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漢陽歷史文化精粹——訓女書院

晚清時期, 北城巷口有一所基督教會英國循道公會開辦的女子書院。 這就是“訓女書院”。

循道公會, 又稱為“循道宗”、“循道會”。 它是英國基督教的一個教派, 也是在鴉片戰爭以後較早進入武漢地區的基督教派。 1863年, 英國傳教士來到漢口, 其中就有循道公會的教士。 1865年, 大衛·希爾(中國名字是李修善)來武漢。 他也是循道公會的神父。

大衛·希爾, 在武漢生活了20多年, 學會了中文。 李提摩太(英國傳教士, 與李鴻章、張之洞, 以及維新派人士都有交往)在《親歷晚清四十五年》中說他是“能用中文寫作的, 在教士中少見的睿智之士”。

他對於創建中國盲文體系與出版盲文讀物有較大貢獻。 1896年, 他在武漢去世。

這一年, 循道公會在漢陽開辦了一所學校。 為了紀念英國牧師李修善, 這所學校的英文名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稱為“David Hill Middle School(大衛·希爾中學)”, 中文名稱則是“訓女書院”。 這是漢陽最早的一所教會女子中學。

學校的學制為初級4年, 高級3年, 年級設置與近代歐美的體制基本相同。 在課程設置方面, 這所學校比較特殊。 他們開設的課程既有適應基督教會傳教的《聖經》課, 也有適應清朝專制統治需要的《四書》;還有中文、英文、算術、地理、手工等, 此外還開設針織、縫紉、烹飪等家政課程。

1919年, 訓女書院更名為私立漢陽訓女女子高中, 附設初中、高小幫, 學校體制和制度更趨完善。

1927—1928年, 漢陽北城巷的校舍被軍隊佔用。 校方與美國聖公會協商, 暫時在漢口德國租界四維小路繼續辦學。 這時, 經過校董會選舉, 原校監汪朱岫雲成為校長。 她是“訓女”的第一位華人校長。 1929年, 學校遷回漢陽。

抗日戰爭期間, 訓女經歷了艱苦的逃難內遷。

1938年10月, 武漢三鎮淪陷於日寇鐵蹄之下。 “訓女”被迫搬到漢口法國租界, 租借禮堂、房屋為校舍。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 時局更為緊張, 1942年, 日軍進入漢口的各國租界, “訓女”也被日本侵略者封閉。 學校被迫轉移到四川奉節(今重慶市奉節), 後來又輾轉至萬縣(今重慶市萬州)。 1945年, 抗日戰爭勝利, 第二年, “訓女”才遷回漢陽原址。

新中國成立後, 1952年, “訓女”更名為“湖北省立漢陽女子中學”。 1955年, 又改名為“武漢市第二十三女中”。 現為“武漢市第二十三中學”, 今校址遷至十裡鋪芳草路。

漢陽的公立小學創辦於1908年, 漢陽城區有7所,

較為有名的有漢陽高等小學堂、陽夏高等小學堂。 民國時, 私立小學多達十餘所, 由鄉紳、教會、善堂、寺觀舉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