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二戰中美國本土曾被攻入,為了面子奪回失地導致美軍陣亡上千人

在太平洋戰爭期間, 日軍不僅通過奇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 而且一度對美國本土發起攻擊——佔領美國阿留申群島西部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 這是自1812年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後唯一一次國土淪陷。 美軍也在這次作戰中首次見識了日軍“死亡衝鋒”和“集體玉碎”的瘋狂。

作戰背景

偷襲珍珠港成功後, 日軍在半年內席捲西太平洋和東南亞等地。 面對如此輝煌的戰果, 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仍不放心, 因為他清楚地認識到, 依靠雄厚的物資優勢, 美國遲早會奪回戰爭主動權。 因此, 他一直在尋機再來一次類似偷襲珍珠港的決定性行動。

1942年4月18日, 16架美軍B-25轟炸機空襲東京, 儘管只造成微小損失, 但在心理上震撼了日本朝野, 日本軍部迅速責成山本五十六制訂新的作戰計畫, 以期消除美軍對日本本土的威脅。 5月5日, 日軍大本營發佈《第18號命令》,

下達“米號作戰”計畫, 要求同時奪取中途島和阿留申群島的西部(兩個目標相距約5,000海裡), 擴大防禦圈。

“米號作戰”的核心是佔領中途島, 引誘和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殘餘力量, 奪取美國領土阿留申群島的行動只是佯攻。 山本五十六認為, 如果達成戰役企圖, 將讓美國再嘗一次“珍珠港式的失敗”, 能將美軍在太平洋上發動戰略反擊的時間推遲到1944年以後。

然而, 這次幸運之神沒有站在日本人一邊。 5月21日, 太平洋艦隊情報部門破譯出日軍“米號作戰”的電文, 徹底掌握了日軍參戰部隊、兵力部署、航行路線等核心機密。

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儘管知道日軍只是佯攻阿留申群島, 但他不能將這片荒涼的美國領土拱手讓給日本,

仍從本來就捉襟見肘的艦隊裡抽調出一支象徵性部隊。

5月22日, 美軍組建北太平洋艦隊, 由西奧博爾德海軍少將指揮, 負責阿留申群島的防禦。

作戰經過

1942年5月28日, 由細萱戌子郎指揮的日本海軍北方編隊起程, 下轄航母2艘(艦載機82架)、其他主力艦艇36艘, 船上搭載了穗積松年少佐指揮的北海支隊(約1,200人)和向井一二三少佐指揮的舞鶴鎮守府第三特別陸戰隊(約600人), 他們將登陸阿留申群島最偏遠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

像演習般登陸美國

6月4日, 日軍艦載機先對阿留申群島首府的美軍機場和潛艇碼頭展開攻擊, 其間一架日軍零式戰機被炮火擊中後迫降在阿克坦島南岸。 由於飛行員誤將沼澤看作平地,

結果在迫降時喪生, 飛機陷入泥潭。 五個星期後, 一架美軍偵察機發現了這架近乎無損的零式戰鬥機。 繳獲零式飛機, 可以算是美國在阿留申群島之戰中獲得的“意外收穫”。

就在細萱戌子郎信心十足抓緊阿留申方向作戰之際, 山本五十六親自指揮的中途島作戰行動卻以日軍完敗而告終。 當收到山本五十六命令北方編隊返航的命令時, 想找回些面子的細萱戌子郎一再堅持, 執意要把日軍軍旗插上美國國土。

6月7日深夜, 向井一二三指揮的陸戰隊在基斯卡島登陸。 次日淩晨, 穗積松年指揮的北海支隊在阿圖島登陸, 他們在登陸時未遭抵抗, 簡直“像演習一樣”。 這是因為美軍北太平洋艦隊司令西奧博爾德海軍少將不相信尼米茲通報的敵情,

認為日軍不會興師動眾奪取幾個荒蕪的小島, 所以他根本沒在這兩個島嶼上部署守備部隊, 直到6月10日美軍巡邏飛機才發現日軍已經佔領了基斯卡島和阿圖島。

不該派上去的部隊

為了給美國留下一個“永久的傷疤”, 日軍對基斯卡島和阿圖島的防務極為重視。 至1943年4月, 駐阿圖島的日軍增至2,500人, 基斯卡島則增至6,000人。 而美軍在經過全面戰爭動員後, 已經有了反攻能力, 決定由阿留申地區司令金凱德海軍少將指揮收復這兩個島嶼。 經過偵察, 美軍決定先對日軍防禦較弱的阿圖島下手, 原計劃參加北非登陸的美陸軍第7師被緊急調來參戰。

按理說, 進攻發起時, 阿圖島上的日軍只有2,630人, 美軍第7步兵師有1.1萬人, 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勝利應該唾手可得,但事情並非那麼簡單。一方面,由於低估日軍實力,美軍沒有對島上防務進行充分偵察,火力配備也相當糟糕。另一方面,美軍低估了惡劣的氣候和環境帶來的巨大障礙。在寒冷的阿留申地區,美軍需要面對低溫症、戰壕足病以及霜凍病,而美軍第7步兵師原先一直在炎熱的沙漠中受訓,且嚴重缺乏兩栖登陸作戰經驗。

最大的敵人是天氣

1943年5月11日拂曉,美軍進攻行動正式展開。近250架飛機和3艘戰列艦對阿圖島進行轟炸和炮擊。10時30分,美軍第7師一部從阿圖島北岸登陸,主力則從南岸的馬薩克斯灣登陸,試圖兩面夾擊,將日本人趕下海。

美軍登陸階段非常順利,但接下來的卻是一場苦戰。給美軍造成巨大麻煩的是地形和天氣,當時美軍南部登陸部隊向北進發,試圖按計劃與北部登陸部隊會師,但在馬薩克山谷遭到日軍密集防禦工事的火力打擊,士兵們慌忙尋找土地鬆軟的地方挖掘散兵坑,可是坑一挖好,水就立刻湧了出來,士兵們不得不在冰冷刺骨的水中縮成一團。

美軍指揮官大聲喊著繼續前進,但許多士兵卻因體溫過低而無法動彈。更糟的是,由於凍土地帶處於解凍時期,美軍車輛經常陷在泥裡寸步難行。士兵們只能靠人力拉著火炮前進,許多時候甚至要在光禿禿的荒原上向40度以上的斜坡發起衝鋒,戰況艱難。

鑒於行動受阻,南部登陸部隊指揮官厄爾中校親自進入前線調查,卻被日軍狙擊手擊倒。就這樣,他們被困在山谷裡整整六天。

與南部登陸部隊的遭遇相反,北部登陸部隊進展順利,他們不斷突破日軍陣地,穩步向南靠攏。

克萊維斯隘口爭奪戰

5月17日,面對持續增加的傷亡,日軍指揮官山崎保代意識到已無法阻止美軍南北會合,便將部隊撤往東部,退守克萊維斯隘口。由於日軍後撤,被困山谷的南部部隊終於擺脫困境,對日軍展開追擊。

克萊維斯隘口位於冷山和安伯角兩個制高點之間。只要美軍拿下任何一個制高點,日軍防線就會崩潰。面對居高臨下的敵人,缺乏有效火力支援的美軍第17步兵團於5月20日在冷山同日軍展開慘烈的手榴彈大戰。三天后,美軍終於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安伯角則是另一番景象。美軍第32步兵團連續四天的攻擊都被日軍擊退。21日淩晨,趁著夜色掩護,美軍兩個排悄悄爬上安伯角頂峰,沖進戰壕,與驚醒的日軍展開白刃戰,25名日軍被刺死。一名垂死的日軍用機槍射倒2名美軍後,從懸崖上跳了下去。

由於美軍成功控制克萊維斯隘口,殘餘日軍被壓縮到奇恰戈港,最後的進攻即將開始。

“我們死,你們也得死”

日軍儘管知道此戰必敗,但仍負隅頑抗。他們在奇恰戈港構築了複雜的戰壕體系和火力網,儲備了充足的彈藥。美軍第7師師長尤金•拉德穆少將計畫于5月29日清晨發起總攻。

不料日軍指揮官山崎保代卻搶先一步,于淩晨3時下令發動自殺式的“萬歲衝鋒”,此時他手下只有千把號人,為作最後一搏,甚至把傷兵都派了上去。

當時,美軍官兵們正在陣地裡睡覺,日軍突襲隊悄悄摸了上來,許多美軍被紮死在睡袋裡。緊接著,日軍掃蕩了一個戰地救護站,殺掉醫療人員和傷兵。日軍像嗜血的野獸四處行兇,然而他們已是強弩之末,當日軍沖到克萊維斯隘口時,他們被500多名原本負責維護車輛的美軍工程兵打成屍山血海。

鑒於進攻已被發現,山崎保代索性命令部下發起自殺突擊,數百人把手榴彈貼在自己的腦袋上或捧在胸口,高喊“我們死,你們也得死”,向美軍營地發動衝擊,但均被粉碎。後來美國工程兵守住的那塊陣地被命名為“工程兵嶺”。

5月30日,彈盡糧絕的日軍在谷地內集體自殺。5月31日,日本電臺報導了阿圖島守軍“全員玉碎”的消息。從這時開始,“全員玉碎”頻頻出現在日本政府的戰報上。

不過,阿圖島之戰中仍有27名日軍倖存,其中1人化裝成當地人駕小船逃跑,由於在海上迷失方向,最後又轉了回來,被美軍巡邏艇抓獲。他先是裝成啞巴,讓美軍以為他真的是當地人,但後來他實在太餓了,沖著米飯大吼“米西米西”,美軍才知道他是個差點漏網的日本人。

6月底,美軍開始對基斯卡島進行航空和艦炮火力準備。守島日軍鑒於處境孤立、難以防守,於7月29日前在濃霧掩護下陸續撤離。美軍未察覺日軍撤退,從8月1日起對該島進行106次轟炸和15次艦炮射擊,於8月15日在該島登陸。

作戰評價

此戰,美軍以陣亡600人、傷1,200人的代價收復阿圖島和基斯卡島,消除了日本對北太平洋和阿拉斯加的威脅,揭開局部反攻的序幕。但也有美國史學家表示,從戰略角度看,阿圖島之戰實屬沒有價值,因為美軍已經取得太平洋戰爭的主動權,日軍很難再威脅美國本土,進攻阿圖島完全是從維護“面子”的角度做出的抉擇,因為哪怕日軍只佔據美國的一小塊領土,都是對美國公眾感情的巨大傷害。

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勝利應該唾手可得,但事情並非那麼簡單。一方面,由於低估日軍實力,美軍沒有對島上防務進行充分偵察,火力配備也相當糟糕。另一方面,美軍低估了惡劣的氣候和環境帶來的巨大障礙。在寒冷的阿留申地區,美軍需要面對低溫症、戰壕足病以及霜凍病,而美軍第7步兵師原先一直在炎熱的沙漠中受訓,且嚴重缺乏兩栖登陸作戰經驗。

最大的敵人是天氣

1943年5月11日拂曉,美軍進攻行動正式展開。近250架飛機和3艘戰列艦對阿圖島進行轟炸和炮擊。10時30分,美軍第7師一部從阿圖島北岸登陸,主力則從南岸的馬薩克斯灣登陸,試圖兩面夾擊,將日本人趕下海。

美軍登陸階段非常順利,但接下來的卻是一場苦戰。給美軍造成巨大麻煩的是地形和天氣,當時美軍南部登陸部隊向北進發,試圖按計劃與北部登陸部隊會師,但在馬薩克山谷遭到日軍密集防禦工事的火力打擊,士兵們慌忙尋找土地鬆軟的地方挖掘散兵坑,可是坑一挖好,水就立刻湧了出來,士兵們不得不在冰冷刺骨的水中縮成一團。

美軍指揮官大聲喊著繼續前進,但許多士兵卻因體溫過低而無法動彈。更糟的是,由於凍土地帶處於解凍時期,美軍車輛經常陷在泥裡寸步難行。士兵們只能靠人力拉著火炮前進,許多時候甚至要在光禿禿的荒原上向40度以上的斜坡發起衝鋒,戰況艱難。

鑒於行動受阻,南部登陸部隊指揮官厄爾中校親自進入前線調查,卻被日軍狙擊手擊倒。就這樣,他們被困在山谷裡整整六天。

與南部登陸部隊的遭遇相反,北部登陸部隊進展順利,他們不斷突破日軍陣地,穩步向南靠攏。

克萊維斯隘口爭奪戰

5月17日,面對持續增加的傷亡,日軍指揮官山崎保代意識到已無法阻止美軍南北會合,便將部隊撤往東部,退守克萊維斯隘口。由於日軍後撤,被困山谷的南部部隊終於擺脫困境,對日軍展開追擊。

克萊維斯隘口位於冷山和安伯角兩個制高點之間。只要美軍拿下任何一個制高點,日軍防線就會崩潰。面對居高臨下的敵人,缺乏有效火力支援的美軍第17步兵團於5月20日在冷山同日軍展開慘烈的手榴彈大戰。三天后,美軍終於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安伯角則是另一番景象。美軍第32步兵團連續四天的攻擊都被日軍擊退。21日淩晨,趁著夜色掩護,美軍兩個排悄悄爬上安伯角頂峰,沖進戰壕,與驚醒的日軍展開白刃戰,25名日軍被刺死。一名垂死的日軍用機槍射倒2名美軍後,從懸崖上跳了下去。

由於美軍成功控制克萊維斯隘口,殘餘日軍被壓縮到奇恰戈港,最後的進攻即將開始。

“我們死,你們也得死”

日軍儘管知道此戰必敗,但仍負隅頑抗。他們在奇恰戈港構築了複雜的戰壕體系和火力網,儲備了充足的彈藥。美軍第7師師長尤金•拉德穆少將計畫于5月29日清晨發起總攻。

不料日軍指揮官山崎保代卻搶先一步,于淩晨3時下令發動自殺式的“萬歲衝鋒”,此時他手下只有千把號人,為作最後一搏,甚至把傷兵都派了上去。

當時,美軍官兵們正在陣地裡睡覺,日軍突襲隊悄悄摸了上來,許多美軍被紮死在睡袋裡。緊接著,日軍掃蕩了一個戰地救護站,殺掉醫療人員和傷兵。日軍像嗜血的野獸四處行兇,然而他們已是強弩之末,當日軍沖到克萊維斯隘口時,他們被500多名原本負責維護車輛的美軍工程兵打成屍山血海。

鑒於進攻已被發現,山崎保代索性命令部下發起自殺突擊,數百人把手榴彈貼在自己的腦袋上或捧在胸口,高喊“我們死,你們也得死”,向美軍營地發動衝擊,但均被粉碎。後來美國工程兵守住的那塊陣地被命名為“工程兵嶺”。

5月30日,彈盡糧絕的日軍在谷地內集體自殺。5月31日,日本電臺報導了阿圖島守軍“全員玉碎”的消息。從這時開始,“全員玉碎”頻頻出現在日本政府的戰報上。

不過,阿圖島之戰中仍有27名日軍倖存,其中1人化裝成當地人駕小船逃跑,由於在海上迷失方向,最後又轉了回來,被美軍巡邏艇抓獲。他先是裝成啞巴,讓美軍以為他真的是當地人,但後來他實在太餓了,沖著米飯大吼“米西米西”,美軍才知道他是個差點漏網的日本人。

6月底,美軍開始對基斯卡島進行航空和艦炮火力準備。守島日軍鑒於處境孤立、難以防守,於7月29日前在濃霧掩護下陸續撤離。美軍未察覺日軍撤退,從8月1日起對該島進行106次轟炸和15次艦炮射擊,於8月15日在該島登陸。

作戰評價

此戰,美軍以陣亡600人、傷1,200人的代價收復阿圖島和基斯卡島,消除了日本對北太平洋和阿拉斯加的威脅,揭開局部反攻的序幕。但也有美國史學家表示,從戰略角度看,阿圖島之戰實屬沒有價值,因為美軍已經取得太平洋戰爭的主動權,日軍很難再威脅美國本土,進攻阿圖島完全是從維護“面子”的角度做出的抉擇,因為哪怕日軍只佔據美國的一小塊領土,都是對美國公眾感情的巨大傷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