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庭華:從歷史現場認識“八一精神”

抗日戰爭時期, 陳毅、葉挺等參加南昌起義的人員在皖南合影。 (圖片選自《文史精華》)

南昌起義以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英雄壯舉,

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的新時期, 揭開了中國革命的新篇章。 南昌起義的歷史與革命實踐所孕育和累積的八一精神, 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南昌起義“功在第一槍”——敢於鬥爭

“功在第一槍”——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者周恩來用最簡潔的語言高度概括了起義的歷史地位和偉大意義, 而“第一槍”之功則源於中國共產黨人敢於鬥爭的革命精神品格。

南昌起義是“為了挽救革命”的英勇壯舉, 它是在大革命失敗後異常嚴峻的形勢下發生的。 建黨初期, 幼年的中國共產黨對掌握一支人民的軍隊缺乏統一的高度敏銳性, 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武裝鬥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鬥爭形式。

因而, 在大革命時期, 中國共產黨雖然已經開始注意軍事工作, 比如派大批黨員到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中去做政治工作、擔任黨代表。 但那時共產黨對掌握革命武裝還缺乏經驗, 沒有足夠的重視, 黨還未獨立組建、領導和指揮過完全屬於自己的軍隊。

毛澤東在總結這一歷史時期的經驗教訓時曾說:“過去我們責備孫中山專做軍事運動, 而我們恰恰相反, 不做軍事運動。 ”正因如此, “生氣勃勃的中國大革命就被葬送了”。

1927年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分共大屠殺後, 中共中央決定在南昌發起武裝起義, 但共產國際竭力阻止、干擾, 致使起義在激烈的爭論中推遲一天。 7月26日, 共產國際新派來的全權代表羅明納茲在漢口召開了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會議(張國燾、瞿秋白、李維漢、張太雷等人參加,

周恩來已到南昌組織策劃起義事宜), 在此前他聽張國燾報告中共中央決定於31日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時, 提出要一切請示莫斯科, 等待莫斯科做最後決定;此時又宣讀共產國際不支援南昌起義的電文, 內容要旨為:倘若暴動沒有成功的把握, 最好不要發動。 張發奎部的中國共產黨人可全部退出, 到農民中去工作。 如果中國同志堅持要發起南昌暴動的話, 共產國際派來的加倫將軍和其他軍事顧問是不允許參加的。 另外, 莫斯科目前也沒有經費可供南昌暴動使用。 羅明納茲還特別說明, 這份電報是史達林同志草擬並由布哈林署名的。

張國燾奉命於7月30日趕到南昌, 將共產國際及臨時中常會決議(一是由於敵我力量懸殊, 應推遲起義時間;二是應由周恩來與張發奎取得聯繫, 共同商量軍隊轉移廣東東江事宜)精神告訴了周恩來, 周恩來深感意外。 7月31日上午, 南昌起義前委在南昌大旅社召開緊急會議, 討論起義是否推遲等問題。 張國燾堅持要推遲起義時間, 遭絕大多數同志的堅決反對, 尤其是惲代英的發言最為激昂, 他說:共產國際害死了中國革命, 葬送了成千上萬的同志。 現在南昌暴動一切準備好了, 忽然來了個國際指示, 阻止我們的行動, 我是誓死反對的。 他強調“要按照已經決定了的計畫往前直幹”。 周恩來更是憤怒地拍了桌子, 提出辭職以抗拒共產國際的指示。

會議一直爭論到中午, 最後決定8月1日拂曉舉行起義。

南昌起義的決定和發動, 充分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征程中, 已經懂得總結革命的經驗教訓, 並開始獨立思考, 不再盲目聽從共產國際的指揮。

敢於鬥爭, 就是不唯上, 不唯書, 一切從實際出發;反對墨守成規, 向一切以上級的指示為教條、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思維作鬥爭。 敢於鬥爭, 是南昌起義“功在第一槍”之魂, 因而是八一精神的靈魂。 沒有敢於鬥爭之魂, 就沒有八一“第一槍”之功。

“為人民事業而獻身”——救國救民

救國救民, 是南昌起義的根本目的和崇高目標, 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及其人民軍隊的根本宗旨, 這是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及其軍隊的主要標誌。 朱德曾為八一紀念館題詞:“學習八一起義英雄們為人民事業而獻身的精神,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祖國”。朱德的題詞,概括提煉了八一精神的內涵本質——救國救民——為人民事業獻身的革命精神,是符合南昌起義歷史事實的。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提出,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為無產階級、為絕大多數勞動人民謀利益。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之日起就把一切為了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南昌起義,就是中國共產黨人踐行宗旨的一次暴力革命嘗試。黨為起義部隊確立了“實行土地革命,廢除苛捐雜稅,維護工農利益”的政治綱領。

中共中央在8月1日致前委信中指出:“南昌暴動,其主要意義,在廣大的發動土地革命的爭鬥。”起義當天,中央委員會及各黨部代表《聯席會議宣言》提出的政綱之一,就是“為解決土地問題,解放農民,打倒鄉村封建地主之反動勢力而奮鬥”。起義總指揮賀龍在《告全體官兵書》中鄭重宣稱:此次革命行動,“是為實行土地革命,解決農民問題而奮鬥”。他還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賀示》中佈告天下:“本部各軍,富於革命精神,此次南昌起義,原為救國救民。轉戰千里來粵,只求主義實行。對於民眾團體,保護十分嚴謹。對於商界同胞,買賣尤屬公平。士兵如有騷擾,准其捆送來營。本軍紀律森嚴,重懲決不姑徇。務望各安生業,特此鄭重申明”。毫無疑問,南昌起義部隊既把“救國救民”作為人民軍隊的根本宗旨,也把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階段性任務——土地革命——“推翻新舊軍閥政權,建立民眾的工農政權”,作為奮鬥目標。

中國共產黨人敢於面對蔣介石、汪精衛的大屠殺而果斷地打響武裝反抗的第一槍,南昌起義的英雄們在起義失敗後能夠百折不撓、千里輾轉,率領起義餘部來到井岡山,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嶄新道路,都是源於“救國救民”的偉大理想和目標,絕不是為了個人、集團或某一階層的利益,完全是為了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而奮鬥。

賀龍回憶自己及國民革命軍第20軍為什麼參加南昌起義時說:6、7月間(指1927年),敵人暴露了反動面目,瘋狂地屠殺工農,我們的隊伍從武漢開到九江,集中在德安車站。本準備東征去打蔣介石,但汪精衛接著叛變了革命……7月底,汪精衛決定在廬山召開軍事會議。這時,我們只有兩種選擇,要就上廬山,要就開南昌。那時,我主意已定,就是跟著共產黨走。我對黨說:“不管怎樣打,我都不怕,只要共產黨員不走,我就有辦法。我一百個信服共產黨,黨怎麼說,我就怎麼做。”這時,敵人也用力拉我,送來金條銀洋,還許願讓我當安徽省長。我對他們說:“國民黨我不入,要入黨就參加共產黨。” 7月31日,賀龍對所屬部隊團以上軍官說:國民黨已經叛變了革命,只有跟著共產黨走中國才有希望;共產黨已經決心發動武裝暴動,解放人民;願意跟黨走的,可以留下繼續革命,不願意的也可以走。結果是,所有的人都願意參加起義。

首創人民軍隊的南昌起義,絕不是單純的武裝暴動,而是有明確而偉大的目標——創建革命軍隊,推翻新舊軍閥政權,開展土地革命,建立工農政權,代表著廣大工農群眾根本利益的奮鬥目標,體現了人民軍隊的根本宗旨,無疑是中國革命歷史中空前偉大的事件。可以說,“敢於鬥爭,救國救民”,是八一精神最本質的體現。

(作者為軍事科學院原軍史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主題連結

朱德為何將駁殼槍系上紅飄帶

圖為南昌起義期間朱德使用的駁殼槍,槍身上刻有“南昌暴動紀念”、“朱德留用”字樣。

1927年7月朱德到南昌後,設法爭取南昌駐軍的一些軍官,並通過各種關係瞭解南昌市及其周圍地區兵力部署,精心繪製出標明軍事要點的南昌市區圖。當周恩來秘密抵達南昌,住進朱德寓所後,朱德向他詳細彙報了敵我雙方的情況。

起義前夕,朱德擺下宴席,“盛情款待”南昌駐軍的兩個團長。爾後,又拉住他們打牌,以期拖住他們。晚上9點多鐘,駐軍的一個副官跑來報告:賀龍部的一個副營長來告密,說共產黨將要發動起義。那兩位團長聞訊起身即走。朱德也立刻趕往起義總指揮賀龍處通報了叛徒告密一事,前敵委員會當即決定起義提前兩小時發動。起義部隊以頸系紅領帶,左臂紮白毛巾為標誌。朱德也將駁殼槍系上了紅飄帶,前往自己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3軍軍官教育團駐地。

8月1日淩晨,中國共產黨在南昌城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朱德揮動著駁殼槍,率軍官教育團按前委的部署,殺向駐地周圍的敵軍。經過幾個小時激戰,起義各部按計劃完成各自的任務,南昌城頭飄起紅旗,起義勝利了。(高樓)

朱德曾為八一紀念館題詞:“學習八一起義英雄們為人民事業而獻身的精神,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祖國”。朱德的題詞,概括提煉了八一精神的內涵本質——救國救民——為人民事業獻身的革命精神,是符合南昌起義歷史事實的。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提出,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為無產階級、為絕大多數勞動人民謀利益。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之日起就把一切為了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南昌起義,就是中國共產黨人踐行宗旨的一次暴力革命嘗試。黨為起義部隊確立了“實行土地革命,廢除苛捐雜稅,維護工農利益”的政治綱領。

中共中央在8月1日致前委信中指出:“南昌暴動,其主要意義,在廣大的發動土地革命的爭鬥。”起義當天,中央委員會及各黨部代表《聯席會議宣言》提出的政綱之一,就是“為解決土地問題,解放農民,打倒鄉村封建地主之反動勢力而奮鬥”。起義總指揮賀龍在《告全體官兵書》中鄭重宣稱:此次革命行動,“是為實行土地革命,解決農民問題而奮鬥”。他還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賀示》中佈告天下:“本部各軍,富於革命精神,此次南昌起義,原為救國救民。轉戰千里來粵,只求主義實行。對於民眾團體,保護十分嚴謹。對於商界同胞,買賣尤屬公平。士兵如有騷擾,准其捆送來營。本軍紀律森嚴,重懲決不姑徇。務望各安生業,特此鄭重申明”。毫無疑問,南昌起義部隊既把“救國救民”作為人民軍隊的根本宗旨,也把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階段性任務——土地革命——“推翻新舊軍閥政權,建立民眾的工農政權”,作為奮鬥目標。

中國共產黨人敢於面對蔣介石、汪精衛的大屠殺而果斷地打響武裝反抗的第一槍,南昌起義的英雄們在起義失敗後能夠百折不撓、千里輾轉,率領起義餘部來到井岡山,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嶄新道路,都是源於“救國救民”的偉大理想和目標,絕不是為了個人、集團或某一階層的利益,完全是為了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而奮鬥。

賀龍回憶自己及國民革命軍第20軍為什麼參加南昌起義時說:6、7月間(指1927年),敵人暴露了反動面目,瘋狂地屠殺工農,我們的隊伍從武漢開到九江,集中在德安車站。本準備東征去打蔣介石,但汪精衛接著叛變了革命……7月底,汪精衛決定在廬山召開軍事會議。這時,我們只有兩種選擇,要就上廬山,要就開南昌。那時,我主意已定,就是跟著共產黨走。我對黨說:“不管怎樣打,我都不怕,只要共產黨員不走,我就有辦法。我一百個信服共產黨,黨怎麼說,我就怎麼做。”這時,敵人也用力拉我,送來金條銀洋,還許願讓我當安徽省長。我對他們說:“國民黨我不入,要入黨就參加共產黨。” 7月31日,賀龍對所屬部隊團以上軍官說:國民黨已經叛變了革命,只有跟著共產黨走中國才有希望;共產黨已經決心發動武裝暴動,解放人民;願意跟黨走的,可以留下繼續革命,不願意的也可以走。結果是,所有的人都願意參加起義。

首創人民軍隊的南昌起義,絕不是單純的武裝暴動,而是有明確而偉大的目標——創建革命軍隊,推翻新舊軍閥政權,開展土地革命,建立工農政權,代表著廣大工農群眾根本利益的奮鬥目標,體現了人民軍隊的根本宗旨,無疑是中國革命歷史中空前偉大的事件。可以說,“敢於鬥爭,救國救民”,是八一精神最本質的體現。

(作者為軍事科學院原軍史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主題連結

朱德為何將駁殼槍系上紅飄帶

圖為南昌起義期間朱德使用的駁殼槍,槍身上刻有“南昌暴動紀念”、“朱德留用”字樣。

1927年7月朱德到南昌後,設法爭取南昌駐軍的一些軍官,並通過各種關係瞭解南昌市及其周圍地區兵力部署,精心繪製出標明軍事要點的南昌市區圖。當周恩來秘密抵達南昌,住進朱德寓所後,朱德向他詳細彙報了敵我雙方的情況。

起義前夕,朱德擺下宴席,“盛情款待”南昌駐軍的兩個團長。爾後,又拉住他們打牌,以期拖住他們。晚上9點多鐘,駐軍的一個副官跑來報告:賀龍部的一個副營長來告密,說共產黨將要發動起義。那兩位團長聞訊起身即走。朱德也立刻趕往起義總指揮賀龍處通報了叛徒告密一事,前敵委員會當即決定起義提前兩小時發動。起義部隊以頸系紅領帶,左臂紮白毛巾為標誌。朱德也將駁殼槍系上了紅飄帶,前往自己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3軍軍官教育團駐地。

8月1日淩晨,中國共產黨在南昌城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朱德揮動著駁殼槍,率軍官教育團按前委的部署,殺向駐地周圍的敵軍。經過幾個小時激戰,起義各部按計劃完成各自的任務,南昌城頭飄起紅旗,起義勝利了。(高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