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綠帽子”

“綠帽子”, 本來就是綠色的帽子, 但在漢語世界裡, 一個男人被戴“綠帽子”則是指他的女性配偶與其他男子偷情相好, 這無疑是極不光彩的。

以至於漢語還延伸出其他類比詞彙:比如綠色的“王八殼”(男子被綠了還像縮頭王八一樣不敢反抗)、陸軍的“綠鋼盔”(比喻綠帽子十分結實、確鑿)。 這些都比“綠帽子”更進一步。

為什麼“綠帽子”會有如此不受待見的含義?

這源於中國古代對顏色的區分, 進而應用到服飾上, 由此產生階層劃分的結果。

中國古人將顏色區分為“正色”和“間色”, 這源於《禮記·玉藻》對“士”著衣顏色的要求:“士不衣織,

無君者不貳采。 衣正色, 裳間色。 ”東漢鄭玄認為此句說的是古代最高規格的禮服——冕服, 顏色是“玄(黑)上纁(淺紅)下”。

 晉武帝冕服圖, 冕服的上衣為玄色, 下裳為纁色

唐代孔穎達的注疏進一步解釋說:“玄是天色, 故為正;纁是地色, 赤黃之雜, 故為間色;皇氏雲, 正謂青、赤、黃、白、黑, 五方之色;不正謂五方間色也, 綠、紅、碧、紫、騮黃是也。 ”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的五色旗, 即採用紅黃藍白黑五正色代表滿漢蒙回藏五族共和

綠色, 是“蒼黃之間色”, 故而在中國傳統的顏色等級譜系中就處於較低的位置。 相應的, 穿著綠色服飾本身也就意味自己的社會階層地位比較低下。 《漢書·東方朔傳》中就寫到, 漢武帝的姑姑館陶長公主寡居後有了一個情夫董偃,

漢武帝來拜見姑姑時“董(偃)君綠幘傅韝, 隨主前, 伏殿下。 ”東漢應邵就曾注道, 綠幘是“宰人服”, 即賤人服。

唐宋時平民帶綠、碧或青頭巾都被認為是低賤和侮辱。 唐代貞元年間的《封氏見聞錄》記載, 當時地方官吏對犯人的名譽性處罰是“不加杖罰, 但令裹碧頭巾以辱之”。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 “蘇州有不逞子弟, 紗帽下著青巾, 孫伯純知州判雲:‘巾帽用青, 屠沽何異?’”這說明在當時士人心目中, 只有屠夫商人這種最低下的人才會戴綠帽子。

而綠色即使作為官服的顏色, 其排名也始終不高。 南北朝時期創立了五等官服制度:朱、紫、緋(深紅色)、綠、青。 以唐代為例, 六品著深綠色, 七品著淺綠色。 明代以八、九品著綠袍。

綠色始終排在最低品級。

《神探狄仁傑》劇照, 紫、石青和淺緋色官服同時出現

綠帽子從低賤轉向表示某種男女不正當關係的含義則始於元代。 《元典章·禮部服色》載:“至元五年(1268 年), 准中書省劄, 娼妓之家, 家長並親屬男子, 裹青(綠)巾。 ”於是“綠頭巾”就成為娼妓男性親屬的專用服飾, 於是自元代起, 帶綠色帽子就意味著, 他的女性家屬從事娼妓行業。

明初繼承了元代的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 年)下詔規定“樂妓明角冠皂褙子, 不許與民妻同”, “教坊司伶人常服綠色巾, 以別士庶人服”。 《明人雜俎》也記載“娼妓隸於官者為樂戶, 國初之制, 綠其巾以示辱”。 朱元璋讓娼妓家的男子必須頭戴綠頭巾, 腰系紅褡膊, 足穿毛豬皮鞋。 人們見到男子戴綠帽子就知道他的妻女是娼妓,

於是“戴綠帽子”就俗化成某男子的妻女私下與其他男子偷情。

烏龜、王八的頭又是綠色的, 想像力豐富的文人們又把戴綠帽子比作烏龜, 妻女如多產的兔子般“淫蕩”而男人卻只能像烏龜一樣忍氣吞聲。 明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寫道:“宅眷盡為瞠目兔, 舍人總做縮頭龜。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