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印進洞廊與當年日軍挑起甲午戰爭表面相似,本質完全不同,不要動輒拿李鴻章來批判

有些人認為西南某國六月初進入我洞朗地區之情形與一百二十多年前日軍借朝鮮東學黨起義主動進犯朝鮮, 挑起甲午中日戰爭情形十分相以。

例如, 一、藉口相似, 都以保護第三國為藉口;

二、都賴著不著, 且不斷增兵, 以挑起更大事端;

三、日本發動甲午戰爭之際, 西方列強樂於觀望。 今天的西方世界或者支持或者縱容西南某國;

四、甲午戰爭之際, 日本舉國同心, 賭國運一戰。 而今西南某國亦有相似之情形;

五、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晚清政府一味避戰求和。 今似類似。

六、甲午戰爭前夕, 清朝大多數人都不把日本放在眼裡,

認為蕞爾日本, 要好好教訓一下。 今之民眾亦普遍有輕西南某國之心。

由上述六點來看, 的確類似一百二十多年前的甲午中日戰爭。 但是, 這僅僅只是表面相同, 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 只有透過現象看本質, 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

下面不妨來看看不同之處:

一、甲午戰爭是農業中國對抗工業化日本, 兩者的效率、生產率等方面完全不同, 清朝空有體積而無品質。

而今不同, 今天的我們乃是世界第一工業國, 而對手的工業、基礎設施、組織效率等完全不如我們, 差了一大截。

二、甲午戰爭時的清政府已日薄西山, 國家機器運轉不靈, 一盤散沙, 內耗嚴重。 日本則空前凝聚, 舉國一心。

而今不同, 我們的對手歷史上只是一個地理名詞, 只是因為英國殖民統治才成一個國家。 其內部的種姓、宗教、稅收、民族、種族等都嚴重分裂, 乃至對立, 要整合成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仍然任重道遠。 而我們的團結、統一、凝聚要遠遠優於對手。 對手在洞朗問題上表面看似凝聚, 實質上卻百弊叢生。


三、晚清的中國人之所以看不起日本, 乃是因為閉目塞聽、坐井觀天、無知自大。 只看到領土、人口、千年歷史等因素的差距。 根本沒有客觀務實的瞭解日本。 根本不清楚日本已非當年吳下阿蒙, 已遠超中國。

而今不同, 我們在經濟、領土、資源等體量方面遠優於對手,

在科技、軍事、文化、政治等品質的方面也遠優於對手。 所以, 清朝是因無知而自信, 我們是實實在在的自信。

四、李鴻章所以避戰求和, 並不完全是怯戰。 而是因為李鴻章知己知彼, 清楚清朝只是表面強大, 內部機器已經腐朽, 根本不是日本的對手。 一旦貿然開戰戰敗, 紙老虎被戳破, 列強將更加肆無忌憚的蠶食中國。 甲午戰敗, 之後果然引發了列強的瓜分狂潮。

而今則不同, 今頗似文景之治時期, 雖然和親匈奴是一種恥辱, 但國力尚在高速積累, 需忍辱負重, 一心積聚國力。 日後國力鼎盛, 再出漢武帝來一雪前恥, 為時不晚。 所以, 與晚清不同, 今非不能戰, 亦不怕外國干預, 而是我們需要戰略定力。

總而言之, 很多歷史表面上看似相似, 實則截然相反。 唯有透過現象看本質, 才能真正以史為鑒, 博古通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