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太宗的高管視野:自上而下如何看濟世安民

隋朝末年, 隋煬帝荒淫殘暴, 天下大亂。 李世民勸父親李淵起事, 態度很積極堅決。 而且他已經聯絡了裴寂、劉文靜等人, 對於起兵很有把握。 劉文靜是晉陽令, 有人事脈絡。 他認為現在有許多避亂的人來到太原(李淵當時坐鎮太原), “文靜素知其豪傑, 一朝號召, 十萬眾可得也”。 再加上李淵的府兵數萬, 一下子就能夠以十多萬人起義, “一下令, 誰不願從?鼓而入關, 以震天下, 王業成矣。 ”(《新唐書.列傳》)

李世民去見父親, 擺出這個情況, 提議可以起事了。 李淵先是裝做不同意, “欲執世民送官”, 但後來還是決定了, 同意了。

這時李淵本來在為隋煬帝鎮壓盜賊(造反的人), 對付突厥犯邊。 李淵本來是很會打仗的, 他的箭法也極好, 但是這個局面中, 他一次次“兵出無功”, 隋煬帝遣使者要他回江都, 可能要怪責他了。 李世民說:“事急矣, 可起事!”

網路配圖

終於起事。 李淵“杖白旗, 誓眾於野”。

從太原出發, 先打下了隋軍虎牙將宋老生。 幾個月後, 就打到了隋帝的長樂宮, “克京城”。 這時李淵還不自稱皇帝, 不馬上趕走隋帝, 隋帝只好封他為唐王, 三個兒子便成為唐國世子, 李世民為秦國公, 元吉為齊國公。 再過幾個月, 終於“隋帝遜於位”, 把皇帝璽紱奉給李淵, 李淵做個樣子, “三讓乃受”。 這年就成了唐朝武德元年(西元六一八年)。 這樣, 既是武力起事, 又是和平轉移, 省事得多。

這時各地的反王還很多, 要一一征討。 幾年間, 平定了最強的對手薛仁杲、李密、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劉黑闥等等。 李世民的功勞最大, 所以最後是由他繼承李淵的帝位。

這個過程, 似乎很簡單。 一切是有條有理地進行。 短短時間內從隋帝那裡承襲到了皇帝位,

然後平定天下, 打的也只是局部性的戰爭。

認真說來, 唐朝的開國皇帝應是李淵, 但如果說是李世民也可以。 因為整個奪取天下的過程, 李世民都參與了, 甚至是主動的推進者。 年紀輕輕的李世民, 怎麼能夠有這樣開闊的視野、胸襟、主張?這與他的出身關係很密切, 很直接。

李世民的出身, 使他從小就浸在從高層看世事的氣氛中。

甚至從取名“世民”開始。

有個書生給李淵看相, 說李淵的相, 在相法, 是貴人也。 還會有貴子。 這時李世民才四歲, 書生見到了這個四歲的孩子說:“龍鳳之姿, 天日之表。 其年幾冠, 必能濟世安民。 ”說他將來能夠濟世安民, 期許很高。 李淵“乃采其語, 名之曰世民”。 (《新唐書.本紀》)。

不知道四歲的李世民那時懂不懂“濟世安民”是什麼, 但可以肯定的是, 他就是從小已經習慣聽到什麼濟世, 什麼安民的議論。

高層的視野不會都是濟世安民, 高層也會只看到自己的權力, 追求自己的享受, 隋煬帝就是這樣, 但高層要鞏固自己的地位, 也必須留意如何濟世安民,

這是高層視野中光明的一面。

李世民的出身, 使他很自然地具有了這麼一些特點:第一, 從小就注意和瞭解大局, 從大局看問題;第二, 熟知上層社會的結構;第三, 熟悉及掌握人事脈絡。 因此, 他能夠那麼有主張, 行動起來那麼有步驟(這方面, 李淵有經驗, 把握住方向)。唐朝的天下,就那麼打了下來。

更可貴的是,李世民從這個角度,很注意應該如何才能濟世安民,他不能走隋朝滅亡的道路,所以開闢出了“貞觀之治”那樣的盛世。他很開明,但也有局限。這局限,又與出身有關。

把握住方向)。唐朝的天下,就那麼打了下來。

更可貴的是,李世民從這個角度,很注意應該如何才能濟世安民,他不能走隋朝滅亡的道路,所以開闢出了“貞觀之治”那樣的盛世。他很開明,但也有局限。這局限,又與出身有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