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邦與項羽文攻武略相差巨大,為什麼反而得天下?

作為一個領導, 不管是多大的領導, 上至國家主席, 下至一村書記;不管是什麼單位的領導, 政府部門還是企事業單位, 都涉及到用人的問題。 因為很多工作, 需要通過用人來安排好, 不用人絕對做不好工作。 毛主席說過:領導者的責任主要是會出主意和用人。 會出主意, 就是會思考、善謀劃。 會用人, 包含會識人、會用人、會駕馭人。 所以, 用人水準的高低, 也能體現一個領導水準的高低。

漢高祖劉邦得天下之後, 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 劉邦說:“我之所以有今天, 得力於三個人。 運籌帷幄之中, 決勝千里之外, 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 安撫百姓, 不斷供給軍糧, 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 戰必勝, 攻必取, 吾不如韓信。 三位皆人傑, 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

確實, 劉邦與項羽相比, 在武功上、戰略上、人品上皆不如, 惟獨在心胸上比項羽寬。 劉邦出身貧賤,

無非是泗水亭亭長。 而項羽則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名將之後。 項羽力大無窮, 武功高超, 而且善用兵法。 “破釜沉舟”的典故, 就是講項羽破釜沉舟救巨鹿敗秦軍的故事。 秦國的三十萬軍隊包圍了趙國的巨鹿, 趙王連夜向楚懷王求救, 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 項羽為次將軍, 率領二十萬軍隊去救巨鹿。 宋義聽說秦軍勢大, 停止行軍, 而且吃喝玩樂, 激怒了項羽。 項羽殺了宋義, 自己帶領部隊救巨鹿。 項羽先派一支部隊, 切斷了秦軍的糧道, 親自率主力渡過漳河。 楚軍渡過漳河後, 項羽下令士兵吃飽飯, 帶三天乾糧後, 把所有的船和鍋都銷毀, 表示決一死戰。 最後大敗秦軍, 救了巨鹿。 從這個故事中, 可見項羽比劉備在軍事指揮上、武功上和謀略上都強太多。

但是, 劉備手下的眾多傑出人才都來自項羽麾下。 比如韓信, 最初投靠項羽, 任郎中, 多次獻策, 都未採納, 最後逃離項羽, 投奔劉邦。 遇蕭何暢談, 不得重用, 再次逃離。 最後蕭何勸說劉邦重用韓信, 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當然, 最後韓信也死于蕭何的計謀, 這又產生一個典故: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

從劉邦和項羽的成功來看, 劉邦之所以得天下, 在於善於用人。 項羽之所以失去天下, 在於不善於用人。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是項羽和劉邦對人才的需求不一樣。 人才也是一種高附加值的產品, 價錢很貴, 甚至要分權用人, 就看領導有沒有強烈的需求。 項羽自身就是人才, 而且戰略武功當屬第一, 所以看不起人才, 從不虛心納諫, 對人才需求不迫切, 就連自己的亞父范曾, 項羽也經常不採納他的建議。 而劉邦自認為不是人才, 戰略武功都比不上項羽, 所以虛心納諫, 對人才需求迫切, 急需人才輔佐, 對每一個人才都如獲至寶, 授予重用,

聽取建議。 我們現在的情況也一樣, 一些領導文憑高, 所以看不起文憑低的人才;一些領導自認為自己是人才, 所以對人才需求不迫切。

二是項羽和劉邦的身份地位不一樣, 導致用人不一樣。 有人說項羽很小氣, 捨不得賞罰, 導致韓信、陳平等傑出人才看不到前途, 所以投奔劉邦。 其實, 這是項羽和劉備所處的地位不一樣而導致的。 項羽出身貴族, 有著深刻的階級等級觀念, 對韓信、陳平之類的貧賤出身的人才不屑一顧, 所以不予重用。 而劉邦出身貧賤, 對出身貧賤的韓信、陳平等沒有偏見, 而是授予重用, 人盡其才。 項羽自認為天下是自己的, 用不用人才也是自己的, 所以志在必得, 對人才也就不放在眼裡。 劉邦不一樣, 認為天下需要去奪取, 繼續人才輔佐,所以放低身價求賢若渴。對當時一個小軍官的韓信,一步登天,授予大將軍之職,從側面也說明當時劉邦有賭一把韓信是不是人才的心態,結果賭贏了,獲得了天下。我們現在一些領導,工作中缺乏大有作為的心態,用不用人體現不出單位的進步,所以對人才沒有求賢若渴的心態,也就無所謂了。

從劉邦和項羽身上,我們可以思考到很多用人的經驗教訓。一是領導要用人,需要求賢若渴。領導只有知道自己不是萬能的,保持謙虛的態度,才可能求賢若渴。這要向劉邦學習,劉邦知道自己不行,所以求賢若渴。

二是領導要用人,需要唯才是舉,而不要有等級觀念。項羽自認為是貴族,所以看不起貧賤出身的韓信和陳平,既然看不起,更談不上重用和採納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了。劉邦不同,只要是人才不問出身,立即重用。我們現在領導看人才,只看學歷文憑,只看家庭背景,只看外表能說會道,只看玲瓏乖巧,這樣是用不好人才的。

三是領導要用人,要有識人的本事。用人是一種重要投資,如果不是需要的真正有用人才,那意味著這個投資是失敗的。甚至用錯了人,會給事業帶來巨大的損失。所以識人是用人的前提,也是一項領導基本功。識人需要標準,用這個標準去認識人才是否是真正的人才。

用人是一門藝術,劉邦因為善於用人而得天下,項羽因為不善於用人而烏江自殺。周武王因為善用薑子牙而得天下,秦孝公因為善用商鞅而強秦國,秦始皇因為善用李斯而一統天下。所以世間最珍貴的東西是人才,作為領導,要想有所作為必須善用人才。

繼續人才輔佐,所以放低身價求賢若渴。對當時一個小軍官的韓信,一步登天,授予大將軍之職,從側面也說明當時劉邦有賭一把韓信是不是人才的心態,結果賭贏了,獲得了天下。我們現在一些領導,工作中缺乏大有作為的心態,用不用人體現不出單位的進步,所以對人才沒有求賢若渴的心態,也就無所謂了。

從劉邦和項羽身上,我們可以思考到很多用人的經驗教訓。一是領導要用人,需要求賢若渴。領導只有知道自己不是萬能的,保持謙虛的態度,才可能求賢若渴。這要向劉邦學習,劉邦知道自己不行,所以求賢若渴。

二是領導要用人,需要唯才是舉,而不要有等級觀念。項羽自認為是貴族,所以看不起貧賤出身的韓信和陳平,既然看不起,更談不上重用和採納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了。劉邦不同,只要是人才不問出身,立即重用。我們現在領導看人才,只看學歷文憑,只看家庭背景,只看外表能說會道,只看玲瓏乖巧,這樣是用不好人才的。

三是領導要用人,要有識人的本事。用人是一種重要投資,如果不是需要的真正有用人才,那意味著這個投資是失敗的。甚至用錯了人,會給事業帶來巨大的損失。所以識人是用人的前提,也是一項領導基本功。識人需要標準,用這個標準去認識人才是否是真正的人才。

用人是一門藝術,劉邦因為善於用人而得天下,項羽因為不善於用人而烏江自殺。周武王因為善用薑子牙而得天下,秦孝公因為善用商鞅而強秦國,秦始皇因為善用李斯而一統天下。所以世間最珍貴的東西是人才,作為領導,要想有所作為必須善用人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