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戈壁徐晨:出行領域的流量爭奪戰

出行領域似乎從來不缺錢。 6月, 瓜子、優信拍與車置寶三家二手車平臺分別公佈了近期融資成果, 三家共完成近40億人民幣的融資。 這在出行領域還不算大手筆, 今年4月滴滴出行完成新一輪超過55億美元的融資, 摩拜單車也在6月完成一筆超過6億美元的融資。 但出行領域又似乎很缺錢。 樂視汽車作為燒錢大戶, 截至2016年已消耗超過150億資金, 在樂視被曝資金鏈緊張之後, 賈躍亭赴美國為樂視汽車融資。 而車載診斷系統和車後服務O2O兩類創業項目, 則在2014至今的三年多時間裡經歷了資本盛宴到寒冬的血洗,

至今存活者寥寥。

到底是什麼支撐著投資者為出行領域不斷下注?出行領域背後的核心賣點是什麼?資本又是如何看待智慧汽車、無人駕駛這一出行領域風口的?戈壁創投管理合夥人徐晨向中商汽車詳細解讀了這些問題。

出行領域為何如此燒錢?

今年2月, 神州專車上市主體神州優車發佈公告稱完成募資46億元。 這樣的融資規模在出行領域並不算很大, 即使是相對較輕的單車領域, 小黃車ofo3月宣佈完成D輪約合人民幣31億元融資。

徐晨認為, 出行領域前期資產較重, 後期模式與產品同質化導致競爭激烈, 都需要不斷的資本投入。

前期鋪設階段, 如果覆蓋面不夠, 服務很難產生效果, 使用者的依附度也不會很高。 所以輕到共用單車, 重到租車, 在規模化前期競爭便已進入白熱化。

但使用者接受和上規模需要時間, 在動態市場環境下不進則退。 出行領域的地域特性明顯, 如不激進出擊, 等對方在新市場站穩腳跟, 便很難再進去;此外目前的產品、價格體系、布點和行銷流程策略都高度同質化,

只有通過廣告投放和價格來做區隔, 燒錢便成了重要手段。

此外商業模式也在歷年間不斷被打破, 加上資本的週期運作, 會助推不同階段和模式下的市場競爭, 所以市場到明顯格局階段的時間會比正常情況更長, 燒錢的時間段也更長。

未來3-5年整個市場還會處於高密度的狀態, 但很多領域的陣營會更加明確, 雖然誰能勝出還不得而知, 但前方梯隊的可能性會比較大。 在資本疊加的效應之下, 錢會集中在前方梯隊, 前方梯隊也會掌握定價權, 優質客戶也會流向他們。

投資者為何熱情不減?

儘管尚未盈利, 但4月完成55億美元融資後, 外界普遍預計滴滴的估值將由上輪融資的340億美元上升至突破500億美元。 投資界為何對這種“燒錢”行為熱情不減?

徐晨認為, 首先從長期來看, 從資本價值、用戶體驗、使用頻次、品牌影響力來看, 出行市場在國內基本都是空白, 未來肯定有非常大的機會。 而更重要的是, 出行領域是家庭、辦公場景之外, 可供新玩家進入施展拳腳的新流量入口。

在家庭、辦公場景下的流量入口主要為手機和智慧家居, 這其中大公司已完成佈局, 想要撼動他們, 和他們進行流量上的直接競爭基本上不可能。 流量成本已是幾年前的幾百倍, 且同質化競爭導致長期持續獲客更難, 所以現在沒有流量的合作夥伴, 或者有明顯流量屬性的小公司很難做起來。

但出行領域則完全不同。 其之前由傳統廠商主導, 車廠與用戶只有共同的品牌屬性, 其他連結都非常弱。 但出行占比時間越來越大, 這是與用戶建立聯繫的很好的場景。 在投資人和業內人士來看, 這也是唯一比較明確能與現有大流量入口(BAT等)如分開的一個比較好的場景, 具有較強的排他性。 (如音樂在騰訊、百度平臺並沒有大的不同,但使用者選定一個出行服務後,不易被其他品牌替代)觀察這幾次出行服務的投資當中,都已有諸如BAT、58等大流量入口的身影,智能出行、智能駕駛也是如此。

此外中國出行市場蓬勃發展了十年,而國外發達市場已經經過三四十年的發展,已出現很多模式,有一些模式發展的軌跡和規律、用戶和車廠的關係等可以背借鑒和參考。

大場景和一些可以摸索沿襲的路徑,是很多人對出行領域非常感興趣的原因。移動互聯網在這一兩年可投資專案越來越少,巨頭在當中的位置越來越密。與其選一個細度非常高的市場,不如進入一個顆粒比較粗,有待耕耘的市場。

流量爭奪戰

幾年前出行領域似乎只是資本市場和創業者的遊樂場,但近幾年傳統汽車廠商開始將目光投注其中,紛紛宣佈向出行服務公司,甚至科技公司轉型,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傳統汽車廠商轉型的最大動力在於他們已經意識到,只靠過去單純的品牌或基礎設施(車輛產品),對使用者的影響已經非常弱。如果你不和用戶建立關係,別人就會來建立關係。所以無論車廠是否喜歡,轉型都成為他們必須要做的事情。

與車廠非常相似的是電信運營商,所有的互聯網平臺都在他們手裡,但用戶和他們都是弱關係。雖然有段時間運營商非常強勢,但隨著智慧手機的出現,用戶就把運營商的位置後置了。

現在出行市場也類似。車廠的位置開始被後置。尤其特斯拉讓用戶看到了不同的駕駛體驗,以及和車不同的對話模式。這讓車廠感覺到,如果他們和用戶的關係再不發生改變的話,他們的結局和運營商差不多,將純粹只是一個製造商,賺取低毛利,這種生意的附加值非常低。

此外當新的產品反覆運算,新一波技術來臨時,最容易被取代的就是運營商。因為他們又沒有用戶,也沒有對用戶的影響力,便非常容易被替代。

那麼在這場流量爭奪戰中,來自舊時代的“老玩家”會這樣被輕易的替代嗎?

(如音樂在騰訊、百度平臺並沒有大的不同,但使用者選定一個出行服務後,不易被其他品牌替代)觀察這幾次出行服務的投資當中,都已有諸如BAT、58等大流量入口的身影,智能出行、智能駕駛也是如此。

此外中國出行市場蓬勃發展了十年,而國外發達市場已經經過三四十年的發展,已出現很多模式,有一些模式發展的軌跡和規律、用戶和車廠的關係等可以背借鑒和參考。

大場景和一些可以摸索沿襲的路徑,是很多人對出行領域非常感興趣的原因。移動互聯網在這一兩年可投資專案越來越少,巨頭在當中的位置越來越密。與其選一個細度非常高的市場,不如進入一個顆粒比較粗,有待耕耘的市場。

流量爭奪戰

幾年前出行領域似乎只是資本市場和創業者的遊樂場,但近幾年傳統汽車廠商開始將目光投注其中,紛紛宣佈向出行服務公司,甚至科技公司轉型,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傳統汽車廠商轉型的最大動力在於他們已經意識到,只靠過去單純的品牌或基礎設施(車輛產品),對使用者的影響已經非常弱。如果你不和用戶建立關係,別人就會來建立關係。所以無論車廠是否喜歡,轉型都成為他們必須要做的事情。

與車廠非常相似的是電信運營商,所有的互聯網平臺都在他們手裡,但用戶和他們都是弱關係。雖然有段時間運營商非常強勢,但隨著智慧手機的出現,用戶就把運營商的位置後置了。

現在出行市場也類似。車廠的位置開始被後置。尤其特斯拉讓用戶看到了不同的駕駛體驗,以及和車不同的對話模式。這讓車廠感覺到,如果他們和用戶的關係再不發生改變的話,他們的結局和運營商差不多,將純粹只是一個製造商,賺取低毛利,這種生意的附加值非常低。

此外當新的產品反覆運算,新一波技術來臨時,最容易被取代的就是運營商。因為他們又沒有用戶,也沒有對用戶的影響力,便非常容易被替代。

那麼在這場流量爭奪戰中,來自舊時代的“老玩家”會這樣被輕易的替代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