奈之中決定築城禦倭。嘉靖32年,上海士紳顧從禮上書朝庭,要求修築城牆。朝庭回復:築城可以,但沒有錢。上海百姓決定自己出地、出錢、出力修築城牆。首議者顧從禮捐米4000石,一時捐款如雪花,其中捐資最多的便是陸深的夫人梅氏。此時陸深已經去世,而她居住的浦東陸家嘴並非倭寇入侵之地。但梅氏深明大義,捐田500畝,供築城用,還捐銀2000兩。建門樓時,建築材料不夠,梅氏主動承擔了上海城6座城門之一小東門的全部建築材料,為此拆去了陸氏祖室數千楹。正是因為有了像梅氏這樣深明大義的上海人,築城從10月興工,12月便完竣。從此,倭寇來犯,都只能望城興歎了。

世居吳江的唐代文學家陸龜蒙的十三代孫陸子順為避戰亂遷居上海馬橋,他的孫子陸竹居又遷居浦東,陸竹居的曾孫陸深(號儼山)是上海的大才子,官至翰林院編修、國子監祭酒,他在浦東重建祖墳,並修造後樂園作退歸後的隱居之地,後樂園“當三江之後流,頗有竹樹泉石之勝”,後人有詩贊雲:“儼山樓閣鎮吳淞,浪楫風帆極目中,高唱龍崗新制曲,月明人醉水晶宮。”後樂園於清代荒蕪,但因陸深的盛名,“陸家嘴”的地名自此流傳。嘉靖二十三年(1544),陸深去世後,下葬于後樂園側畔的東洋涇河北岸,坐北朝南,氣勢不凡。次年修建陸氏宗祠,占地一畝。規模宏大的陸深墓成為浦東景觀之一,其子陸楫也葬於此地。東洋涇河湮沒後在河道上築路,初名警局路,1954年更名東甯路,今已拓築為銀城南路。

上海人在《明史》中列傳的有近20人,最有名的當推徐光啟、潘恩、董其昌和陸深,而相形于因徐光啟而得名的徐家匯的藏書樓、天主堂、天文臺、光啟墓,今日陸家嘴似乎少了些歷史的神韻。

在陸家嘴的百年巨變裡,唯一保留在綠地中的古建築,是陳桂春的故居“穎川小築”,它和濱江大道的舊鐵錨一起,和黃浦江邊的“浦東名宅”游龍別墅一起,與身後的中國第一高樓相襯相伴。它們凝聚著陸家嘴悠久的歷史和古人的遺夢,向我們證明:陸家嘴和一江之隔的外灘,同樣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

陸姓是蘇南大姓, 其祖先可以追溯到三國東吳名將陸遜,唐朝著名詩人陸龜蒙是今蘇州甪(Lu)直人,約元末,其十八世孫始遷上海馬橋,到明初時,其中一支遷浦東陸家嘴。

陸深(1477~1544),字子淵,號儼山,是明朝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即這支陸氏的後人。弘治十四年(1501年)以應天府鄉試第一名中舉;十八年,又以第二甲第一名(相當於第四名)中進士,選庶起士授編修。正德十二年(1517年),擢國子監司業,後因丁艱(丁憂)回家守制,終制後又任國子監祭酒(相當於今中央政府教育部長),文學詞章為一時之冠。致仕卒,諡“文裕”。有《儼山集》、《陸文裕續集》、《南巡日錄》、《史通會要》、《春風堂隨筆》等傳世。

明朝中葉,上海地區最大的禍害便是倭寇。上海原來是一座不設防的城市,幾百年來從沒建造過城牆,連縣衙也造得十分簡單。嘉靖年間,倭寇屢屢來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上海百姓在百般無奈之中決定築城禦倭。嘉靖32年,上海士紳顧從禮上書朝庭,要求修築城牆。朝庭回復:築城可以,但沒有錢。上海百姓決定自己出地、出錢、出力修築城牆。首議者顧從禮捐米4000石,一時捐款如雪花,其中捐資最多的便是陸深的夫人梅氏。此時陸深已經去世,而她居住的浦東陸家嘴並非倭寇入侵之地。但梅氏深明大義,捐田500畝,供築城用,還捐銀2000兩。建門樓時,建築材料不夠,梅氏主動承擔了上海城6座城門之一小東門的全部建築材料,為此拆去了陸氏祖室數千楹。正是因為有了像梅氏這樣深明大義的上海人,築城從10月興工,12月便完竣。從此,倭寇來犯,都只能望城興歎了。

世居吳江的唐代文學家陸龜蒙的十三代孫陸子順為避戰亂遷居上海馬橋,他的孫子陸竹居又遷居浦東,陸竹居的曾孫陸深(號儼山)是上海的大才子,官至翰林院編修、國子監祭酒,他在浦東重建祖墳,並修造後樂園作退歸後的隱居之地,後樂園“當三江之後流,頗有竹樹泉石之勝”,後人有詩贊雲:“儼山樓閣鎮吳淞,浪楫風帆極目中,高唱龍崗新制曲,月明人醉水晶宮。”後樂園於清代荒蕪,但因陸深的盛名,“陸家嘴”的地名自此流傳。嘉靖二十三年(1544),陸深去世後,下葬于後樂園側畔的東洋涇河北岸,坐北朝南,氣勢不凡。次年修建陸氏宗祠,占地一畝。規模宏大的陸深墓成為浦東景觀之一,其子陸楫也葬於此地。東洋涇河湮沒後在河道上築路,初名警局路,1954年更名東甯路,今已拓築為銀城南路。

上海人在《明史》中列傳的有近20人,最有名的當推徐光啟、潘恩、董其昌和陸深,而相形于因徐光啟而得名的徐家匯的藏書樓、天主堂、天文臺、光啟墓,今日陸家嘴似乎少了些歷史的神韻。

在陸家嘴的百年巨變裡,唯一保留在綠地中的古建築,是陳桂春的故居“穎川小築”,它和濱江大道的舊鐵錨一起,和黃浦江邊的“浦東名宅”游龍別墅一起,與身後的中國第一高樓相襯相伴。它們凝聚著陸家嘴悠久的歷史和古人的遺夢,向我們證明:陸家嘴和一江之隔的外灘,同樣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