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專訪 |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中醫雖古老,但絲毫不落後

今年7月1日起,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正式實施。 這部歷經33年討論才最終獲得通過的法案, 對於中醫藥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中醫藥?《中醫藥法》又將如何推動中醫藥重新煥發生機?為此, 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

歷史上中醫曾差一點被廢除

上觀新聞:去年12月25日, 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正式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以下簡稱《中醫藥法》)。 當宣佈通過的那一刻, 您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現在回想起來, 當時是怎樣一種心情?

張伯禮:當時流淚確實是情不自禁。 我是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履職十年間, 我5次提出中醫藥立法議案, 4次參與立法調研, 而且全程參加起草、修改法案。 《中醫藥法》終於修成正果, 不僅圓了我多年的夢想, 也圓了幾代中醫藥人的夙願。 當聽到張德江委員長宣佈《中醫藥法》通過時, 我熱淚難抑, 激動之後還寫了一首《中醫立法之路》的詩:“卅載風雨幾輩呼, 十個春秋五上書。 數次調研今年已, 三審六改多躊躇。 九章鼎立行如金, 六十三條字賽珠。 國醫法典千秋事, 錘落咽哽雙淚出。 ”

上觀新聞:在您看來, 這部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中醫藥法》的實施, 是否意味著中醫藥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張伯禮:毫無疑問, 是這樣的。 中醫有3000多年的歷史,

在3000多年的歷程中, 無論速度是快還是慢, 它始終都是在發展的。 但是到了近代, 由於西方科學的傳入, 中醫受到了極大的衝擊。 那些認為中醫不科學、應該取締中醫的聲音百年來從沒有間斷過, 包括像魯迅、郭沫若、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骨幹們都曾經這樣呼籲。 民國時期, 甚至差點通過了“廢除中醫法案”。

上觀新聞:中醫發展受到衝擊, 是否與當時的時代因素有關?

張伯禮:當然, 這其中有特殊的時代背景。 因為當時的中國積貧累弱、國力衰敗、被動挨打, 痛定思痛之下, 有識之士積極提倡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 在客觀上造成了對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否定過多。 在這種思想大潮的衝擊下, 中醫的命運隨之跌宕起伏、大起大落,

甚至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

解放以後, 政府雖然扶持中醫, 但是西醫的發展更快。 西醫醫院、西醫院校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而中醫發展相對緩慢。 中醫院校直到1958年才開始辦學, 而且規模很小。 原來的中醫醫院都是診所性質的, 小型中醫診所被關閉以後, 慢慢形成了一種格局:一座城市裡通常配備若干所西醫醫院, 卻只有一所中醫醫院。 就這樣, 中醫逐漸被邊緣化了。

後來, 由於西醫起效快, 檢查指標有客觀依據, 醫保制度也更傾向于西醫,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 造成了中醫發展進一步被邊緣化。

用科學證據證明中醫的千年療效

上觀新聞:在中醫被邊緣化的過程中, 關於對中醫的質疑也一直沒有停止過。

張伯禮:如今, 中醫藥迎來了振興發展的大好機遇, 在國際上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但讓人感到奇怪的是, 國內卻總有一些人在製造噪音, 反對中醫。 這些人自己不瞭解中醫, 卻堅持“中醫不科學”的觀點, 一味地反對中醫。

上觀新聞:您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曾說過:“一些不懂中醫藥的人, 或是斷章取義, 或是一知半解, 說一些不負責任的話。 ”具體是指什麼?

張伯禮:比如說, 最近網上就有一篇文章, 說針灸最多是個安慰劑。 在我看來, 這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詆毀。

還有一些人以詆毀中醫為能事, 他們以為這樣可以標榜自己, 但恰恰顯示了他們的無知。

像前幾年, 就有人拿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事。 《本草綱目》在全世界都很受關注,

評價很高, 認為它是一部植物分類的先驅著作。 這本書裡記載了近2000種藥用的植物, 但因為寫作時期是明代, 難免有一定的局限性, 甚至有一些糟粕, 比如記載有棺材板、上吊繩也能入藥。 有人就抓住這一點進行攻擊, 質疑《本草綱目》的科學價值。 其實, 任何一本著作都有時代局限性, 只盯著這兩味藥而無視其他精華內容, 進而否定中醫藥, 這種態度是科學的嗎?

上觀新聞:有不少人認為, 中醫看不好也吃不壞, 到底有沒有療效, 還得打個問號。 您怎麼看?

張伯禮:老百姓看中醫幾千年了, 沒有療效, 中醫怎麼流傳至今?延續了幾千年, 保障了民族繁衍, 維護了百姓健康, 這本身就是歷史的證據。

現代高品質的臨床研究證據也不斷湧現。 上個月,《美國醫學會雜誌》刊登了一篇針灸研究報告,研究顯示,針灸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療效確切。《美國醫學會雜誌》是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四大醫學期刊之一,在這篇文章之前,該雜誌曾經刊登過5篇文章,對針灸持否定態度;但這一次,事實和研究證明,針灸是有效的,這相當令人鼓舞。

通過這篇研究報告,說明中醫的千年療效,也需要最新的臨床證據。你只要用科學的方法來證實,就可以被現代人所接受,偏見也都是可以打破的。

所以我說,多給中醫一些包容,多給中醫一些時間,我們會拿出更多高品質的研究證據來,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在沒有按照現代科學方法去完成驗證以前,不代表中醫沒有療效,不代表它沒有價值。

哲學理論“包裝”下的古代生命科學

上觀新聞:說到中醫,還有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中醫到底是不是科學?

張伯禮:我認為,中醫是古代的生命科學,是科學與哲學的結合體,它用哲學的理論“包裝”了自己。因為古代沒有現代科學理論,所以它只能借助當時的發展條件,運用“陰陽五行說”等古代哲學思想來指導。當時的“陰陽五行說”在各行各業都很風靡,比如古代的農學、水利學、兵法,都是用“陰陽五行說”來統領的。

中國人還講“天人合一”,認為天、地、人是一體的,人和自然要和諧,這也是哲學觀念。中醫的臨床思維中也可以找到這種哲學思想。比如夏天到了,天氣比較炎熱,用藥的時候就要把炎熱的季節因素考慮進去;夏天暑濕比較重,所以看病的時候就要加點祛濕的藥。這就要順應自然,“天人合一”。

上觀新聞:除去中醫中的哲學內涵,在科學的層面上看待中醫,我們能得出什麼結論?

張伯禮:現代科學的最大優勢在於不斷地否定自己,今天被證明對的東西在明天看來,可能就是錯的,體現的是與時俱進,不斷在進步。中醫也是如此,中醫哲學層面的理論相對穩定,而技術層面卻不斷在發展進步,對一個病、一個證、一個方子、一個藥,歷代都在豐富發展,才保證了中醫藥的生命力,歷久彌新。至今,我們仍在不斷去驗證、去詮釋,再發展利用。中醫是可以逐步用現代科學去研究、去認識的,但不能苛求古代醫學完全和現代醫學一樣。

上觀新聞:作為一種古代醫學,中醫和其他國家的古代醫學有什麼不同?

張伯禮:在古代,很多國家包括阿拉伯、印度、埃及、希臘,都有古代的醫學,但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古代醫學都被歷史的潮流衝垮了,而中醫是唯一經久不衰,並不斷發展完善的古代醫學體系。

與其他國家的古代醫學相比,中醫更博大、更成熟。比如,我們的老祖宗很聰明地用了取類比象、歸納演繹等方法。中醫認為,食物有性寒、性溫、性熱之分,這些都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吃了胡椒,感到麻辣,有點熱,這就是性熱;有些東西吃了拉肚子,那就是性寒。古人由此慢慢總結出這些食物的性味,後又延伸到藥物上,形成了中藥藥性理論。

還比如,中醫有完整的理論。我們講炮製,講道地性,講方劑,將幾味藥加在一起,形成有制之師,發揮增效減毒的協同作用;而國外的古代醫學幾乎沒有理論。這個藥治頭疼,就拿來治頭疼;那個藥治拉肚子,采來以後煮水喝,就治拉肚子。大多是簡單地用一味藥,治一種病。很少用複方,也不炮製,更沒有系統的醫學理論,所以現代工業科技革命一來,那些國家的古代醫學很快就被衝垮了。

我有一個學生是德國人,他的博士論文課題就是“中歐傳統醫學比較研究”。研究結果是,歐洲的傳統醫學和中國相比相距甚遠,沒有中醫這麼系統的理論,沒有藥性、沒有炮製、沒有配伍。寫完博士論文以後,這個德國學生說:我徹底服了,中醫藥博大精深,真是偉大的寶庫!

中醫雖然古老,但理念並不落後

上觀新聞:儘管受到質疑,但古老的中醫依然展現了強大的生命力。在您看來,中醫最大的優勢到底在哪裡?

張伯禮: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中醫是一種維護健康的醫學,它追求的是機體的平衡。它的治療目標是通過調理來調整人體的不適、失衡的狀態,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現代人的健康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內就產生的,大多是潛伏很長時間才累積的。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熬夜、酗酒、抽煙、煩勞等,都會影響健康。當你自己感覺不適時,可能就是失衡的開始。而中醫強調“治未病”,讓你早點開始調理,而且告訴你怎麼去調理,從而達到健康的目的,這就是健康醫學。養生保健是中醫最寶貴的部分,英國李約瑟博士講,世界各國都沒有,只有中國有,這是中國的獨創。

第二,中醫不像西醫,靠一味地對抗治療,中醫重在調節。西醫的治療方法比較直接,長腫瘤就切除,細菌感染就用抗生素,缺血了就擴張血管,這是一種對抗療法。而中醫的調節療法,是綜合的效應,通過調動人體的自身調節機制,發揮治療作用。藥物、針刺、拔罐,只是起到一個開關的作用,把身體內的某個功能激發出來。

我們不主張有病就吃藥,通過針灸、氣功、食療、藥膳,通過精神療法,都可以治病。簡便廉驗,這就是優勢。

第三,中醫講究複方治療,君臣佐使,圍繞一個病的不同病理環節,發揮各自作用,雖然起效慢,但治本,遠期效應突出。每味藥用量不大,毒性相對較低,不容易產生耐藥性。西藥雖然見效快,但較容易產生耐藥性,有些藥的安全性問題也很突出。

比如中醫治療甲型流感,研究結果在美國《內科學年鑒》上發表,引起了廣泛關注。銀翹散加上麻杏石甘湯具有確切的療效,和目前治療甲型流感最好的西藥達菲相比,效果是一樣的。不僅效果相同,中藥湯劑的價格是達菲的1/8,而且更安全。

上觀新聞:這些獨特的優勢,是中醫在現代社會裡依然存在的根本。

張伯禮:20世紀末以來,由於疾病譜的改變,醫學的模式、醫學的目的都發生了重大變革。現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對醫學進行了反思,認為醫學應該是維護健康,讓人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這才是醫學本來的目的;而不是蓋更多的醫院,造更多的儀器設備,服更貴的藥。這樣淺顯的道理,西方醫學發展幾十年才明白過來,而中醫幾千年來始終堅守這一點。

中醫雖然古老,但它的很多理念並不落後。比如,強調人和自然要和諧,人要適應環境、順應自然;強調治病不僅關注病,更要重視人,需要整體思維;講究“辨證論治”,適合不同人的個體化治療才是最好的方案;強調預防比治病更重要,養生、保健、治未病……這些理念儘管已經有幾千年了,現在來看,絲毫也不落後。

中醫人自己不要固步自封

上觀新聞:《中醫藥法》於7月1日正式實施,這個被稱為“劃時代的法案”,對於中醫的發展有著怎樣的意義?

張伯禮:本世紀以來,中醫又一次迎來了歷史性機遇,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中醫藥法》的實施正當其時,將對整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首先,它把中醫藥的發展納入了法治的發展軌道。這是最根本的意義。有了法律的保障,就不能因個人的喜惡而為,這就為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其次,《中醫藥法》的宗旨是保護和規範並重。這也就意味著,國家扶持中醫發展,但也規範中醫的健康發展。它更強調中醫從業者的自律,強調政府的監管。

上觀新聞:《中醫藥法》將給整個中醫業界帶來怎樣的變化?

張伯禮:總的來說,中醫藥的發展會更加健康,更能遵循中醫藥自身的發展規律與特色。

比如,過去的經典名方,像金匱腎氣丸是漢代的方子,已經有近2000年的歷史;六味地黃丸是北宋時的方子,距今700多年。這些方子流傳這麼多年了,至今仍廣泛使用。經典名方若按照原來的藥品管理規定,需要做許多基礎研究和臨床試驗,而如今,《中醫藥法》規定,可以採用備案制,減去臨床評價的環節,只要過去千百年有用藥經驗,現在仍然在用,很多文獻都證實它是安全有效的,可減去臨床評價的環節,儘快上市。

再比如,民間確實有一技之長的中醫醫生,由兩名中醫醫師推薦,經過省級考核之後,就可以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從業。由於採用備案制,簡便了手續,為社會力量辦中醫診所也帶來了便利。

上觀新聞:中醫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傳承方式是否需要保留?

張伯禮:這個問題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我覺得,中醫傳承方式需要與時俱進。

過去的中醫傳承是師徒相授,因為以前沒有院校,徒弟只有跟著師傅認真地學,幾年、幾十年後才算學成。這種方式流傳了幾千年,適合過去的農耕時代,把上一輩的經驗一代一代傳下去,雖然培養了很多大師,但效率不高。

到了現代社會,人口急劇增加,疾病多了,中醫師需求量也大了,仍然沿用以前的那種人才培養模式怎麼行?一是速度跟不上,二是知識結構也跟不上需求。現在的學生如果只學一個老中醫教的經驗,一點也不懂西醫以及現代科學知識的話,是成不了一個合格的醫生的。只會搭脈看舌象,卻看不懂心電圖和檢查結果,不瞭解病人的病情,這對患者來說是不負責任的。明白的現代中醫,這才是老百姓所需要的。

所以,現在的院校教育,既要學中醫藥基礎理論、學處方用藥,同時也要學電腦、現代醫學相關課程,還要到醫院去實習。5年本科畢業後還要到醫院規培3年,才能成為真正的醫生。我們提倡院校教育和傳承教育相結合,從院校走出去,要多跟名師學習經驗。這是一種新的傳承模式。

上觀新聞:中醫人才的培養也要走現代化的道路。

張伯禮:是的。尤其是“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的發展,給中醫插上了翅膀,讓中醫有了更快發展的平臺。為什麼這樣說?中醫的文獻浩如煙海,大概有幾十萬冊的文獻書籍,一個人就是每天讀,一輩子也讀不完。如今有了大資料,可以把這些文獻書籍製成資料庫,就能隨時找到想要的資料,並進行研究。

比如,可以把幾百例老中醫治療感冒的方子和案例都搜集起來,然後進行分析、歸納,找出規律,再把這些教給學生。運用大資料,可以總結出歷代千百位醫生的經驗,比光學習幾位老中醫的經驗要豐富多了。所以說,大資料、互聯網、人工智慧,一定會和古老的中醫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我堅信,未來中醫一定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我們中醫人自己不要固步自封,要堅守中醫藥的理論精髓,並大膽接受現代科技,將兩者有序結合,弘揚中醫藥優秀精華,提高臨床服務能力和水準,推動中醫不斷向前發展。

文/徐蓓

上個月,《美國醫學會雜誌》刊登了一篇針灸研究報告,研究顯示,針灸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療效確切。《美國醫學會雜誌》是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四大醫學期刊之一,在這篇文章之前,該雜誌曾經刊登過5篇文章,對針灸持否定態度;但這一次,事實和研究證明,針灸是有效的,這相當令人鼓舞。

通過這篇研究報告,說明中醫的千年療效,也需要最新的臨床證據。你只要用科學的方法來證實,就可以被現代人所接受,偏見也都是可以打破的。

所以我說,多給中醫一些包容,多給中醫一些時間,我們會拿出更多高品質的研究證據來,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在沒有按照現代科學方法去完成驗證以前,不代表中醫沒有療效,不代表它沒有價值。

哲學理論“包裝”下的古代生命科學

上觀新聞:說到中醫,還有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中醫到底是不是科學?

張伯禮:我認為,中醫是古代的生命科學,是科學與哲學的結合體,它用哲學的理論“包裝”了自己。因為古代沒有現代科學理論,所以它只能借助當時的發展條件,運用“陰陽五行說”等古代哲學思想來指導。當時的“陰陽五行說”在各行各業都很風靡,比如古代的農學、水利學、兵法,都是用“陰陽五行說”來統領的。

中國人還講“天人合一”,認為天、地、人是一體的,人和自然要和諧,這也是哲學觀念。中醫的臨床思維中也可以找到這種哲學思想。比如夏天到了,天氣比較炎熱,用藥的時候就要把炎熱的季節因素考慮進去;夏天暑濕比較重,所以看病的時候就要加點祛濕的藥。這就要順應自然,“天人合一”。

上觀新聞:除去中醫中的哲學內涵,在科學的層面上看待中醫,我們能得出什麼結論?

張伯禮:現代科學的最大優勢在於不斷地否定自己,今天被證明對的東西在明天看來,可能就是錯的,體現的是與時俱進,不斷在進步。中醫也是如此,中醫哲學層面的理論相對穩定,而技術層面卻不斷在發展進步,對一個病、一個證、一個方子、一個藥,歷代都在豐富發展,才保證了中醫藥的生命力,歷久彌新。至今,我們仍在不斷去驗證、去詮釋,再發展利用。中醫是可以逐步用現代科學去研究、去認識的,但不能苛求古代醫學完全和現代醫學一樣。

上觀新聞:作為一種古代醫學,中醫和其他國家的古代醫學有什麼不同?

張伯禮:在古代,很多國家包括阿拉伯、印度、埃及、希臘,都有古代的醫學,但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古代醫學都被歷史的潮流衝垮了,而中醫是唯一經久不衰,並不斷發展完善的古代醫學體系。

與其他國家的古代醫學相比,中醫更博大、更成熟。比如,我們的老祖宗很聰明地用了取類比象、歸納演繹等方法。中醫認為,食物有性寒、性溫、性熱之分,這些都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吃了胡椒,感到麻辣,有點熱,這就是性熱;有些東西吃了拉肚子,那就是性寒。古人由此慢慢總結出這些食物的性味,後又延伸到藥物上,形成了中藥藥性理論。

還比如,中醫有完整的理論。我們講炮製,講道地性,講方劑,將幾味藥加在一起,形成有制之師,發揮增效減毒的協同作用;而國外的古代醫學幾乎沒有理論。這個藥治頭疼,就拿來治頭疼;那個藥治拉肚子,采來以後煮水喝,就治拉肚子。大多是簡單地用一味藥,治一種病。很少用複方,也不炮製,更沒有系統的醫學理論,所以現代工業科技革命一來,那些國家的古代醫學很快就被衝垮了。

我有一個學生是德國人,他的博士論文課題就是“中歐傳統醫學比較研究”。研究結果是,歐洲的傳統醫學和中國相比相距甚遠,沒有中醫這麼系統的理論,沒有藥性、沒有炮製、沒有配伍。寫完博士論文以後,這個德國學生說:我徹底服了,中醫藥博大精深,真是偉大的寶庫!

中醫雖然古老,但理念並不落後

上觀新聞:儘管受到質疑,但古老的中醫依然展現了強大的生命力。在您看來,中醫最大的優勢到底在哪裡?

張伯禮: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中醫是一種維護健康的醫學,它追求的是機體的平衡。它的治療目標是通過調理來調整人體的不適、失衡的狀態,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現代人的健康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內就產生的,大多是潛伏很長時間才累積的。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熬夜、酗酒、抽煙、煩勞等,都會影響健康。當你自己感覺不適時,可能就是失衡的開始。而中醫強調“治未病”,讓你早點開始調理,而且告訴你怎麼去調理,從而達到健康的目的,這就是健康醫學。養生保健是中醫最寶貴的部分,英國李約瑟博士講,世界各國都沒有,只有中國有,這是中國的獨創。

第二,中醫不像西醫,靠一味地對抗治療,中醫重在調節。西醫的治療方法比較直接,長腫瘤就切除,細菌感染就用抗生素,缺血了就擴張血管,這是一種對抗療法。而中醫的調節療法,是綜合的效應,通過調動人體的自身調節機制,發揮治療作用。藥物、針刺、拔罐,只是起到一個開關的作用,把身體內的某個功能激發出來。

我們不主張有病就吃藥,通過針灸、氣功、食療、藥膳,通過精神療法,都可以治病。簡便廉驗,這就是優勢。

第三,中醫講究複方治療,君臣佐使,圍繞一個病的不同病理環節,發揮各自作用,雖然起效慢,但治本,遠期效應突出。每味藥用量不大,毒性相對較低,不容易產生耐藥性。西藥雖然見效快,但較容易產生耐藥性,有些藥的安全性問題也很突出。

比如中醫治療甲型流感,研究結果在美國《內科學年鑒》上發表,引起了廣泛關注。銀翹散加上麻杏石甘湯具有確切的療效,和目前治療甲型流感最好的西藥達菲相比,效果是一樣的。不僅效果相同,中藥湯劑的價格是達菲的1/8,而且更安全。

上觀新聞:這些獨特的優勢,是中醫在現代社會裡依然存在的根本。

張伯禮:20世紀末以來,由於疾病譜的改變,醫學的模式、醫學的目的都發生了重大變革。現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對醫學進行了反思,認為醫學應該是維護健康,讓人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這才是醫學本來的目的;而不是蓋更多的醫院,造更多的儀器設備,服更貴的藥。這樣淺顯的道理,西方醫學發展幾十年才明白過來,而中醫幾千年來始終堅守這一點。

中醫雖然古老,但它的很多理念並不落後。比如,強調人和自然要和諧,人要適應環境、順應自然;強調治病不僅關注病,更要重視人,需要整體思維;講究“辨證論治”,適合不同人的個體化治療才是最好的方案;強調預防比治病更重要,養生、保健、治未病……這些理念儘管已經有幾千年了,現在來看,絲毫也不落後。

中醫人自己不要固步自封

上觀新聞:《中醫藥法》於7月1日正式實施,這個被稱為“劃時代的法案”,對於中醫的發展有著怎樣的意義?

張伯禮:本世紀以來,中醫又一次迎來了歷史性機遇,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中醫藥法》的實施正當其時,將對整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首先,它把中醫藥的發展納入了法治的發展軌道。這是最根本的意義。有了法律的保障,就不能因個人的喜惡而為,這就為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其次,《中醫藥法》的宗旨是保護和規範並重。這也就意味著,國家扶持中醫發展,但也規範中醫的健康發展。它更強調中醫從業者的自律,強調政府的監管。

上觀新聞:《中醫藥法》將給整個中醫業界帶來怎樣的變化?

張伯禮:總的來說,中醫藥的發展會更加健康,更能遵循中醫藥自身的發展規律與特色。

比如,過去的經典名方,像金匱腎氣丸是漢代的方子,已經有近2000年的歷史;六味地黃丸是北宋時的方子,距今700多年。這些方子流傳這麼多年了,至今仍廣泛使用。經典名方若按照原來的藥品管理規定,需要做許多基礎研究和臨床試驗,而如今,《中醫藥法》規定,可以採用備案制,減去臨床評價的環節,只要過去千百年有用藥經驗,現在仍然在用,很多文獻都證實它是安全有效的,可減去臨床評價的環節,儘快上市。

再比如,民間確實有一技之長的中醫醫生,由兩名中醫醫師推薦,經過省級考核之後,就可以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從業。由於採用備案制,簡便了手續,為社會力量辦中醫診所也帶來了便利。

上觀新聞:中醫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傳承方式是否需要保留?

張伯禮:這個問題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我覺得,中醫傳承方式需要與時俱進。

過去的中醫傳承是師徒相授,因為以前沒有院校,徒弟只有跟著師傅認真地學,幾年、幾十年後才算學成。這種方式流傳了幾千年,適合過去的農耕時代,把上一輩的經驗一代一代傳下去,雖然培養了很多大師,但效率不高。

到了現代社會,人口急劇增加,疾病多了,中醫師需求量也大了,仍然沿用以前的那種人才培養模式怎麼行?一是速度跟不上,二是知識結構也跟不上需求。現在的學生如果只學一個老中醫教的經驗,一點也不懂西醫以及現代科學知識的話,是成不了一個合格的醫生的。只會搭脈看舌象,卻看不懂心電圖和檢查結果,不瞭解病人的病情,這對患者來說是不負責任的。明白的現代中醫,這才是老百姓所需要的。

所以,現在的院校教育,既要學中醫藥基礎理論、學處方用藥,同時也要學電腦、現代醫學相關課程,還要到醫院去實習。5年本科畢業後還要到醫院規培3年,才能成為真正的醫生。我們提倡院校教育和傳承教育相結合,從院校走出去,要多跟名師學習經驗。這是一種新的傳承模式。

上觀新聞:中醫人才的培養也要走現代化的道路。

張伯禮:是的。尤其是“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的發展,給中醫插上了翅膀,讓中醫有了更快發展的平臺。為什麼這樣說?中醫的文獻浩如煙海,大概有幾十萬冊的文獻書籍,一個人就是每天讀,一輩子也讀不完。如今有了大資料,可以把這些文獻書籍製成資料庫,就能隨時找到想要的資料,並進行研究。

比如,可以把幾百例老中醫治療感冒的方子和案例都搜集起來,然後進行分析、歸納,找出規律,再把這些教給學生。運用大資料,可以總結出歷代千百位醫生的經驗,比光學習幾位老中醫的經驗要豐富多了。所以說,大資料、互聯網、人工智慧,一定會和古老的中醫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我堅信,未來中醫一定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我們中醫人自己不要固步自封,要堅守中醫藥的理論精髓,並大膽接受現代科技,將兩者有序結合,弘揚中醫藥優秀精華,提高臨床服務能力和水準,推動中醫不斷向前發展。

文/徐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