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什麼明朝面對胡人不像宋朝一樣議和進貢呢?

大明立國以來, 最窩囊的一次就是土木之變了。 主力被人家一鍋端, 皇帝也被俘虜了, 眼見著氣勢洶洶的蒙古鐵騎一路開到北京城下, 想著都恐怖。 這要是換在別的朝代, 估計就讓城別走了, 說難聽點就是棄城轉進。 當時最優的選擇就是跑去南京, 畢竟有長江天險, 畢竟南京一直就是陪都, 班子組織一直都有。 但是老朱的子孫沒幾個孬種, 面對強敵, 並沒有想到逃跑, 而是要與城共存亡。 於是, 一群敗軍之將帶著老弱殘兵, 居然用強大的信念, 以及精湛的戰術(於謙乃第一功臣), 擊退了強敵。 這就是大明的骨氣。


仔細計算一下, 明朝的首都北京, 成為前線的次數應該不下於五次, 但真正被敵軍攻破的次數, 只有一次。 也就是李自成打進北京那一次。 當然, 如果算上朱允炆政府和南明小朝廷, 那還是不止一次的。 可能在明朝皇帝的心中, 就沒有逃走這個概念。

永樂, 放著好好的江南美景不享受, 偏要遷都到北京去親自守國門。 調皮搗蛋的正德, 則巴不得每次都能御駕親征。 嘉靖, 同時面對倭寇和蒙古兩個敵人, 也從來沒說要議和。

幾十年不上朝、被文官集團黑得一塌糊塗的萬曆, 也似乎沒有議和的概念。

不僅不議和, 還要派兵出國管閒事。 還有據說只會做木工的天啟, 對付建奴就一個字:打。 即便是據說懦弱的朱允炆, 也是寧肯自焚, 也不投降。 當然, 也有皇帝動過議和的念頭, 那就是末代皇帝崇禎, 這個苦大仇深的孩子, 在面臨滿清和李自成兩頭夾擊的情況下, 不得已想到了議和。 當然, 這個念頭很快就打消了。 一直到李自成打進北京的那一天, 崇禎都沒有服軟, 而是選擇了自盡。 比起趙佶、李煜之流, 不知道要強到哪去了。

不過, 也有丟臉的皇帝, 他就是土木之變的主角, 朱祁鎮同志。 他沒有自殺, 而是被俘(注意不是投降)。 但, 即便如此, 大明皇帝的氣節和尊嚴他還是保留著的。 而且, 在被俘的那段日子裡, 他的態度也算是不卑不亢, 甚至還用人格魅力感化了一大批“野蠻”的蒙古人。 最後竟然是蒙古人主動要求送這個太上皇回京的。 領導尚且如此, 底下的人能服軟嗎?所以, 大明立國200多年, 就沒有議和的概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