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漢武帝沒能徹底滅匈奴,東漢一個街頭混混卻做到了

面對強盛的匈奴, 兩漢新建之初都只能採取軟弱立場和戰略守勢。 西漢雖有文景兩代名君, 但直到漢武帝即位, 才開始對匈奴實施戰略進攻, 但並未徹底消滅匈奴。 東漢缺乏漢武帝這樣的雄主, 卻有意想不到的好運氣。

東漢明帝(圖注)

西元46年, 匈奴突然連續發生“天災人禍”, 使雙方對陣形勢發生逆轉。 首先, 大範圍的旱災和蝗災襲擊匈奴, 造成“赤地數千里, 草木盡枯, 人畜饑疫, 死耗太半”[1]。 接著, 匈奴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內訌, 在西元48年分裂為南北兩部。 南匈奴僅8個部落4萬至5萬人, 實力遠不如北匈奴, 故主動內附于東漢, 遷王庭於美稷縣(今內蒙古准格爾旗西北)。 之後, 北匈奴開始面臨四面楚歌的危局:東之鮮卑、西之西域、北之丁零紛起反匈。 在南面, 東漢和南匈奴也屢屢向北進擊。 經天山之戰、稽洛山之戰、金微山之戰, 東漢三敗北匈奴, 迫使其離開北方草原向西遠徙。


1.天山之戰。 西元73年春, 漢明帝遣兵4.4萬, 自西向東分4路合擊匈奴:第1路, 1.2萬騎由酒泉出擊白山(今天山山脈東段);第2路, 1萬騎自居延塞出擊三木樓山(今蒙古工則克山[2]);第3路, 1.1萬騎由高闕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出擊涿邪山(今阿爾泰山東段);第4路, 1.1萬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出擊蒲奴水(今蒙古國翕金河)。

東漢明帝(圖注)

匈奴各部得報後大多提前收縮退卻, 故4路漢軍中只有竇固(竇融之侄)和耿忠(耿弇之侄)率領的第3路漢軍斬獲頗豐。 該路漢軍在天山擊敗北匈奴呼衍王部, 殺敵千餘, 並追擊至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 佔領伊吾城[3](今新疆哈密西)。 次年冬, 竇固率1.4萬騎出敦煌昆侖塞[4](今甘肅安西)再伐天山, 在蒲類海擊破白山部匈奴, 乘勝攻佔車師(今新疆吐魯番西北)。 隨後, 東漢複置安西都護, 恢復了與西域中斷60餘年的交通。

東漢與匈奴第一階段的兩次交戰都取得勝利, 但所敗的皆為匈奴偏師, 未消滅其主力。 因此, 這兩役雖然軍事價值不大, 但其戰略意義在於, 基本打通了東漢與西域的交通,

恢復了安西都護史, 使東漢的管轄範圍開始伸入西域, 同時為班超出使西域, 開展進一步的外交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2.稽洛山之戰。 西元75年春, 漢明帝病危(是年8月去世), 竇固奉昭班師回朝。 匈奴乘機驅逐留駐西域的漢軍, 使東漢在兩年前天山之戰中獲得的成果(指“斷匈奴右臂”)盡失。 不過, 東漢利誘、鼓勵和支持鮮卑、丁零[5]、西域、南匈奴從各個方向不斷進襲北匈奴, 使其逐漸式微。 鮮卑對北匈奴打擊最大, 甚至將北匈奴伊屠於閭鞮單于殺死剝皮(西元87年), 迫使北匈奴一部58個部落共20萬人南逃, 向東漢尋求保護。 西元89年, 竇太后(漢和帝剛即位一年, 僅10歲, 由竇太后攝政)聽從耿秉建議, 決定任竇憲(竇融曾孫, 竇太后之兄,

以前是街頭一個大混混)為帥, 抓住此機給予北匈奴致命一擊, 徹底解除北部邊患。

漢軍、南匈奴軍及羌胡兵共4.6萬人在涿邪山會師, 因未遇匈奴軍, 遂繼續北向稽洛山[6](今蒙古額布根山)出擊, 終於大破北匈奴, 迫使侯鞮單于北逃。 竇憲揮軍追至私渠鞮比海(今蒙古烏布蘇泊), 斬殺名王以下1.3萬人, 獲牲畜百萬餘頭, 迫使北匈奴81部共20多萬人投降。 竇憲率軍一直打到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方止, 出塞3000餘裡, 擊滅了北匈奴主力。 竇憲志得意滿, 令時任中護軍[7]的班固作銘, 勒石記功。 班固稱頌道:是役一雪“高、文之宿憤, 光祖宗之旋靈”, “安固後嗣, 恢拓境宇, 振大漢之天威” [8]。

3.金微山之戰。 稽洛山之戰後, 北匈奴向東漢求和, 侯鞮單于甚至請求親自入朝覲見漢帝。 西漢時,匈奴太子從未到漢廷入質,單于更從未入見漢帝。匈奴如此軟弱態度,說明其勢力衰微。因之,南匈奴請求再擊北匈奴。對此,東漢採取了兩面手法:一面派班固等出塞迎接北匈奴單于,一面默許南匈奴出擊。此際,北匈奴主力已失,其民大量內遷,實力大不如前。而且侯鞮單于的和親請求已得到東漢肯定答覆,根本沒想到會遭到突襲。結果,北單于在夜戰中受傷,僅以身免,所部8000人被殲,千餘人被俘(包括單于妻子兒女五人),連玉璽也未及帶走。

東漢見北匈奴不堪一擊,轉而拒絕其求和之請,決以武力解決。

東漢明帝(圖注)

西元91年,左校尉耿夔僅率800精騎出居延塞,馳騁5000余裡奔襲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單于王庭所在,以絕對劣勢兵力大破匈奴軍,殺敵5000餘。侯鞮單于率少數部下逃脫,其母被俘。金微山之戰是漢匈最後一次大戰,漢軍作戰距離達5000餘裡,破了稽洛山戰役3000餘裡的記錄。之後,北匈奴退出漠北,一部西徙烏孫,余部潰散。北匈奴在金微山之戰中受到致命打擊,被迫離開漠北,西遷至中亞,仍無法立足,最後一直遷徙到黑海北岸頓河流域才定居下來。至此,綿延300多年的漢匈大戰終於畫上圓滿的句號。

引文出處:

[1] [宋]範曄:《後漢書·南匈奴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2942頁。

[2] 一說在“涿邪山西部”。

[3] 亦作“伊吾盧城”。

[4] 一說出“玉門關”(甘肅敦煌市西北小方盤城)。

[5] 丁零:即敕勒,中國北方古代民族名,亦作丁令、丁靈、釘靈、高車、狄曆、鐵勒,當時活動在貝加爾湖以南一帶。

[6] 亦作“稽落山”。

[7] 中護軍:東漢大將出征制,負責監護諸將。不過,班超所任“中護軍”隸屬于將軍幕府,非朝中列職。

[8] 鄭春山:《戰典》(1),北京,長城出版社,1999年,第297頁。

西漢時,匈奴太子從未到漢廷入質,單于更從未入見漢帝。匈奴如此軟弱態度,說明其勢力衰微。因之,南匈奴請求再擊北匈奴。對此,東漢採取了兩面手法:一面派班固等出塞迎接北匈奴單于,一面默許南匈奴出擊。此際,北匈奴主力已失,其民大量內遷,實力大不如前。而且侯鞮單于的和親請求已得到東漢肯定答覆,根本沒想到會遭到突襲。結果,北單于在夜戰中受傷,僅以身免,所部8000人被殲,千餘人被俘(包括單于妻子兒女五人),連玉璽也未及帶走。

東漢見北匈奴不堪一擊,轉而拒絕其求和之請,決以武力解決。

東漢明帝(圖注)

西元91年,左校尉耿夔僅率800精騎出居延塞,馳騁5000余裡奔襲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單于王庭所在,以絕對劣勢兵力大破匈奴軍,殺敵5000餘。侯鞮單于率少數部下逃脫,其母被俘。金微山之戰是漢匈最後一次大戰,漢軍作戰距離達5000餘裡,破了稽洛山戰役3000餘裡的記錄。之後,北匈奴退出漠北,一部西徙烏孫,余部潰散。北匈奴在金微山之戰中受到致命打擊,被迫離開漠北,西遷至中亞,仍無法立足,最後一直遷徙到黑海北岸頓河流域才定居下來。至此,綿延300多年的漢匈大戰終於畫上圓滿的句號。

引文出處:

[1] [宋]範曄:《後漢書·南匈奴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2942頁。

[2] 一說在“涿邪山西部”。

[3] 亦作“伊吾盧城”。

[4] 一說出“玉門關”(甘肅敦煌市西北小方盤城)。

[5] 丁零:即敕勒,中國北方古代民族名,亦作丁令、丁靈、釘靈、高車、狄曆、鐵勒,當時活動在貝加爾湖以南一帶。

[6] 亦作“稽落山”。

[7] 中護軍:東漢大將出征制,負責監護諸將。不過,班超所任“中護軍”隸屬于將軍幕府,非朝中列職。

[8] 鄭春山:《戰典》(1),北京,長城出版社,1999年,第297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