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魏晉南北朝 秘書知多少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封建社會史上的分裂割據時期, 這時政權林立, 更迭頻繁。 由於政治、軍事鬥爭的需要, 對於以文書事務為中心的秘書工作, 統治者十分重視, 現就幾個較為重要的秘書官及其機構作一簡要介紹。

中書監、令

中書監、令是魏文帝曹丕在黃初元年(西元220年)設置。 當時, 尚書台權力甚重, 形同宰相府, 曹丕放心不下, 便將尚書台的機衡之任遞奪, 委任久掌機要的劉放、孫資管理。 因劉、孫兩人資歷不相上下, 故分兩官而監列令前。 這樣, 中書便獨立出來, 成為直接秉承君主旨意、掌握機要的官署,

類似後世的秘書處。 屬官有通事郎、黃門郎。 主要業務是為皇帝起草詔令和其他機要文書, 並轉送各地奏書。 送給皇帝的奏書, 先由黃門郎看過簽名, 通事郎再署名, 然後進呈皇帝, 皇帝批准, 最後向下行文。

中書省屬官

晉代廢通事郎, 在中書監、令外增設中書侍郎四人。 屬下有舍人、通事, 後合稱通事舍人, 掌管呈奏案章, 據說加“知制誥”銜也可以參加草擬詔誥的工作。 還有主書一職, 負責保管各種文字資料, 以備查詢, 相當於現在的機要秘書。 此時, 中書的地位並不算高, 但職務親重, 朝廷官僚往往喜任此職, 《晉書•荀勖傳》記載, 荀勖以中書監改為尚書令, 有人來賀, 他卻說:“奪我鳳凰池, 諸君賀我耶?”

中書舍人

舍人一名始見戰國, 藺相如曾當過舍人。

西晉時在中書省設中書通事舍人, 東晉和南朝劉宋、蕭齊政權均相沿置, 蕭梁時除“通事”二字, 直稱中書舍人。 在南朝的160多年中, 中書舍人的權力不斷增長。 劉宋時, 已“入直閣內, 出宣詔命, 凡有陳奏皆舍人轉入, 參決於中”。 蕭齊時, 更是不離君主左右。 梁陳時, 中書舍人權勢有增無減, 有時甚至代表皇帝發佈詔令, 其辦公規模也相當可觀, 史載五位中書舍人, 屬下主書10人, 負責抄抄寫寫的書吏200人, 有時人手不夠還要找人來幫忙, 這很有一點辦公廳的味道了。 北朝的後魏、北齊曾設置舍人省, 雖雜務較多, 但其工作性質仍屬秘書之列。

尚書郎

尚書郎始見於西漢, 東漢沿置, 魏時此官大增, 計有殿中、吏部、駕部、金部等25個侍郎,

主要負責各部曹的政務文書起草和公文往來。 每有一郎任缺, 便選五名能結文案的孝廉考試, 以第一名補缺。 西晉時, 設置23個侍郎。 東晉先設18個侍郎, 後減為15個。 南北朝時, 情況較複雜, 不過, 一些政權的尚書省內, 或多或少也設有此職, 是助理政務的重要秘書。

起居注官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一些政權的宮廷內還出現修起居注的官員。 魏晉及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 北魏開始設置專門從事此項工作的起居令史一官, 主要任務是記錄皇帝的重要言行, 日積月累便成冊本。 起居注有皇帝平時的言行, 也記載在朝廷會議上與大臣論政的言論。 可見, 在某種意義上說, 起居注既含有備忘錄的性質, 也含有政務工作的內容,

實開後世會議記錄之先河。 掌其事的官員, 是介於行政和會務之間的秘書工作人員。

主簿

主簿, 較早見於漢代, 主管文書、計簿。 魏晉時期, 主簿成為統兵開府大臣的重要幕僚, 由大臣自行招聘, 它負責上下行文, 掌握印鑒, 熟悉本系統情況, 往往成為幕僚之首, 總領官署事務, 像個辦公室主任。 魏時, 曹操很怕主簿楊修幫助曹植奪世子曹丕的繼承權, 竟在自己死前一百天殺掉了這個有威脅的秘書官。 東晉時, 王珣為重臣桓溫主簿, 府中稱“髯參軍(指郗超, 他滿臉鬍子), 短主簿(指王珣, 他身材短小), 能令公喜, 能令公怒”。 桓溫專擅朝政, 王珣二人能操其喜怒, 足見影響之大。

(文章摘自《秘書工作》雜誌。 原題目:《魏晉南北朝秘書瑣議》;作者:王育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