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揭秘: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的原因是什麼?

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的原因是什麼?一提到萬里長城, 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 儘管秦始皇不是歷史上修築長城的第一人, 也不是最後一人, 但在人們的印象裡, 長城與秦始皇有著不解的淵源, 提到長城就不能不說秦始皇。

秦始皇是一個有著強烈危機感和憂患感的帝王。 當上皇帝之後, 他並沒有因一統天下的成就而陶醉, 相反卻一直憂心忡忡。 大秦帝國是在暴力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反對的聲浪即使很小, 但大規模爆發卻從未間斷。 如何謀求大秦帝國的長治久安, 是他的心願也是他的心病,

這件事無時無刻不在困擾著他。

大秦帝國在將新政推向全國的過程中, 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 為了獲得民眾對大秦帝國的認可, 安定天下民心, 秦始皇在完成統一大業之後的第二年, 也就是始皇二十七年(西元前220年), 開始不斷地巡幸天下。 他巡遊的地點先是選擇在秦國境內, 試行一年之後, 逐步推廣到秦國以外的領地。 始皇二十八年, 他從咸陽出發, 經齊地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到達海邊, 又轉經江蘇、湖南、浙江、湖北返回咸陽, 其行程幾乎遍及整個中國。 即便是在交通高度發達的今天, 他的旅程仍然漫長得令人生畏。

網路配圖

方術帶有強烈的神秘主義色彩, 這可能有助於排解他身心的巨大壓力。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

一位名為盧生的方士逐漸成為秦始皇的寵臣, 他就是那位編造謊言引動秦始皇修建長城的主角。 盧生原本燕人, 雖然僅為一個方士, 但對秦始皇的施政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說到秦始皇的殘暴統治, 歷史學家都繞不開兩件事, 一是修長城, 二是坑儒, 這兩樁事的始作俑者都是盧生。 按理說, 當時正值壯年的秦始皇不應該對生死問題有那麼緊迫的危機感, 但長生不老似乎與長治久安有著天然的關係。 為了尋求不死藥, 秦始皇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財力物力, 求仙、封禪無所不用其極, 最為典型的是派徐福帶三千童男童女到東海求仙, 規模之大史無前例, 但卻一去杳無音信。

秦始皇寄予厚望的方術之道沒有收到任何效果,

他所面臨的現實威脅反而越來越大。 始皇二十九年(西元前218年), 他在東巡的過程中遇刺, 雖然倖免於難, 但受到的打擊非同小可。 不過兩年, 他在咸陽微服巡行, 又一次受到襲擊。 這一次的打擊更甚前次, 當年遇刺尚在秦地之外, 這一次危險發生在首都咸陽。 連京城的安全也成了問題, 他內心的無奈與恐慌可想而知。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 他對神秘主義的倚重更為強烈, 他急於想找出威脅秦帝國的準確原因和有關自身安危的確切答案。 始皇三十二年, 也就是西元前215年, 他派盧生去求仙人指點未來的發展方向。 盧生此去沒有任何收穫, 回來後, 他對秦始皇大肆歌功頌德, 吹拍溜須, 言辭間沒有實質性的東西。

對人們的阿諛奉承, 秦始皇已聽了很多年。 他需要的不是這些, 他強烈渴望的是對鞏固政權真正有益的東西。 於是他再派盧生入海尋求仙人指點, 總是無功而返的方士這次帶回了一本《錄圖書》, 這本讖書上記錄著一個驚天秘密:“亡秦者胡也”。

2、胡人究竟有什麼樣的威脅, 使得秦始皇如此興師動眾?

秦時指的胡人, 就是以後的匈奴。 追溯歷史淵源, 匈奴原本是中華民族的一員。 就秦國而言, 其早期的建國史堪稱一部與胡人的鬥爭史, 中間既有失敗的教訓, 也有成功的經驗。 秦昭襄王時, 胡人威脅到秦國的北部邊境, 秦國出於東進的考慮, 對胡人採取了築城防守的策略。

戰國中後期, 胡人的力量進一步增強, 他們飄忽不定的作戰方式令中原國家頭疼不已。 趙武靈王以胡服騎射革新武裝, 在與胡人的鬥爭中大獲全勝。 秦始皇統一全國時, 匈奴人逐漸由一盤散沙匯合成一個較為統一的國家, 實力又有所增強。 匈奴首領稱為“撐犁孤塗單于”, “撐犁孤塗”是天子的意思, “單于”是廣大的意思, 中原人習慣上將他們簡稱為單于。當時雙方邊境相對穩定,秦軍與匈奴間沒有大規模的衝突。這一方面是因為秦軍善戰,匈奴人不敢輕易挑釁。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匈奴所處的形勢險惡,他們西臨大月氏,東接東胡,南面強秦,三面都有強敵存在,匈奴不敢輕舉妄動。

首先,匈奴居無定所,很難將其制服。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沒有城池居住,也沒有財富需要保護,根本不怕攻擊。

第二,攻擊匈奴,大秦將處於兩難境地。如果派輕騎兵速戰速決,糧草供應問題很難解決;而如果派輜重大兵壓境,則部隊的機動靈活程度受損,很可能追擊不上匈奴。

第三,即便取勝匈奴,結果也是無利可圖。匈奴地處蠻荒,經濟文化非常落後,對秦國的發展壯大沒有多少效益。另一方面,俘獲的匈奴民眾也不好駕馭,弄不好還是安全隱患。但若將他們殺掉,那更不是天下蒼生和陛下所願意看到的事。

始皇三十二年(西元前215年),當燕人盧生向他獻上“亡秦者胡也”的圖讖時,秦始皇的情緒為之一振,他覺得大展身手的時機到了,消除大秦帝國隱患的時機來了。在他看來,如果不立即北擊匈奴,秦帝國很可能會亡於日益壯大的胡人之手。他委派能征善戰的大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精兵強將向匈奴發起了強悍的衝擊,一舉收復了河南與榆中地區,第二年又收復高闕,直抵陰山及河套地區。匈奴受到沉重打擊,他們不僅抵不過蒙恬的攻擊,還擔心東西兩翼受到襲擊,最後乾脆逃往大漠北方去了。

秦軍對匈奴此戰,表面上看應該是大獲全勝,但正如李斯當年所指出的那樣,胡人居無定所,沒有不能放棄的地盤,他們隨時可以遷移,秦軍的勝利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內容可言,反而為自身平添了不少麻煩。匈奴人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戰法令秦軍非常頭疼,為了防止他們的侵擾,秦始皇決定修築長城。一馬平川的地方適合匈奴人騎射行動,修築城池限制他們的特長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修城禦敵並不是秦始皇的首創,早在西元前7世紀前後,各諸侯為了抵禦對方的進攻,就開始在自己的領地上修築高大的城牆,這些城牆被稱之為長城。西元前4世紀前後,燕、趙、秦等國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擾,也相繼修建長城。

修築長城禦敵是古已有之的辦法,並不是什麼創舉,但卻被秦始皇發揮到極致,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秦代以後,沒有修過長城的朝代寥寥無幾。秦始皇不僅把趙、秦、燕、韓等國的舊有長城連成一線,又增築擴充了許多部分,形成了長達12000華里的萬里長城。秦始皇不僅築長城,還修建了直道。他的想法是,長城可以抵禦北方胡人的侵略,保證秦不為“胡”所滅。而直道的修成,可以使秦國的騎兵在三天三夜之內直抵陰山,給“胡人”以致命一擊。

中原人習慣上將他們簡稱為單于。當時雙方邊境相對穩定,秦軍與匈奴間沒有大規模的衝突。這一方面是因為秦軍善戰,匈奴人不敢輕易挑釁。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匈奴所處的形勢險惡,他們西臨大月氏,東接東胡,南面強秦,三面都有強敵存在,匈奴不敢輕舉妄動。

首先,匈奴居無定所,很難將其制服。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沒有城池居住,也沒有財富需要保護,根本不怕攻擊。

第二,攻擊匈奴,大秦將處於兩難境地。如果派輕騎兵速戰速決,糧草供應問題很難解決;而如果派輜重大兵壓境,則部隊的機動靈活程度受損,很可能追擊不上匈奴。

第三,即便取勝匈奴,結果也是無利可圖。匈奴地處蠻荒,經濟文化非常落後,對秦國的發展壯大沒有多少效益。另一方面,俘獲的匈奴民眾也不好駕馭,弄不好還是安全隱患。但若將他們殺掉,那更不是天下蒼生和陛下所願意看到的事。

始皇三十二年(西元前215年),當燕人盧生向他獻上“亡秦者胡也”的圖讖時,秦始皇的情緒為之一振,他覺得大展身手的時機到了,消除大秦帝國隱患的時機來了。在他看來,如果不立即北擊匈奴,秦帝國很可能會亡於日益壯大的胡人之手。他委派能征善戰的大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精兵強將向匈奴發起了強悍的衝擊,一舉收復了河南與榆中地區,第二年又收復高闕,直抵陰山及河套地區。匈奴受到沉重打擊,他們不僅抵不過蒙恬的攻擊,還擔心東西兩翼受到襲擊,最後乾脆逃往大漠北方去了。

秦軍對匈奴此戰,表面上看應該是大獲全勝,但正如李斯當年所指出的那樣,胡人居無定所,沒有不能放棄的地盤,他們隨時可以遷移,秦軍的勝利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內容可言,反而為自身平添了不少麻煩。匈奴人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戰法令秦軍非常頭疼,為了防止他們的侵擾,秦始皇決定修築長城。一馬平川的地方適合匈奴人騎射行動,修築城池限制他們的特長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修城禦敵並不是秦始皇的首創,早在西元前7世紀前後,各諸侯為了抵禦對方的進攻,就開始在自己的領地上修築高大的城牆,這些城牆被稱之為長城。西元前4世紀前後,燕、趙、秦等國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擾,也相繼修建長城。

修築長城禦敵是古已有之的辦法,並不是什麼創舉,但卻被秦始皇發揮到極致,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秦代以後,沒有修過長城的朝代寥寥無幾。秦始皇不僅把趙、秦、燕、韓等國的舊有長城連成一線,又增築擴充了許多部分,形成了長達12000華里的萬里長城。秦始皇不僅築長城,還修建了直道。他的想法是,長城可以抵禦北方胡人的侵略,保證秦不為“胡”所滅。而直道的修成,可以使秦國的騎兵在三天三夜之內直抵陰山,給“胡人”以致命一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