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碧血丹心: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家風故事

成 語

碧血丹心

釋 義

碧血, 血化為碧玉, 指為正義事業而流的血;丹心, 忠心。 指滿腔正義的熱血和一顆赤誠的紅心。 形容十分忠誠堅定。

出 處

宋·文天祥《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拋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裡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

大 意

我一生的磨難, 都與我秉承儒家典籍中的愛國精神有關。 自從我率領義軍抵抗蒙古侵略, 至今已過四年。 祖國的大好河山受到敵人鐵蹄的踐踏, 我也遇到過許多兇險, 想起這些往事, 目睹正在零丁洋中血戰的南宋殘軍, 我只能悲歎自己無能為力。 人總有一死, 就讓我為國而亡, 留下這顆忠心, 永遠照亮這個民族的歷史吧。

家風故事

嶽飛死後一百餘年, 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再次面臨覆滅之災, 在這一次站出來的愛國英雄之中, 有一位叫作文天祥。

文天祥來自一個文脈深厚的家族。 早在西漢時期, 其先祖文翁就以興辦學堂、發展教育而聞名天下, 此後歷代更是出現了大量以學問著稱的族人。 千餘年的家學相傳之下, 文氏家族培養出了一種以正直、忠義為核心的家風, 這也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一種普遍氣質。

此後, 無論文氏族人遷徙何處, 都能傳承這種家風, 並用以教化子孫後代。

如文天祥的父親文儀, 學識淵博, 雖然因為種種原因, 一生未能出來為官, 卻始終懷有書生救國的理想, 並將這種理想化為一種期望, 寄託在對子孫的教導上。 在這種教導下成長起來的文天祥, 自幼便立下匡時濟世的遠大志向, 他兒時的偶像, 也盡是那些歷朝歷代為國盡忠的英烈。 在少年時代的一次遊歷中, 他看到當地人所祭祀的歐陽修等宋代名臣都有“忠”的封號, 這讓他很是激動, 並立下誓言要成為其中一員。

他也有那個能力。

雖是書生, 但文天祥不是只會寫詩作賦的類型, 在南宋面臨強大外來威脅的情況下, 他與那個時代的許多書生一樣,

思考與學習的重心都放在如何愛家衛國上。 在二十歲的進士考試中, 他從中國傳統哲學出發, 著眼於危亡局勢, 一口氣寫下一萬多字的富國強兵之策, 看得考官大為驚異, 稱為忠肝義膽之作, 連昏聵老朽的皇帝宋理宗看後也為之一振, 親自點他為第一名。

第一名又有何用?

此時朝中當道者, 乃是權臣賈似道, 用什麼樣的人為官, 要看與他的關係如何。 對於文天祥而言, 賈似道可絕不是一個正直忠義之人, 即便其一手遮天, 文天祥也不會去巴結。 更妙的是, 在賈似道讓文天祥按照他的意思寫一些朝廷公文時, 後者以自己的才華和操守, 寫出來一些暗諷這位權臣的文章。 文天祥的種種建議根本不可能得到採納,

他也在賈似道的打擊下, 沒過多久便離開了官場。

不為官, 不代表忘記國家命運。 當北方新興的蒙古帝國大舉南下之時, 當賈似道一類的權臣帶著大軍不戰而逃之時, 當南宋都城告急之時, 這位年僅四十的書生, 不僅響應朝廷號召, 再度出山為官, 還作出一個決定:毀家救國。

他變賣了所有家產,募集了數萬人的兵馬,去為南宋都城解圍。這種舍小家救國的壯舉,在當時引來一些朋友的質疑,有人勸他:“連朝廷的正規軍都敵不過蒙古軍隊,你這些臨時募集的人馬又有何用呢?”

文天祥的回答是:“國家養育我等這麼多年,到危急之時,竟然沒有一人一馬前去相救,這讓我感到十分痛心!所以我要以身殉國,用死來喚起天下義士的報國之心,那樣的話,或許局勢還可以挽救。”

看來當時文天祥的同道中人一定很少,那麼他是一個孤獨的愛國者嗎?

不是,他從不孤獨。忠義報國,本就是文家的風尚。家人一直在默默支持他,哪怕失去家業,也在所不惜。他的兄弟文璧更是長期與他並肩作戰。

無奈蒙古帝國正當上升之時,其軍隊橫行歐亞大陸無敵手,與之對抗是一件勝算很小的事情。南宋王朝若有英武之君,拼盡全力,利用長江天險與水戰優勢,或許還有回天的機會。但問題是南宋王朝末代的皇帝,要麼無能,要麼年幼,連當一個太平帝王都夠嗆,更別指望他們能在此時力挽狂瀾了。

一些家風不正的人,在這個時刻都很“機智”地選擇了開門投降,然後掉過頭來當敵人的急先鋒。這些敗類之中,不乏文天祥曾經的上司,如南宋丞相留夢炎;以及文天祥曾經的部屬,如他的副將吳浚。面對強大的敵人,他們可沒有殉國的念頭,而是忙著選準時機投降。

文天祥不降。

跟隨在他身邊的許多人也不降,屢敗屢戰,從幾萬人打到幾千人,再打到幾百人,他們一直在奮戰。

直到全軍覆沒。

此時蒙古帝國已經建立起名為元朝的政權,其皇帝忽必烈有心招攬漢人中的英傑,以安撫人心,穩固統治秩序。而已經名震天下的文天祥,就是忽必烈首要的招攬物件。

在被押到北方去見忽必烈的路上,文天祥在一個夜晚,目睹了退守於海上的南宋殘餘力量最後之死戰。被關押在元軍戰艦上的他,所見到的是二十余萬南宋軍民在英勇抵抗之下,或戰死,或投海,或自焚……盡數殉國。

他應該也看到了南宋末代皇帝,年僅八歲的趙昺,一個孩童,由左丞相陸秀夫背負著,投海自盡。

那一刻之後,他不想死。

死有何難?在敵人的威逼利誘之下毫不動搖,才是極難之事。他不能在海上殉國,那就要在忽必烈的面前,不怕淫威,不貪一死,頑強地活下去,彰顯讀書人的傲骨和文家的忠義家風。

忽必烈關了他三年,勸了他三年,結果是勸出了一首流傳千古的“正氣歌”。

三年之後的一個冬天,飛雪之中,文天祥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

(選自《新湘評論》)

近期熱文

毛澤東講看齊

党的七大將“黨團”改為“黨組”

他變賣了所有家產,募集了數萬人的兵馬,去為南宋都城解圍。這種舍小家救國的壯舉,在當時引來一些朋友的質疑,有人勸他:“連朝廷的正規軍都敵不過蒙古軍隊,你這些臨時募集的人馬又有何用呢?”

文天祥的回答是:“國家養育我等這麼多年,到危急之時,竟然沒有一人一馬前去相救,這讓我感到十分痛心!所以我要以身殉國,用死來喚起天下義士的報國之心,那樣的話,或許局勢還可以挽救。”

看來當時文天祥的同道中人一定很少,那麼他是一個孤獨的愛國者嗎?

不是,他從不孤獨。忠義報國,本就是文家的風尚。家人一直在默默支持他,哪怕失去家業,也在所不惜。他的兄弟文璧更是長期與他並肩作戰。

無奈蒙古帝國正當上升之時,其軍隊橫行歐亞大陸無敵手,與之對抗是一件勝算很小的事情。南宋王朝若有英武之君,拼盡全力,利用長江天險與水戰優勢,或許還有回天的機會。但問題是南宋王朝末代的皇帝,要麼無能,要麼年幼,連當一個太平帝王都夠嗆,更別指望他們能在此時力挽狂瀾了。

一些家風不正的人,在這個時刻都很“機智”地選擇了開門投降,然後掉過頭來當敵人的急先鋒。這些敗類之中,不乏文天祥曾經的上司,如南宋丞相留夢炎;以及文天祥曾經的部屬,如他的副將吳浚。面對強大的敵人,他們可沒有殉國的念頭,而是忙著選準時機投降。

文天祥不降。

跟隨在他身邊的許多人也不降,屢敗屢戰,從幾萬人打到幾千人,再打到幾百人,他們一直在奮戰。

直到全軍覆沒。

此時蒙古帝國已經建立起名為元朝的政權,其皇帝忽必烈有心招攬漢人中的英傑,以安撫人心,穩固統治秩序。而已經名震天下的文天祥,就是忽必烈首要的招攬物件。

在被押到北方去見忽必烈的路上,文天祥在一個夜晚,目睹了退守於海上的南宋殘餘力量最後之死戰。被關押在元軍戰艦上的他,所見到的是二十余萬南宋軍民在英勇抵抗之下,或戰死,或投海,或自焚……盡數殉國。

他應該也看到了南宋末代皇帝,年僅八歲的趙昺,一個孩童,由左丞相陸秀夫背負著,投海自盡。

那一刻之後,他不想死。

死有何難?在敵人的威逼利誘之下毫不動搖,才是極難之事。他不能在海上殉國,那就要在忽必烈的面前,不怕淫威,不貪一死,頑強地活下去,彰顯讀書人的傲骨和文家的忠義家風。

忽必烈關了他三年,勸了他三年,結果是勸出了一首流傳千古的“正氣歌”。

三年之後的一個冬天,飛雪之中,文天祥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

(選自《新湘評論》)

近期熱文

毛澤東講看齊

党的七大將“黨團”改為“黨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