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山西大同武周山下,雲崗石窟在歷史的隧道裡明滅閃爍

雲岡石窟, 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雲岡石窟, 位於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 依山而鑿, 東西綿延約一公里, 氣勢恢弘, 內容豐富。 現存主要洞窟45個, 大小窟龕252個, 造像5萬1千餘尊。

雲岡石窟代表了西元5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 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天很熱, 大早起來, 吃一碗大同的名早點——刀削麵。 帶著滿頭大汗, 坐上開往石窟的公車, 九點多鐘, 便到達了風景區。

由於來的較早, 遊人不多, 這兒的門票也和嚴華寺一樣160元一張, 但證件在這兒管用, 省下了一筆不菲的“銀子”, 興高采烈徑直奔景點而去。

關於雲崗石窟是起源, 用當地通俗的話來說:雲崗石窟最早是煤礦,

隨著挖煤人年復一年往山體深處掘進, 一個個山洞便開始出現了。

石窟始鑿於北魏時期(西元453年), 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 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西元520~525年間。

圖中這位名叫曇曜的老和尚, 據傳就是石窟的始做俑者之一。 如今, 大同人民感謝其為本地帶來的滾滾財源, 而建造雕象紀念他。

行走在通往石窟的大道上, 滿眼都是仿唐建築。 遠處那倆個雕像, 據說侍女手上拿著的燈是用純金打造。 到了晚上, 通上電閃閃發光, 幾裡之外瞧的一清二楚。

遠遠地, 出現了一座高約幾十米的山脈,

一片綠色環繞群。 遊人們越過一座架在小河上的石橋, 往那兒奔去。 不消說, 哪就是石窟啦。 我們也加快了腳步。

瞧見這個國家礦山公園的巨大招牌了嗎?據說只要拍出150元人民幣, 便可以穿上礦工服, 坐電車下到千米深井下, 體驗“四塊石頭夾一塊肉”的驚心歷程。

隨著人群往山上攀登,一陣清涼的山風吹來,令人精神為之一爽。

山上下來一對外國老年夫妻。瞧那男老外掏煙想抽。一名小學生上前一步,微笑著對其說:“Please, Don't smoke”(請不要抽煙!)

聞聽,對方不好意思地聳聳肩,笑著點著頭,收起了煙。

哇,這小學生的英語說的真心不錯也!眾人給予稱讚的微笑。

前面就是石窟山門了,瞧見那山門上的四個金色大字了嗎——入佛知見。
入佛知見的意思是說:佛的正知正見,與佛的知見完全相同,最終達到脫離生死輪回之苦的境界。

這是進入石窟後瞧見的第一座佛象。歷經千百年的風雨,這尊佛象破敗風化得已經不成形。

瞧瞧這些石洞,再想像一下在當年哪個石器時代裡,勞動人民要用多大的人力和物力才能雕刻出來。

石窟歷史久遠,規模宏大,內容豐富,雕刻精細,被譽為中國美術史上的奇跡。

史載,北魏和平年間(西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大和尚曇曜主持,在西郊開鑿石窟五所,現編號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

其他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西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

雲岡石窟晚期的窟室佈局和裝飾,突出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1500多年來,雲岡石窟由於受到風化、水蝕和地震的影響,毀損較為嚴重,解放前也遭到人為破壞。據不完全統計,被盜往海外的佛頭、佛像竟達一千四百多個,斧鑿遺痕,至今猶在。

建國以來,對雲岡石窟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維修,使古老的藝術寶庫得到了妥善的保護。我這可不是在說教,事實確實如此。

石窟群中,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各種人物形象,如佛、菩薩、弟子和護法諸天等;有風格古樸,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刀法嫺熟的佛傳浮雕;有構圖繁富,優美精緻的裝飾紋樣;還有我國古代樂器雕刻如箜篌、排蕭、篳篥和琵琶等,豐富多彩,琳琅滿目。

石窟在雕造技藝上,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代雕刻藝術的優秀傳統,又吸取和融合了印度犍陀羅藝術的有益成份,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品,在我國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

雲岡石窟的洞窟類型多樣,結構複雜。主要有大像窟、佛殿窟、雲岡石窟景觀、塔廟窟、僧房窟和禪窟等等。

其中,前三種是雲岡洞窟的主要類型。

掀開雲岡石窟這部精美的“石書”,好似打開了一幅絕倫的卷畫——在以佛、菩薩、弟子、飛天為主要內容的畫面中,亦點綴著一些佛經故事畫......

這些故事畫烘托著主題,扮靚了洞窟,使雲岡石窟這顆耀眼明珠,綻放出特有的藝術光彩。

1500多年來,雲岡石窟令多少文人墨客、達官貴人為其傾倒,留下了許多佳作,極大豐富了雲岡石窟的文化內涵。尤其是歷代留下的許多楹聯,更是為這座世界文化遺產增光添彩。

清順治辛卯1651夏題寫的門聯——佛境佛地乘建佛心成佛像,雲山雲嶺帶將雲水繞雲城。

還有康熙御筆題寫的匾聯——性本明慧鏡萬古靈光昭雲水含類群生都成就善男信女;心地從慈航千秋普度皈佛法微言廣訓共娛游壽世康莊。

史載:鮮卑族拓跋部,是今天內蒙古地區一支草原遊牧民族。西元386年,鮮卑拓跋崛起,建立了北魏政權。隨後,又威服塞北各族,於398年遷都平城(今大同市)。

拓跋部將平城作為北中國政治、文化中心達96年。鮮卑拓跋風俗淳一,原本不信佛法,與魏晉通聘後才開始接受佛教。

瞧,這外國美女正專心拍佛象。

整個石窟分為東、中、西三部分,石窟內的佛龕,象蜂窩密佈,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鑲嵌在雲岡半腰。

東部石窟以造塔為主,故又稱塔洞;中部石窟每個都分前後兩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頂佈滿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補刻的小龕為最多,修建的時代略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作品。

瞧瞧這些在山體裡面開掘出來的眾多佛象,人類站在他們身傍顯得渺小。

走上石窟高處往下瞧——滿目皆是如織的遊人。

這就是整個石窟群中最大的佛象,位於第五窟的坐佛,佛像高17米,佛象的那只耳朵就高達2米!整座石佛氣魄宏大,外觀莊嚴,雕工細膩,創下數個中國之最。

瞧:這個女老外也鑽進佛洞中,擺出個ps的形象。我到期望她真的能夠在這兒長期呆下去——美麗也能吸引遊客呵!

好好瞧瞧這個西岩絕唱的說明,很有意思的——

不知不覺間,2個多小時過去了。眾人順著河邊往回走。

回首望去——只見巨大的佛象正在遠處的山腰上安詳微笑地凝聚著我等芸芸眾生。

一時間直讓人感覺到天高地闊、人間和諧、生活美好!

返程的路上,遇見個女遊客要騎這高大的駱駝。瞧著她那膽怯的樣子,不覺有趣兒,便停下來用相機捕捉鏡頭。

幾經折騰,這女人終於騎了上去,可沒想到的是,這女遊客竟然嚇哭了。坐在駱駝上邊騎邊哭的樣子很是搞笑。

她想下來,但駱駝的主人卻操著當地方言,一本正經地說:你家既然交了錢,俄就一定要讓你享受到正規的服務。硬是不肯讓人家下來。

於是,有趣的一幕出現了:那女遊客因為害怕而不想騎駱駝了,哭喊著要下來;但那駱駝的主人卻是認真的堅持,非要牽著高大的駱駝轉足了規定的圈數才肯停下來。

結果,女遊客的哭聲引來了大群遊人笑著圍觀。

“這牽駱駝的小夥子服務真夠標準,可也真夠壞!”站在圍觀者的人群中,我哈哈笑著,大聲評價。

聞聽,那牽駱駝的小夥子朝我擠了擠眼睛,甩過來一個得意的微笑......

隨著人群往山上攀登,一陣清涼的山風吹來,令人精神為之一爽。

山上下來一對外國老年夫妻。瞧那男老外掏煙想抽。一名小學生上前一步,微笑著對其說:“Please, Don't smoke”(請不要抽煙!)

聞聽,對方不好意思地聳聳肩,笑著點著頭,收起了煙。

哇,這小學生的英語說的真心不錯也!眾人給予稱讚的微笑。

前面就是石窟山門了,瞧見那山門上的四個金色大字了嗎——入佛知見。
入佛知見的意思是說:佛的正知正見,與佛的知見完全相同,最終達到脫離生死輪回之苦的境界。

這是進入石窟後瞧見的第一座佛象。歷經千百年的風雨,這尊佛象破敗風化得已經不成形。

瞧瞧這些石洞,再想像一下在當年哪個石器時代裡,勞動人民要用多大的人力和物力才能雕刻出來。

石窟歷史久遠,規模宏大,內容豐富,雕刻精細,被譽為中國美術史上的奇跡。

史載,北魏和平年間(西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大和尚曇曜主持,在西郊開鑿石窟五所,現編號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

其他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西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

雲岡石窟晚期的窟室佈局和裝飾,突出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1500多年來,雲岡石窟由於受到風化、水蝕和地震的影響,毀損較為嚴重,解放前也遭到人為破壞。據不完全統計,被盜往海外的佛頭、佛像竟達一千四百多個,斧鑿遺痕,至今猶在。

建國以來,對雲岡石窟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維修,使古老的藝術寶庫得到了妥善的保護。我這可不是在說教,事實確實如此。

石窟群中,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各種人物形象,如佛、菩薩、弟子和護法諸天等;有風格古樸,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刀法嫺熟的佛傳浮雕;有構圖繁富,優美精緻的裝飾紋樣;還有我國古代樂器雕刻如箜篌、排蕭、篳篥和琵琶等,豐富多彩,琳琅滿目。

石窟在雕造技藝上,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代雕刻藝術的優秀傳統,又吸取和融合了印度犍陀羅藝術的有益成份,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品,在我國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

雲岡石窟的洞窟類型多樣,結構複雜。主要有大像窟、佛殿窟、雲岡石窟景觀、塔廟窟、僧房窟和禪窟等等。

其中,前三種是雲岡洞窟的主要類型。

掀開雲岡石窟這部精美的“石書”,好似打開了一幅絕倫的卷畫——在以佛、菩薩、弟子、飛天為主要內容的畫面中,亦點綴著一些佛經故事畫......

這些故事畫烘托著主題,扮靚了洞窟,使雲岡石窟這顆耀眼明珠,綻放出特有的藝術光彩。

1500多年來,雲岡石窟令多少文人墨客、達官貴人為其傾倒,留下了許多佳作,極大豐富了雲岡石窟的文化內涵。尤其是歷代留下的許多楹聯,更是為這座世界文化遺產增光添彩。

清順治辛卯1651夏題寫的門聯——佛境佛地乘建佛心成佛像,雲山雲嶺帶將雲水繞雲城。

還有康熙御筆題寫的匾聯——性本明慧鏡萬古靈光昭雲水含類群生都成就善男信女;心地從慈航千秋普度皈佛法微言廣訓共娛游壽世康莊。

史載:鮮卑族拓跋部,是今天內蒙古地區一支草原遊牧民族。西元386年,鮮卑拓跋崛起,建立了北魏政權。隨後,又威服塞北各族,於398年遷都平城(今大同市)。

拓跋部將平城作為北中國政治、文化中心達96年。鮮卑拓跋風俗淳一,原本不信佛法,與魏晉通聘後才開始接受佛教。

瞧,這外國美女正專心拍佛象。

整個石窟分為東、中、西三部分,石窟內的佛龕,象蜂窩密佈,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鑲嵌在雲岡半腰。

東部石窟以造塔為主,故又稱塔洞;中部石窟每個都分前後兩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頂佈滿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補刻的小龕為最多,修建的時代略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作品。

瞧瞧這些在山體裡面開掘出來的眾多佛象,人類站在他們身傍顯得渺小。

走上石窟高處往下瞧——滿目皆是如織的遊人。

這就是整個石窟群中最大的佛象,位於第五窟的坐佛,佛像高17米,佛象的那只耳朵就高達2米!整座石佛氣魄宏大,外觀莊嚴,雕工細膩,創下數個中國之最。

瞧:這個女老外也鑽進佛洞中,擺出個ps的形象。我到期望她真的能夠在這兒長期呆下去——美麗也能吸引遊客呵!

好好瞧瞧這個西岩絕唱的說明,很有意思的——

不知不覺間,2個多小時過去了。眾人順著河邊往回走。

回首望去——只見巨大的佛象正在遠處的山腰上安詳微笑地凝聚著我等芸芸眾生。

一時間直讓人感覺到天高地闊、人間和諧、生活美好!

返程的路上,遇見個女遊客要騎這高大的駱駝。瞧著她那膽怯的樣子,不覺有趣兒,便停下來用相機捕捉鏡頭。

幾經折騰,這女人終於騎了上去,可沒想到的是,這女遊客竟然嚇哭了。坐在駱駝上邊騎邊哭的樣子很是搞笑。

她想下來,但駱駝的主人卻操著當地方言,一本正經地說:你家既然交了錢,俄就一定要讓你享受到正規的服務。硬是不肯讓人家下來。

於是,有趣的一幕出現了:那女遊客因為害怕而不想騎駱駝了,哭喊著要下來;但那駱駝的主人卻是認真的堅持,非要牽著高大的駱駝轉足了規定的圈數才肯停下來。

結果,女遊客的哭聲引來了大群遊人笑著圍觀。

“這牽駱駝的小夥子服務真夠標準,可也真夠壞!”站在圍觀者的人群中,我哈哈笑著,大聲評價。

聞聽,那牽駱駝的小夥子朝我擠了擠眼睛,甩過來一個得意的微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